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检测试卷1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驾驭(yù) 哄笑(hōng) 侍候(shì) 千钧之力(jūn)
B.恐吓(hè) 间或(jiàn) 烙饼(luò) 不知好歹(dǎi)
C.附和(hè) 惦记(diàn) 羼水(chān) 一气呵成(hē)
D.隐匿(nì) 盘桓(huán) 顷刻(qīng) 战战兢兢(jī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惦记 顷刻 妙手回春 不屑置辨
B.痱子 洋溢 之乎者也 膀阔腰圆
C.隐匿 盘恒 咬牙切齿 提心吊胆
D.畜生 赔尝 勃然大怒 三顾茅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秀丽壮美的山川,神秘繁茂的森林,湛蓝高远的天空,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B.羽毛球飞到了树枝上,小明故意逞能,噌噌噌地爬了上去,球没捡到人却下不来了。
C.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制裁“中兴通讯”、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祟。
4.人物的刻画方法一般有:A肖像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E.神态描写。请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
(2)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
(3)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 )
(4)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变色龙》一文塑造了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
B.《孔乙己》一文中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是因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C.《蒲柳人家》是一篇乡土气息很浓的小说,体现了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
D.《溜索》这篇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6.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
B.听到老师不点名的批评,小明如坐针毡,感到十分难过。
C.春游的路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D.华山以险闻名天下,走在山梁上,就是再大胆的人也难免战战兢兢,产生恐惧感。
7.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最隽永的温馨。温馨是上学前妈妈语重心长的一句叮嘱,温馨是公园中老人互相搀扶的一对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 “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8.第1段运用的记叙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2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多次写到三种人的“笑”,这三种“笑”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1)孩子们的“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掌柜的“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客的“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末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辽宁锦州)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父亲的手握在母亲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母亲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里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母亲贴近父亲的脸低声地问。
⑤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也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个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删改)
13.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19.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__________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A项中的“辨”应为“辩”;C项中的“恒”应为“桓”;D项中的“尝”应为“偿”。
3.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C项“人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用在句中不恰当。
4.(1)C (2)E (3)B (4)D
5.B 解析:“故事是真实的”说法有误。
6.A
7.示例: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 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仿写。首先明确仿写的内容要紧扣“温馨”。然后注意观察画线句的句式结构特点,且句意要连贯。
8.插叙。
解析:常用的记叙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作某些解释说明。
9.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渲染哄笑气氛,突出众人的冷酷无情和麻木不仁,揭示孔乙己的悲剧所在。
解析: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
10.这句话一方面表明孔乙己心灵的孤寂、境遇的凄凉,另一方面突出孔乙己的善良。
解析:可结合孔乙己的处境及其性格特点来思考。
11.(1)天真的笑 (2)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 (3)麻木不仁的笑
解析:应结合写作背景来思考。
12.示例:孔乙己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可有可无。
13.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文章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
14.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手的干瘦和苍老,体现出父亲饱经风霜,且病得很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描写手法。从描写的角度考虑,“灰黄的皮肤”“不安分的筋暴露着”属于细节描写,“灰黄”“斑点”写出了父亲的手的干瘦和苍老,“不安分的筋暴露”、皮肤“灰黄”写出了父亲饱经风霜且病得严重。
1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弥留之际的父亲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16.插叙。补充交代了父母从第一次牵手起,便一直双手相牵共同面对生活的幸福记忆,写出了父母的牵手具有神奇的力量,表现了父母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及其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17.A.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 B.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
18.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到母亲的生命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她。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把握。句中的“沿着手臂的桥”指的是父母心手相牵。句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她。
19.【思路点拨】审题选材:题目对横线部分有范围界定——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来填写,而不是学生身边一个熟悉的人或者朋友。因此,学生应该在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中找熟悉的人物进行想象,把一个文学作品的人物放到现实的2018年中,想象根据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会发生什么事情。
立意:题目中的提示语也至关重要——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学生要紧扣“日新月异”和“气象万千”,通过人物经历的事情反映这个主题。
文体:文体上以记叙文或者记叙性散文为主。
谋篇布局:这个作文题表面上看仿佛是一场穿越——书中人物穿越到现实中来,写作内核其实是写实,用书中人物的经历表现2018年的现实。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名著中的人物,让他跨越时空的界限,在某个想象的情境中演绎他的故事:这个人物在新的时期会有怎样的遭遇,会有怎样的反应,其思想乃至人生轨迹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可以说,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精巧的构思,书中的人物与现实一定可以碰撞出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