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分层次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分层次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20 08: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文化的遗存
同步训练
[基础]
一 、选择题
1.黄河自古被誉为祖国的母亲河,那么在远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 “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3.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浙江省某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的发现一处遗址。在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可能是是( )
A.半坡原始居民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居民遗址
4.右图是什么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 )(请扫描教材第8页最下图“干栏式房屋”)
A.半坡原始原始居民
B.大汶口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5.我们学过的古人类,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是 (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大汶口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6.下列对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概述错误的是 ( )
A.他们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B.他们都懂得了种植庄稼
C.他们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D.他们都种植水稻
7. 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黄河流域”、“黑陶”、“随葬品”等。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10.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采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11.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氏族村落
C.半坡氏族村落 D.大汶口氏族村落
二、非选择题
12.按照下列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内。
氏族村落 时间 地点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纺织捕鱼 制陶 建筑
河姆渡
半坡
大汶口
13. 河姆渡氏族村落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综合]
一、选择题
1.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河姆渡、半坡氏族村落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B.使用陶器器皿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
A.以原始农业为主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3.下列有关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B.都使用天然火
C.都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都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4.不能反映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A.农耕已是主要的生产活动 B.墓葬里有随葬品
C.有了黑陶和白 D.已经种植粮食
5.半坡居民较山顶洞人先进的方面有( )
①人工取火 ②住半地穴式房屋 ③制造陶器 ④种植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相比,住得离江河较远,主要是因为河姆渡居民能够( )
A.挖掘水井 B.制造陶器 C.饲养家畜 D.建造干栏式房屋
7.半坡和河姆渡遗址都集中在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土质肥沃,适宜农业
C.便于使用生活用水 D.战略位置重要
8.与半坡氏族村落相比,大汶口氏族村落的历史进步表现在( )
A.定居生活 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
C.从事农牧业生产 D.出现贫富分化
二、非选择题
9.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请你用本课所学知识列举几项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领先世界的成就来说明这一观点。
10.下面两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再回答。(图中字请重修)
[拓展]
一、选择题
1.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判定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彩陶器上的绘画 B.史书记载
C.随葬品悬殊的现象 D.居住的房子
3.“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1)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4.(1)这段古文讲的是原始农耕生产的情况;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2)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5.阅读下图,你从中发现了我国氏族村落遗址分布有哪些规律?至少说出两条。(请扫描教材第6页地图)
5.示例:(1)集中在大河流域;(2)黄河流域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中考真题]
1.(2010,衡阳)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www.中考资源网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2.(2010,滨州)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生产的出现 B .火的使用 C .建造房屋 D .使用陶器
3.(2010,苏州) 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
[基础]
一 、1.D 2.B 3.D 4.C 5.C 6.D 7.C 8.C 9.D 10.A 11.B
二、
12.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纺织捕鱼 制陶 建筑
河姆渡 距今七千年 浙江河姆渡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 漁猎 制造陶器 建筑平栏式房屋
半坡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半坡村 种植粟、蔬菜 饲养猪狗 纺线织布制衣 制造彩陶 建筑半穴居房屋
大汶口 距今四五千年 山东大汶口 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 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 制造黑陶、白陶
13.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这些都是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不具备的。
[综合]
一、1.D 2.D 3.C 4.D 5.D 6.A 7.B 8.D
二、9.①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水稻,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②距今约5000~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10.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拓展]
一、1.B 2.C 3. C
二、4.(1)这段古文讲的是原始农耕生产的情况;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2)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5.示例:(1)集中在大河流域;(2)黄河流域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中考真题]1.A 2.A 3. 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