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2.滑 轮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学点1 定滑轮2.滑 轮(1)阅读教材P78第2自然段,思考:
问题1: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________。
问题2: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__________。
问题3: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_______。动滑轮滑轮定滑轮2.滑 轮2.滑 轮问题1:图中的滑轮是_________。
问题2:如图所示,沿着不同的方向施力,拉起重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问题3:在该实验中重物升高的高度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问题4:以上实验过程说明,使用定滑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定滑轮相等相等学点2 动滑轮2.滑 轮使用动滑轮费一倍距离 动滑轮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学点3 滑轮组2.滑 轮2.滑 轮问题1:图中所示的装置叫__________。
问题2:不考虑绳重和摩擦,使用图甲中的装置,重物每升高1 m,绳子末端会移动____m,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省力的目的。
问题3:不考虑绳重和摩擦,使用图乙中的装置,重物每升高1 m,绳子末端会移动____m,要拉起重为G的重物,在绳子末端至少要施加大小为____的拉力。2滑轮组1不能类型一 定滑轮2.滑 轮C2.滑 轮[解析]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只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而不能省力,故用定滑轮拉同一重物G,沿三个不同方向,所用的拉力大小相等,即F1、F2、F3大小都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 轮[方法指导]定滑轮的实质和特点
(1)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动力移动的距离s(或速度v)等于重物上升的高度h(或速度v)。类型二 动滑轮2.滑 轮2001052.滑 轮2.滑 轮类型三 滑轮组2.滑 轮0.52可以2.滑 轮2.滑 轮2.滑 轮2.滑 轮2.滑 轮滑轮定滑轮定义: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动滑轮定义:使用时滑轮的位置随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特点:省一半力,但费距离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滑轮组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特点可以省力(F=G/n,s=nh)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滑 轮定==大小方向2.滑 轮动省力1052.滑 轮省力改变力的方向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等臂2.滑 轮乙F1=F3 >F22.滑 轮C2.滑 轮可以20.50.22.滑 轮右302.滑 轮第十一 章 机械与功
2.滑 轮
教
材
解
读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知道杠杆及其平衡条件,理解了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后,对杠杆类的简单机械的拓展学习,而滑轮等知识又是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一种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经历自主探究滑轮及滑轮组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与实质。
2.掌握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法、对比法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对实践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重
难
点
处
理
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实质,滑轮组省力情况判断。以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定、动滑轮的特点,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探究过程;该探究可突出“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两个要素。对于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建议采用“切断法”来进行:强调从定滑轮与动滑轮中间切断,只数吊着动滑轮的绳子和从动滑轮上引出的拉绳。
难点: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通过作图来进行,强调支点位置,并且标明动力与阻力,然后对比力臂关系得出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合
作
探
究
探究课题: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步骤:1.以钩码做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G。
2.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
3.匀速竖直向下拉与定滑轮相连的弹簧测力计,使其移动一段距离,记下拉力F,同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高度h和绳子移动的距离s,并完成记录表格;
4.匀速竖直向上拉与动滑轮相连的弹簧测力计,使其移动一段距离,记下拉力F,同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高度h和绳子移动的距离s,并完成记录表格;
5.改变钩码个数及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分别再做两次实验,完成记录表格。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对比F与G、s与h、拉力方向与物体上升方向的关系,得出定、动滑轮的特点。
讨论交流: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匀速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
2.探究定滑轮特点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测出的拉力F 3.探究动滑轮特点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测出的拉力F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及绳子的重力、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典案 导学设计
学点1 定滑轮
(1)阅读教材P78第2自然段,思考:
问题1: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__滑轮__。
问题2: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__定滑轮__。
问题3: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__动滑轮__。
图11-2-2
(2)进行如图11-2-2所示的实验,思考:
问题1:图中的滑轮是__定滑轮__。
问题2:如图所示,沿着不同的方向施力,拉起重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相等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问题3:在该实验中重物升高的高度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__相等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问题4:以上实验过程说明,使用定滑轮__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__。
学点2 动滑轮
进行如图11-2-3所示的实验,思考:
图11-2-3
问题1:图中的滑轮是__动滑轮__。
问题2:比较甲、乙两图可知:__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__。
问题3:比较乙、丙两图可知:__使用动滑轮费一倍距离__。
学点3 滑轮组
仔细观察图11-2-4,思考:
图11-2-4
问题1:图中所示的装置叫__滑轮组__。
问题2:不考虑绳重和摩擦,使用图甲中的装置,重物每升高1 m,绳子末端会移动__1__m,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省力的目的。
问题3:不考虑绳重和摩擦,使用图乙中的装置,重物每升高1 m,绳子末端会移动__2__m,要拉起重为G的重物,在绳子末端至少要施加大小为____的拉力。
课堂反馈(十八)A
[定滑轮和动滑轮]
1.如图18-1所示,物体重10 N,且处于静止状态。该滑轮是________滑轮。若手拉弹簧测力计在1、2、3三个不同位置时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1________F2________F3。这证明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________,只能改变力的________。(滑轮与轴间的摩擦不计)
图18-1
2.如图18-2所示,建筑工人在高处也经常使用滑轮提升重物,该滑轮随同物体一起运动,是________滑轮,使用它的好处是________。若已知所提的桶及桶内物体共重200 N,滑轮重10 N,不计摩擦,则工人匀速提升时所用的拉力至少为________N。
图18-2
3.观察图18-3中人们利用简单机械的情景。其中,甲的目的是________,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甲可以看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杠杆,乙可以看做________杠杆。
图18-3
4.如图18-4所示的三个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________。若滑轮的自重、绳重和摩擦不计,当分别沿力F1、F2、F3的方向匀速提起同一物体时,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
图18-4
详解详析
1.定 = = 大小 方向
2.动 省力 105
3.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省力 等臂
4.乙 F1=F3 >F2
课堂反馈(十八)B
[滑轮组]
1.如图18-5所示,用下列装置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滑轮自重、绳重及摩擦,则最省力的是( )
图18-5
2.如图18-6所示是探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时的情形,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为 ________,此滑轮组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省力,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改变用力方向,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省距离。钩码总重为1 N,若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不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N。若将钩码上升了0.1 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m。
图18-6
3.用如图18-7所示的滑轮组匀速向左拉动重为100 N的物体A,所用拉力F为10 N(不计滑轮和绳重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则A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方向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
图18-7
4.请在图18-8中画出人拉重物上升,最省力的绕线方法。
图18-8
详解详析
1.C
2.2 能 可以 不能 0.5 0.2
3.30 右
4.如图所示
图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