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浙科版必修3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单元 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 浙科版必修3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单元 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26 20: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抗体一般不会分布在( )
A.血浆中 B.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C.尿液中 D.唾液和乳汁中
【答案】C
【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数量分布在组织液、淋巴和外分泌液如唾液和乳汁,尿液一般不存在抗体,所以选C。
【考点定位】抗体的分布
2.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气短等。MERS病毒首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B.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C.吞噬细胞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
D.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C
【解析】病毒首次进入体内时,体内并没有记忆细胞,再次免疫中,受同种抗原刺激,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错误;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错误;MERS病毒首次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C正确;淋巴因子的功能是加强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D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1.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其中浆细胞是唯一不具备识别抗原又唯一能分泌抗体能力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是唯一能识别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的免疫细胞。2.免疫细胞中,T细胞、B细胞及记忆细胞均具有增殖分化能力,但其中只有记忆细胞只能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3.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发挥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则直接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吞噬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A、B、D均错误,C正确。
4.如图显示某免疫细胞正在发挥免疫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图中①②的空间结构不同
B. 分泌③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若③为抗体,则此免疫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若③为淋巴因子,则其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是该免疫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而且这两种受体蛋白识别的物质不同,说明二者的空间结构不同,A项正确;③为该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其分泌的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项正确;若③为抗体,则此免疫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别抗原,C项错误;若③为淋巴因子,则其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某免疫细胞正在发挥免疫作用”为情境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定位图中数字所示的物质名称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细胞膜的功能进行作答。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只通过相应的抗体就能将病菌彻底消灭
B.小鼠杂交瘤细胞合成的单克隆抗体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
C.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有特异性识别能力,效应B细胞没有
D.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过敏原与抗体结合,免疫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
【答案】B
【解析】
6.H7N9禽流感病毒已经导致多人患病,我国正在加紧研发相应疫苗,接种疫苗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
B.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 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
D.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A、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A正确;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
C、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
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D正确.
故选: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7.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_种新型冠状RNA病毒(MERS-CoV)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2015年6月,日本研究人员将MERS-CoV 一部分表面蛋白注射到鸵乌体内,最终从鸵鸟蛋中获取到了能够与MERS-CoV特异 性结合的抗体。结合上述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从鸵鸟蛋中获取的抗体为MERS-CoV诊断提供了可能
B. 鸵岛蛋中的抗体要想在人体中使用,可能需要修饰加工
C. 可以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MERS-CoV特异性抗体的存在
D. 胸腺发生病变的出各更奔场感染MERS-CoV患中东呼吸综合征
【答案】C
【解析】
注:D选项有错字,语句不通
从鸵鸟蛋中获取的抗体是由RNA病毒(MERS-CoV)刺激机体产生的,为MERS-CoV诊断提供了可能,A正确;鸵鸟和人属于不同的物种,所以鸵岛蛋中的抗体要想在人体中使用,可能需要修饰加工,B正确;蛋白质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所以检测出来的不一定是MERS-CoV特异性抗体,C错误;T细胞成熟于胸腺,所以胸腺发生不变的个体更容易感染MERS-CoV患中东呼吸综合征,D正确。
8.某研究小组为了研制预防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疫苗,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简要的操作流程如下: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步骤①所代表的过程是逆转录
B.步骤②需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酶
C.步骤③可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细胞
D.检验S蛋白的免疫反应特性,可用S蛋白与H1N1康复病人的血清进行抗原一抗体特异性反应试验
【答案】B
【解析】步骤②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9.不属于抗体的物质是( )
A.干扰素 B.抗毒素 C.凝集素 D.免疫球蛋白
【答案】A
【解析】20世纪30年代以前,科学家发现,用细菌或其他外毒素给动物注射,一段时间后,在该动物血清中会出现一些有特异性防御作用的成分。他们将这些成分分别命名,如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等,后统称为抗体。现已证实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干扰素是细胞免疫过程中,由效应T细胞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一种淋巴因子。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主要作用是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10.某人注射白喉毒素疫苗和感染白喉杆菌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图所示.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B.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
C.该免疫过程没有淋巴因子的参与
D.淋巴细胞上的载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
【答案】B
【解析】第二次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溶解,B正确。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需要淋巴因子的刺激,C错。淋巴细胞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D错。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与二次免疫
【名师点睛】二次免疫的基础
机体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机体受到刺激后,体内对应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通过浆细胞生成大量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记忆细胞无法生成抗体。
11.如图是人体先后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
B. 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且保持时间较短
C. 图示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多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 图示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首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区别。二次免疫与首次免疫比较,产生抗体的速度要快,产生抗体的数量要多,因为二次免疫可通过记忆细胞快速反应。ABC正确;图示说明产生的抗体量与抗原接种次数有关,D错。故本题选D。
12.免疫接种包括两种方法:①注射抗体,②注射抗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的治疗属于方法②
B.方法①在接种者体内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
C.方法②是通过使人体患病而获得免疫力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预防一些传染病
【答案】D
【解析】血清含有抗体,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治疗属于方法1,故A错误。注射抗体后可以直接和抗原发生反应,不会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故B错误。注射抗原是为了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而不是使人患病,故C错误。在医学上一般采用的是注射抗原来预防传染病的,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的2个易混辨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T细胞参与,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体液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的作用。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但是起作用的结果不同。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是干扰素等淋巴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
13.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B. 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C. 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D.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只能由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答案】B
