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太空一日杨利伟背景材料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宇宙飞船系列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成功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共飞行21小时,绕地球14圈,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作者档案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特级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同时,此举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基础夯实【重点字】
炽热(chì) 释然(shì) 赫兹(hèzī)
刹那(chà) 舷窗(xián) 严谨(jǐn)
模拟(nǐ) 遨游(áo) 趴在(pā)
稠密(chóu) 烧蚀(shí) 轮廓(kuò)
瞬间(shùn) 烧灼(zhuó) 无虞(yú)
确凿(záo) 棉絮(xù) 舱体(cānɡ)
俯瞰(kàn)【多音字】荷 (hè)负荷 (hé)荷花
刹 (chà)一刹那 (shā)刹车
剥 (bō)剥落 (bāo)剥皮
脉 (mài)山脉 (mò)脉脉含情
屏 (bǐng)屏息 (píng)屏幕
(bīnɡ)屏营
晕 (yùn)红晕 (yūn)晕头转向结构图解段解第一部分(第1~17段),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及作者的心理感受。
第二部分(第18~29段),写作者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祖国以及类似棉絮状的物体等
第三部分(第30~39段),在太空遇到的“小问题”。
第四部分(第40~67段),归途惊心动魄。初识课文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答:示例:飞船共振(害怕);“本末倒置”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神秘的敲击声(紧张);舷窗开始出现裂纹(恐惧)等。初识课文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杨利伟在太空中都看到了什么?答:示例: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在太空中,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他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在太空中,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我”的心理感受有如下变化: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从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写这些,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找出文中的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示例一:曾经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但作者没有看到,所以他坚定地说“我没有看到长城”,并叮嘱“神六”“神七”的航天员仔细看看。这说明了航天员的严谨、科学态度。
示例二:在太空听到神秘的声音,地面技术人员反复模拟,但因为不是当时的声音,杨利伟就不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可见杨利伟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示例1:文中写到当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时,“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体现了作为一个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示例2:文中神秘的敲击声一段中写到“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也体现了作为一个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示例3:文中飞船共振一段中写到“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从“26秒”的数字中也能体现作为一个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4.太空一日是紧张的、复杂的,作者为什么只选取四个片段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空一日是紧张复杂的,杨利伟所见所做所感不可能只有这些,但作者在展现从升空到落地的全过程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读者最关心、最惊险刺激的素材,既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又能展现航天员的严谨、科学态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显示出作者选材的高明。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坦率而真挚的叙述,讲述了作者进入太空的经历和感受,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赞扬了人类勇于探索太空的精神和我国科研人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知识点解析
1.什么是颁奖词。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2.颁奖词的特点。
(1)情感性 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2)深刻性 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知识点:撰写颁奖词 (3)简洁性 颁奖词非常精练简洁。为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求,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4)系列性 在颁奖典礼上,授奖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因此,这类文稿的写作往往是一个系列。尽管主题相同,但是具体人物对象的事迹不同。这就要求写作时必须做到因人定论、因事定调,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3.颁奖词的写法。
(1)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在这里,引申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3.颁奖词的写法。
(2)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坚强的意志、崇高的思想品质等,最好能体现一定的哲理。
3.颁奖词的写法。
(3)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颁奖词在表达方式上,需要将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3.颁奖词的写法。
(4)言简意丰,自然流畅。
颁奖词一般很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例】根据下面人物事迹,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郎平写一段颁奖词。【讲评】这段材料简介了“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的事迹,是她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心带领中国女排克服重重困难重返世界之巅的。【参考答案】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中考在线【实战演练】(湖南中考题)阅读下面材料,如果吴斌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新闻人物,请根据文段中的事迹,给他写一则颁奖词。(50字左右)【讲评】这段材料简介了吴斌舍己救乘客的事迹,体现了吴斌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颁奖词示例:“生命诚可贵,责任价更高”,在飞来横祸面前,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挽救他人,用生命履行了职责,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神州5号成功发射 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登舱瞬间。 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宇航员训练之“最”
最困难的训练:航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心理学、英语等30多个学科基础知识。
