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考试范围:14-21课)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裁撤中书省等,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2.下列一组漫画描绘了我国古代臣子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宋以前的坐到宋太祖以后的站,到了明代只能是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的重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C.内阁取代了宰相 D.丞相制度废除的结果
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4.从汉代丝绸之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宣扬大国形象和风采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5.“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明朝国力强盛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6.人们常常用“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或用来自谦或自嘲。这个典故应出自(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7.“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其体现了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现在中医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了解中医,可以阅读以下哪部书籍( )
A.《资治通鉴》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8.对以下有关《天工开物》内容介绍,解读正确的是( )
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到制盐、糖、油的方法,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制衣、染色技术,从五金采冶、车船制造到珠玉、宝石工艺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并配有插图。
①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②有助于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
③可用于指导手业生产
④该书图文并茂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下列原因中不属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的是( )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不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C.起义军纵横10余省 D.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努尔哈赤政绩的是( )
A.统一女真各部 B.创立八旗制度
C.建立后金政权 D.改女真为满洲
11.1661年率军进攻台湾,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卫青 B.郑和 C.郑成功 D.戚继光
12.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史实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
1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措施中,属于清朝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 ( )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设立宣政院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翻译任洪辉,曾向清朝乾隆帝告御状,诉状中控告粤海关官员贪污及刁难洋商,希望清政府改变外贸态度。乾隆看后勃然大怒,结果任洪辉被驱逐出境。此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仅剩广州一口通商
B.外商假借通商之名,行扰乱沿海经济之事
C.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方针,杜绝对外贸易
D.外商纷纷来华,清政府开放海禁吸引外资
15.阅读下表,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A.1661年到1766年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B.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D.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16.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主要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加强了文化专制 D.强化了君主专制
17.读表。该表反映的信息表明( )
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构成
满人
汉人
汉军旗人
蒙古人
总数
军机大臣
72人
64人
3人
6人
145人
军机大臣下章京
16人
16人
32人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C.汉人与满人已实现了权力平衡
D.汉人在中央政府中具有决策权
18.如图是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 )
A.元曲 B.昆曲 C.杂剧 D.京剧
19.小说以四大家族为背景,着重叙述了贾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抨击了传统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展示了传统等级社会日趋没落的历史命运。这部小说( )
A.创作于宋元时期
B.是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C.是有浪漫色彩的神话小说
D.代表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0.不同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史书上记载的比较真实的历史是( )
A.孔明草船借箭 B.蒋干盗书
C.黄盖诈降并用火攻 D.诸葛亮借东风
评卷人
得 分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
材料二:图二
(l)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分管行政事物的丞相何时被撤销?(3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名称。(4分)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2.(12分)材料一:……期间,将中国的7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出口品类多为基本生活用品,而进口类多为奢侈品,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的载货物“堆积如山”谓之“宝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3分)
(2)据材料二归纳这一航海事件的特点。(4分)
(3)据材料,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5分)
23.(18分)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金册、金印和封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2分)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2分)当时中央政府设在西藏地区归宣政院统辖的机构是什么?(2分)
(3)材料二的内容涉及的朝代是在蒙古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的,那么谁建立的蒙古政权?他和后金的建立者 有相似之处。(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在西藏设置的行政长官叫什么?1751年,清朝在西藏设立的地方政府是什么?(4分)
(5)清朝初期,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的封号是什么?哪个皇帝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4分)
24.(15分)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任晔《明代科考中的南北分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并简析该措施的积极影响。(3分)
材料二: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9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4分)
材料三:雍正年间,朝廷设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教材
(3)从材料三看,军机处的设置,反映出清朝君主制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什么现象?(4分)
材料四: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中国选择了陆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裁撤中书省等,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为了加强加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故选C。
2.【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1到图3的变化从大臣坐议事,到站议事,到跪受笔录,说明大臣地位的下降,皇权不断的加强,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A。
3.【解答】据“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即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故选C。
4.【解答】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今天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
5.【解答】由“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时,明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和平和友谊。材料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A符合题意。故选A。
6.【解答】人们常常用“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或用来自谦或自嘲。这个典故应出自《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选D。
7.【解答】“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其体现了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现在中医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了解中医,可以阅读《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且改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的记录,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故选D。
8.【解答】据“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到制盐、糖、油的方法,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制衣、染色技术,从五金采冶、车船制造到珠玉、宝石工艺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并配有插图。”可知,《天工开物》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有助于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可用于指导手业生产该书图文并茂。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9.【解答】不属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的是起义军纵横10余省。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故选C。
10.【解答】努尔哈赤,女真族首领,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被朝廷任命他为建州卫的军事长官,加封龙湖将军,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选项D改女真为满洲是皇太极。D符合题意。故选D。
11.【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选项C符合题意; 汉朝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选项A不符合题意;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没有到达过欧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解答】题干材料中的“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故选B。
13.【解答】清朝时期,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4.【解答】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15.【解答】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据题干图表可知,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6.【解答】据题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
17.【解答】据表格看出,清朝军机大臣中,满人72人,汉人64人,这说明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故选A。
18.【解答】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京剧。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道光帝在位时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故选D。
19.【解答】小说以四大家族为背景,着重叙述了贾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抨击了传统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展示了传统等级社会日趋没落的历史命运,这部小说是《红楼梦》。《红楼梦》代表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故选D。
20.【解答】历史小说是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作,构思出作为作品思想主题服务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它要求本质的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实际并不完全一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不同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史书上记载的比较真实的历史是选项C。故选C。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加强了君主专制。
(2)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是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行省制。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有西藏和琉球,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
(3)材料三记载的是明朝的官制变化。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阶段,材料三记载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另外,朱元璋还设立廷杖制度,设立锦衣卫,加强皇权。
(4)由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了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到被废除,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1)明朝。
(2)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2.【解答】(1)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可知它反映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具有时间早、航海规模大、次数多,到达地区的范围广,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等特点。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答案】(1)明朝,郑和下西洋。
(2)时间早、航海规模大、次数多,到达地区的范围广,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答对三点即可)
(3)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3.【解答】(1)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材料一中的史实是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据材料“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框密院,御史台开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内容是元朝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将山东、山西、河北地区被称为“腹里”,纳入中书省管辖。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设立御史台负责监察、设立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事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
(3)元朝是在蒙古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的,蒙古政权是由铁木真建立的。他和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有相似之处。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
(4)为了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1751年,清朝在西藏设立的地方政府是噶厦政府。
(5)清朝初期,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答案】(1)唐朝。
(2)元朝;宣政院。
(3)铁木真;努尔哈赤。
(4)驻藏大臣;噶厦政府。
(5)“达赖喇嘛”;康熙帝。
24.【解答】(1)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一,明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是南北分榜取士。该措施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平衡南北政治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所以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在西方备受推崇。由于科举制走向僵化。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难以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所以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3)从材料三雍正年间,朝廷设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反映出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主要有:康熙帝时的“庄氏明史案”、雍正帝时吕留良狱和徐骏狱案。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
(4)结根据材料四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答案】(1)措施:南北分榜取士;积极影响: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平衡南北政治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西方: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两点即可)龚自珍:科举制走向僵化。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难以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意思相近即可)
(3)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文字狱。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