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4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
(一)生态破坏的表现不包括( )
A.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大气质量下降
B.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C.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过度开发导致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选A。大气质量下降是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属生态破坏问题。
(二)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 C )
A.全球变暖 B.森林减少
C.土壤中的病原体 D.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植被类型是( )
A.针叶林 B.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2.该类植被分布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酸雨
C.土地荒漠化 D.赤潮
【解析】1—2、B C。
第1题,据图可知,该植被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牧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地,故推断为草地。第2题,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加之一些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四)(2018·西安高二检测)下图为四种环境问题。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是 ( D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图示③环境问题,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小的是 ( C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降水
(五)很多人认为指狐猴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不幸的是,它现在也是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回答1--2题。
1.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指狐猴生长的环境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2、D D。
第1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它濒临灭绝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与题目要求不符。
(六)(2018·扶余高二检测)读漫画,回答1--3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C )
A.水体污染
B.全球气候变暖
C.自然资源衰竭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D )
A.开矿毁坏岩层
B.任意排放废弃物
C.乱砍滥伐森林
D.过度抽取地下水
3.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B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二、非选择题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乙分析,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国家。
(3)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除主要与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
【解析】第(1)题,读图,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随着大气中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第(2)题,读图乙分析,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要迅速增加的是发展中国家。第(3)题,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除了与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森林面积的减少有关。
答案:(1)随着大气中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2)发达 发展中
(3)森林
2019春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一)(2018·怀化高一检测)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 A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该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人地关系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文明
【解析】选C。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尖锐。
(三)(2018·贺州高一检测)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在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黄梅戏《天仙配》唱到的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B )
A.史前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下列有关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不受地理环境制约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出现矛盾
D.后工业革命时期,人地关系走向协调
【解析】选D。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不协调明显增强;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后工业革命时期,人地关系走向协调。
(五)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D )
A.海平面上升 B.酸雨危害
C.全球变暖 D.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2、人类文明进入到右图所示阶段时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B )
①人生天注定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图示可以看出,图中A要素在农业文明时代所占比重最大,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改造自然。在工业文明时代,开始时资本占主导,随后科技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与人口的激增密切相关。到了环境文明时代,人类追求的是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答案:(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2019春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4章第3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选择题
(一)下列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含义的是 ( B )
A.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今天的收入
B.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应给现在和将来社会上所有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C.为了避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现代人应该减少和节制需求
D.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润增加到最大限度
(二)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为( )
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
C.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
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
2.由图中③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
A.大气污染 B.腐蚀建筑物
C.皮肤癌高发 D.海平面上升
3.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的观念 B.发展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解析】1—3、B D C。
第1题,氟氯烃增多,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增加,会导致酸雨现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植被破坏,会导致荒漠化。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第3题,国际合作来应对环境危机,符合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观念。
(三)下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什么观念 ( B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四)三峡工程建设充分考虑白鳍豚、扬子鳄等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殖环境,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的观念 B.发展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解析】选A。三峡工程建设充分考虑白鳍豚、扬子鳄等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殖环境,体现人与生物之间的公平。
(五)(2018·浙江台州高二检测)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是集中处理电子废弃物的一个垃圾场,被称为“世界垃圾终点站”,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按性质属于 ( B )
A.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生态破坏问题
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2.其他国家把电子垃圾运输到“世界垃圾终点站”,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C )
A.发展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公平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江苏省各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分布示意图,图中柱高表示两指标的排名顺序,柱子越高表示排名越靠前。
材料二 下图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简图。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江苏省各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大体上从苏南向苏北______。为了充分挖掘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的发展潜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苏北、苏中地区可以从苏南地区引进______、______?
和管理经验等。
(3)环境质量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为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在节能减排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组成。第(2)题,从柱的长短可看出江苏省各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大体上从苏南向苏北降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资金、技术、经验等优势。第(3)题,从节能等角度采取措施。
答案:(1)经济 社会
(2)降低 资金、技术、人才(任答两点)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标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废弃物综合利用。
2019春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4章第4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选择题
(一)下列属于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的是( A )
A.控制人口规模
B.控制城市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资源开采规模
(二)读我国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表,完成1--2题。
省区 新疆 内蒙古 西藏 青海 甘肃 宁夏 陕西 山西 河北 其他省区
占全国比例(%) 40 24 16 8 7 1 1 1 1 1
1.该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荒漠化 B.大气污染
C.酸雨危害 D.森林破坏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大量引水灌溉,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B.向西北地区大量移民,加快城市化进程
C.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当地群众能源问题,防止过度樵采
D.超载放牧,增加牧民收入
【解析】1—2、A C。
第1题,该生态问题集中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是草原集中分布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草原,导致荒漠化问题。第2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多样,针对不同的成因需采取相应的措施:绿洲地区要合理分配水资源;牧区要合理放牧,围栏限牧;农牧交错带要退耕还牧;构建防护林体系;通过推广生活用煤,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等。
(三)为使《中国21世纪议程》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具广泛意义的是 ( B )
A.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B.提倡广泛的公众参与
C.保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D.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解决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
A.生产纯净水 B.治理水体污染
C.修建水利工程 D.节约生产用水
【解析】选B。漫画反映的水污染问题,合理的解决措施是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工程、节约用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五)下列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与其主要防护功能匹配正确的是( D )
A.沿海防护林——防止土壤沙化
B.华北防护林——防止风暴潮肆虐
C.东北防护林——抵挡台风侵袭
D.西北防护林——防御风沙危害
二、非选择题
下图是某山村两种循环转化机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制约经济发展 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C.农林牧综合治理 D.水土流失加重
E.水土流失减轻 F.毁林开荒
G.粮食单产提高
答:左环依据箭头的顺序依次是:贫困→F→D→生态环境恶化→A 右环是: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增加→G→B→C→E
(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 C 。(填上题中的字母)?
(3)图中两种循环机制的转换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否则,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会下降。 ?
(4)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必须实施生态农业。下列有关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BCD )
A.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多种加工
B.以发展绿色食品、观光农业为主要方向
C.建立生产——加工——经营配套的农业系统
D.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