最具挑战的训练:超重耐力训练。要在50秒内,负重超过自身体重8-9倍的重量。人会感觉胸口、嗓子都很压,呼吸困难,面部肌肉向两边扯,眼泪向外流。训练时每个人都有一个红色按钮,如感到身体不适,就可按下。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这一关是无法挺过去的。最枯燥的训练:飞行程序训练,就是航天员从进舱直到返回着陆全过程训练。这也是航天员训练最繁重、最关键的训练环节。训练到最后,航天员必须达到闭上眼睛,能知道各种设备在哪里,设备的颜色、形状、操作方法、要领,也要了如指掌。为保证万无一失,必须反复训练。一次训练就得5、6个小时,穿着笨重的航天服,蜷着腿不能动,不能吃喝,也不能大小便。最矛盾的训练:失重训练。这个训练要摆脱地球引力,大家在电视上可以看到,飘在空中的感觉很美妙,一二百公斤的东西,失去了重量,变得很轻。但这种训练,对平衡器官好的人,会感觉很舒服。否则,会很痛苦。
最有趣的训练:野外生存训练。飞船在绕地运行中,一旦出现故障,随时可能应急返回地面。而我们随身只能带够两天使用的食物。因此,要训练航天员在沙漠、海上、沼泽、高原等不同环境中的自救能力,包括如何确定方位、联络救生、建造临时住所、狩猎、钓鱼等野外生存能力。?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67年4月: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1971年7月: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0年3月18日:前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医院后死亡。这次事故直到1989年才有了报道。?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架上升空,73秒钟后突然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美国37岁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从1万多名申请者中选拔出来的美国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普通公民。? 充满危险的太空航程 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影响
《侨报》社论称:“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一圆华裔飞天梦,是中国宇航征途上的新里程碑。 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它所带来的自豪感极大地振奋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星岛日报》的社论说:“如今神州如预定计划发射,大家的心头都好象掉下一颗巨石,并有说不出的欣喜与兴奋。” 社论称“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多枚奥运金牌洗脱“东亚病夫”之名后最令中国人自豪的壮举。
《世界日报》的社论认为,“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表明中国作为强国的地位提升。
BBC:“神舟五号”的发射象征着中国进入发展航天事业国家的精英俱乐部。
美联社:载人航天圆满成功 中国赢得世界声望。
华盛顿邮报:中国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那么这次载人飞行将是中国向太空 大国的目标迈出的一大步。航天计划也凸显了中国要成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愿望。 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影响
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花俊雄激动地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一名台湾同胞,看到神五升空,就象是当年听到中国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一样,兴奋之情无以言表。”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即席作诗一首道贺,诗中写道:“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
?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述评说,10月15日这一天,当是十几亿中国人、几千万海外华侨华人额手称庆的一天。这一天,中国用自己的火箭、自己的“神五飞船”,将第一位中国人,送上“九霄”成为继美国人与俄国人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这一天因此而载入史册。文章指出,当中国太空人遨游天际,以超脱于世界的视角观察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时,可以说,他圆了我们全体中国人千百年的飞天梦想、强国夙愿。文章指出,神舟升天这一“大手笔”,堪称高瞻远瞩,得到海外华人衷心赞许。
? 日本《中文导报》说,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会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而获得进一步提升。 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我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钱学森以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尊敬。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满怀爱国热情,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这位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力学和系统工程学家,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以献身科学事业的执著,治学态度的严谨,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几代学人的楷模。 中国航天科学的幕后英雄们:钱学森???? 1995年底,在德国攻读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傅岚,收到了一封寄自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信,来信告诉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已进入攻关阶段,急需人才,并流露出希望他尽快回国的想法。 ???? 读完信,傅岚彻夜难眠,如果马上回国,不但要放弃学业,博士学位也拿不到了。可是那个从小就藏在心里的飞天梦又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着他。 傅岚和他的同伴所要做的就是:在太空舱内为航天员建立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为航天员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傅岚带着科技人员进行模拟飞船运行全过程的系统性能试验,设计人员将自己关进密闭试验舱内3天3夜,直到确认舱内环境高质量、高可靠、高安全才罢休。 ???? 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一间储藏室里,存放着一摞摞从未张挂过的奖状。在傅岚和同伴们的眼里,这些奖状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有航天员安全返回的事实,才能证明他们所做的一切。宇航员安全的保护者——傅岚11年的艰苦研究,圆了千年的飞天梦
——访神州5号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
为了确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广大研制、建设、试验人员经过11年锲而不舍的刻苦攻关和顽强拼搏,取得了显赫的战绩:夺取了首次无人试验飞船、第一艘正样飞船飞行的圆满成功,又连续成功进行了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两艘与载人飞行状态基本一致的飞行试验。这一切,都是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准备。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一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在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中是很难做到的。 ???? 李继耐说,我们的国力有限,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可以发射近十次,甚至十多次无人试验飞船。我们只进行了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就要实施载人首飞,有很多东西只能靠第一次来检验。指挥部的同志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了国外载人航天过程中曾出现的种种故障与失误的资料,以及我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我们的运载火箭有20多万个零部件,火箭和飞船等上天产品有12万多个元器件;仅飞船系统就有重要软件语句70多万条,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重要软件语句多达140万条。我们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论证检查,目的就是要通过严谨细致、周密充分的工作,依靠科技人员的智慧,弥补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达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目标。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