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名师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名师教案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7 16: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1.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江泽民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八项主张。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
本课难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四、最佳教学设计:
1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多采取启发式提问和谈话法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如采用讲述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
2 在本课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可让去过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或在港、澳、台有亲属的学生就课文中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讲述。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五、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设备 2、有关音像资料及图片。
学生:香港问题由来的资料;澳门问题由来的资料;台湾问题由来的资料。
六、教材分析:
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并在香港、澳门成功的进行了实践。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大陆注重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几十年的隔绝状态,有力的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了解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政策,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而奋斗的理想。
七、教学过程设计 :
导入:
通过《七子之歌》使学生回忆澳门回归的历史。点明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过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背景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
2、邓小平讲话:解放台湾→台湾回归
和平解决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和平解决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呢?
(二) 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那么,什么叫做“一国两制”?(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
当一国两制的构想被邓小平提出时,整个世界都被这个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震惊了。为什么“一国两制”这么让人们惊讶呢?
(三)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二)香港的回归
(由学生介绍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香港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收回香港的实际终于成熟了。
1、香港回归的条件
(引导学生阅读归纳香港回归的两个历史条件)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
2、香港回归的经过
(1)中英谈判
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放影象资料《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2)香港回归
庄严的时刻到来了(播影象资料《香港回归》)
(3)香港回归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分析其意义)
①对香港: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③对世界: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小结)香港回归的烟火尚未消散,澳门回归的礼花又一次为中国点燃。1987年,关于澳门回归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二)澳门的回归
(由学生介绍澳门问题的由来)
1、《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结合图片讲解)
2、澳门回归
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吧!1999年12月20日,在外漂泊了442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播放音像资料“澳门回归”)
小结:20世纪末,中国的这场盛事向世人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和中国人同意祖国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世纪梦圆归港澳,百年功成盼宝岛!”自蒋介石逃亡台湾。宝岛已经和祖国大陆分离了整整56年。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的血浓于水。“一国两制”的成功更为台湾回归提供的范例。台湾回归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由学生介绍台湾问题的由来)
70年代来,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一)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1)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二)表现:
1、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1) 1979年,实现正式的停火,倡议通邮、通航、通商
(2)1987年,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2、汪辜会谈(民间的交流)
(结合“汪辜会谈”的图片,介绍其达成的共识及意义)
3、对台政策的新发展
(1)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新时期的政策:(结合“连宋大陆行”分析)
八、要点突破
1、“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
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
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它与香港、澳门问题虽然都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但两者的性质不同,台湾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香港问题涉及外国侵略问题,必须恢复行使主权,因而人民解放军必须进驻香港,其对外也必须以一个中国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出现。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问题。只要完成了领土的统一,在国际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出现。它可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驻军与否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重要区别。
九、知识链接与拓展
中国历史上的“一国两制”和“特区”
中国文化有以史为鉴的传统,在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就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有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管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利不及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和作,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就是当时的“特区”。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从国际法来说,二战后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二战即将结束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它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归中国版图,结束了台湾和澎湖的“日据时代”。这就是说,台湾的光复和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成果之一,是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社会的正式文件为依据的,国际社会明确承认中国对于台湾拥有主权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就某些重大问题所公开制定和发表的含有规定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宣言和声明,都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含义。前者如《开罗宣言》,后者如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因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同时,他们都庄严承诺不与台湾当局建立“邦交关系”,或同台湾当局断绝原有的“邦交关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这种正式的外交表示是由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联合公报这种正式的外交文件加以确认和保证的。此外,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可以看出,在1945年后,台湾业已归还中国,不复存在主权问题,目前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在性质上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同时,国际社会公认“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早被确认了的,具有国际法的效力,任何要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张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台独势力
1997年7月李登辉公然宣称台湾当局已把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彻底暴露了其分裂祖国领土和主权,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本质。:“两国论”遭到了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台湾新的执政当局的底线是“以对等分治维持两岸分裂,拖延统一进程;以国际参与扩大台湾问题国际化,谋求事实独立”。
