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牧歌》教学设计
一、授课人:****
二、授课年级:七年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聆听与演唱歌曲《牧歌》,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中长调音乐的特点及无伴奏合唱。
2、过程方法:通过学生跟范唱、教师教唱等方法学习歌曲,结合微课让学生熟知什么是无伴奏合唱,通过对比聆听,使学生能够区分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长调音乐的理解与认识。
3、情感态度:通过聆听与演唱《牧歌》,感受音乐中草原的气息,感受蒙古歌曲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与演唱感受蒙古长调音乐
五、教学难点:《牧歌》的演唱
六、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实践法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观看视频片段,观赏视频中的优美风光,聆听视频中的音乐,感受一下背景音乐是属于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音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观看完视频后,学生作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直入本课所涉及的音乐,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引入蒙古音乐文化简介环节。
(二)蒙古音乐文化简介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 ;按照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蒙古音乐文化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这个环节中特别要介绍蒙古音乐形式的划分及传统乐器马头琴。
(三)学唱歌曲《牧歌》
1、聆听歌曲范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音乐情绪。(听两遍)
2、学生用“Wu”模唱歌曲,学习歌曲的旋律。(两遍)
3、学生跟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学唱歌曲《牧歌》,也是这节课的难点部分,所有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演唱,重在让学生体验长调音乐的节奏及旋律特点。
(四)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观看微课《无伴奏合唱》,学生总结什么是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聆听并体验无伴奏合唱《牧歌》的音乐情绪及音乐意境。
3、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微课和聆听音乐,分析音乐情绪及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讲授蒙古族音乐中的长调与短调
1、长调: 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短调: 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近代一些宴歌、婚礼歌等也属于短调体裁。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3、聆听《牧歌》与《银杯》,对比两首歌曲在类型、音乐要素及流行的地区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感受蒙古长调音乐与短调音乐的不同之处,加深对长调音乐特点的认识。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草原上蒙古族民歌有了的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热爱本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传承下去。
课件9张PPT。弘扬民族音乐
传承音乐经典你所听到的音乐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这段音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蒙古族音乐文化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 ;按照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小知识:无伴奏合唱:什么是伴奏合唱?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后说一说你对无伴奏合唱的认识与理解。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感受1、作品营造了什么场景?营造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辽阔景象2、作品揭示了人们什么心情?揭示了草原人们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长调: 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短调: 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近代一些宴歌、婚礼歌等也属于短调体裁。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听音乐,对比以下两首歌曲在类型、节奏等方面的不同。短调长调自由整齐优美抒情舒展辽阔内蒙古农业地区内蒙古牧业地区总结:这节课我们对草原上蒙古族民歌有了的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热爱本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传承下去。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牧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牧歌》是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歌曲《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优美动听。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在音乐课上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聆听与演唱歌曲《牧歌》,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中长调音乐的基本特点及知识点——无伴奏合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跟范唱、教师教唱等方法学习歌曲,结合微课让学生熟知什么是无伴奏合唱,通过对比聆听,使学生能够区分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长调音乐的理解与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与演唱《牧歌》,感受音乐中草原的气息,感受蒙古歌曲的艺术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从《牧歌》这首歌曲感受音乐的意境,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与演唱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
教学难点:《牧歌》的演唱【因为本课的重点不是演唱这首歌曲,所以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唱牧歌这首歌曲,所以将《牧歌》的演唱确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大草原的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
2、讲授法:结合课件,通过讲授使学生对蒙古音乐文化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对蒙古民歌中的长调音乐的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3、对比法:利用我们对于本课中关于长调短调的学习,对比聆听长调与短调在节奏、旋律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对长调音乐特点加深认识的目的。
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运用聆听、模仿、体验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主要采用观看视频导入,让学生对本课音乐有一个初步聆听,结合视频画面,让学生从中感受音乐的中透露出的草原气息。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属于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引出新课。
(二)蒙古音乐文化介绍。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对蒙古音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后,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本环节主要介绍蒙古音乐的形式及乐器,主要介绍蒙古民歌中的长调与短调及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
(三)学唱歌曲《牧歌》。音乐重在体验,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对音乐的意境有更深刻的体会。本环节主要采用聆听与模唱让学生学唱歌曲。本课的重点不是演唱这首歌曲,而是确定为难点,因为本课主要以感受聆听为主,演唱歌曲也是为了更好的感受蒙古长调音乐的风格,所以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唱会这首歌曲。
(四)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结合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总结无伴奏合唱的特点。
2、欣赏聆听无伴奏合唱作品《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的艺术特点,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及音乐所反映的人们的心情。
3、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说一说对本首歌曲的认识。
(五)蒙古族民歌的长调与短调
1、讲授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与短调的音乐特点。
2、聆听《牧歌》与《银杯》,对比长调音乐与短调音乐在节奏、旋律、流行地区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理解与认识。本环节设计的是在聆听之后,让学生填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蒙古族长调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引导学生要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做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本节课我的设计的结束语如下:
【这节课我们对草原上蒙古族民歌有了的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热爱本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