2000年4月初“台独”分子吕秀莲大放厥词,用所谓“远亲近邻”的说法鼓吹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露骨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蓄意挑衅全中国人民。4月7日,我国有关方面就吕秀莲的“台独”言论发表谈话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样事关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根本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死心塌地坚持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的立场,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继续进行“台独”活动,我们将坚决与之斗争到底。任何分裂民族、国家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在世台会上的视讯演讲中“激情放送”,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他继而宣称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这是他兼任民进党主席后发表的一连串言论中,“台独”分贝最高的一次。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引发强烈的震荡,台湾岛内外舆论鼎沸,两岸上空再度弥漫了凝重的气氛。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导弹防御问题、贸易问题等。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台湾问题的制约。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中国的内政,但其形成的背景及以后的发展都与美国相关。(1)从历史上看,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反共反华的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控制和支持台湾与大陆对抗,甚至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2)从现实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将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认识的变化,中美达成三个联合公报,这成为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认为中国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因此台湾问题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总之,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其霸权利益的需要,美国在不断地调整其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政策。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理应加强接触和合作,而不是相互敌对和对抗,尽管两国关系时有曲折和起伏,未来还存在各种变数,但我们相信,只要美国能处理好台湾问题,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乃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际交往为两岸交流开新局
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今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分别率团来访,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党际交往事宜,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一突破两岸僵局的大手笔,赢得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认为此举展现了祖国大陆领导人的广阔胸襟和气度,也是祖国大陆尽最大努力、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具体体现,对推动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积极深远影响有目共睹。
中国共产党与国、亲两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打破了两岸多年来的冰封,打破了台湾当局营造的与大陆往来就是“联共卖台”的政治禁忌。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当局蓄意误导台湾民众,煽动敌视大陆的情绪,推行所谓“去中国化”的分裂行径。连战和宋楚瑜此次冲破重重阻力而来,内在的动因是台湾岛内“要和平、要交流、要发展”的主流民意。正因如此,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基本教义派气急败坏,惶恐不安,“台独”分裂势力的内部矛盾加剧,泛蓝阵营则增强了谋求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与国、亲两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向台湾民众展示了祖国大陆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有力地争取了台湾民心。此次连战、宋楚瑜所到之处受到的隆重接待和热情欢迎,展现了祖国大陆为争取和平统一尽最大努力的决心和诚意,也展现了祖国大陆民众对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台湾同胞通过连宋大陆行,看到了祖国大陆一日千里的发展成果,台湾也因此兴起了新一波的“大陆热”,激发了岛内要求两岸加强交流的主流民意。
中国共产党与国、亲两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标志着两岸迈入通过党际沟通平台进行对话的新里程。在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国、亲两党建立定期党际沟通与交流模式,有利于加强祖国大陆与岛内各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众之间的了解,消除误会,增进互信,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国、亲两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为两岸经贸往来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在许多领域达成共识,为促进两岸全面交流增添了新的积极因素。在两个访问团先后结束访问时,祖国大陆向台湾同胞表达了赠送大熊猫、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扩大开放台湾水果准入、照顾台湾学生利益等多项善意,在台湾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动力。国民党、亲民党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努力,符合台湾人民的利益,使台湾当局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面临强大的民意压力,压缩了“急独”势力的生存空间。
中国共产党与国、亲两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向全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智慧和能力解决两岸分歧与冲突,建立台海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架构。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连宋大陆行,并给予积极评价,认为此举“激活了一个建设性的进程”,“打开一扇两岸和平机会之窗”,体现中国共产党努力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的良好愿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缓和台海紧张局势,将对地区和整个国际局势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两岸交流新局已开。尽管前路未必平坦,但我们有理由期待,播下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成长,为两岸关系织出一片新天地。
十、知识与能力巩固:
1、 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B)
A、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2、 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B)
A、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 社会制度不同
C、 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 各自权限不同
3、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回归后,其事务由香港人自己管 理,但不包括(A)
1 外交②国防③立法④行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B)
A、 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中外历史遗留问题
B、 前者是中外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 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 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5、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战争与和平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B)
1 台湾内部的分裂势力继续大搞“台独”活动 ②某些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 采取和平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历史上国共两党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过两次合作,当前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是(B)
A、 实现本阶级的统治
B、 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C、 共同对付“台独”势力
D、 共同对付美国的威胁
7、 中国能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D)
A、 中国政府的合法性
B、 “一国两制”政策的灵活性
C、 世界潮流的驱动性
D、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8、 对推动两岸交流起到积极作用的台湾民间团体是(B)
A、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 海峡交流基金会
C、 海峡两岸友好协会
D、 海峡友好交流协会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要意见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安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或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公布)
材料三 ……两党共同认识到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二00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材料四 一、促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速恢复两岸平等谈判。
二、坚决反对“台独”,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公报》(二00五年五月十二日)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思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共主要领导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
(2) 据材料二,分析《反分裂国家法》的性质,并阐明理由,这部法律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 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及内容,此后两岸关系发展获得的历史性突破是什么?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亲民党之间的最重要的共识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全新的材料设置情景,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台湾问题。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台湾问题的发展脉络了如指掌,更需要学生密切关注时政。
答案:(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 性质:《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宪法;因为它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1) 192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1993年的“汪辜会谈”。
(1)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