【解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A错误;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切除胸腺后,不能合成T细胞,则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B正确;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可以由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也可以来自于受抗原刺激的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饮食后,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D. 正常人的血浆K+和Cl-含量较多,可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项错误;饮食后,血液流经肝脏后部分血糖转变为肝糖原,血糖浓度会降低,B项错误;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项正确;正常人的血浆Na+和Cl-含量较多,可维持正常的渗透压,D项错误。
15.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跑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除图示X、Y外、还有淋巴因子等
B. 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分裂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 图示为体液免疫,它与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笫二、三道防线
D. 若物质Y攻击人体正常体细胞,在免疫学上称自身免疫病
【答案】D
【解析】
A. X是抗原,A错误;
B.⑤是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B错误;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笫三道防线,C错误;
D. 误把人体正常体细胞当抗原来攻击,称自身免疫病,D正确。
16.(2011?安徽模拟)研究小组发现了胎盘生长因子抗体﹣﹣PLGF抗体,该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阻断了胎盘生长因子与毛细血管结合的通路,削减了对肿瘤的养分供给,癌细胞分裂速度减缓,低于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速度,会使肿瘤明显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只有癌变的细胞内存在原癌基因
B.癌细胞容易转移,是由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细胞之间的润滑作用增强
C.PLGF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其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D.该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属于细胞免疫的反应阶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人体内正常细胞中都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错误;
B、癌细胞容易转移,是由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B错误;
C、PLGF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C正确;
D、PLGF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考点:恶性肿瘤的防治.
17.H7N9新亚型流感病毒也可引起禽流感,该病毒侵入人体后
A.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均启动
B.刺激T细跑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剌激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D.与体内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长期保留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H7N9新亚型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三道防线都会参与免疫反应,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均启动,A正确;T细胞接受病毒刺激后,经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在此过程中,有一部分效应T细胞攻击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同时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错误;剌激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它会释放抗体与该病毒结合,C错误,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寿命不长。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熟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各种免疫细胞的特点,以及二者的联系。
18.细胞内的化合物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原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B. 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作骨架构成的
C. DNA分子中碱基的特定空间结构,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 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
【答案】C
【解析】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A项正确;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作骨架,B项正确;DNA分子中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C项错误;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D项正确。
19.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  )
A. 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 艾滋病
C. 过敏性鼻炎 D. 系统性红班狼疮
【答案】B
【解析】
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正确; C、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 D、系统性红班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20.小华和小明均被流感病毒侵染并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小华注射过该流感疫苗而小明没有,下列关于二者的症状及体内发生的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华的感冒症状较小明轻,但他们内环境的稳态均已遭到破坏
B. 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在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 小华体内的抗体是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释放的,而小明体内的抗体是由记忆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释放的
D. 小华和小明体内都可能发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小华和小明均已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表明他们的内环境稳态已遭破坏,A正确;
B、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在体内可引起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C、小华注射过疫苗,所以小华体中的抗体主要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的,小明没有注射过疫苗,小明体内的抗体是由病毒直接引起的体液免疫产生的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
D、病毒侵入到人体细胞内,首先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阻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再由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清除,所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发挥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及二次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21.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⑤④ C. ①③⑤④ D. 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解: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将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体液免疫的过程,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进行有效记忆;特别是识记其中的抗原呈递过程,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2.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A.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B. 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 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 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并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A项正确,C项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B项错误;吞噬细胞能识别并吞噬处理抗原,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皮肤对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解: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A正确;
B、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是由B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的,C正确;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识别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正确.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4.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能对其进行摄取和处理
B. 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主要是切断HIV的传播途径
C. 机体对HIV感染的免疫应答只有细胞免疫没有体液免疫
D. 艾滋病患者直接死于多种感染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受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任何病原体入侵时,吞噬细胞能对其进行摄取和处理,A正确;HIV的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故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主要是切断HIV的传播途径,B正确;人体对HIV的防御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错误;HIV专门感染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使艾滋病患者发生多种感染,最终死亡,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意免疫调节过程中的理解,特别是C选项,人体对HIV的防御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考生往往认为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而形成只有细胞免疫的误区。
25.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C.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主要因为脊髓和脑干的功能受影响所致
D. 短期记忆跟新突触的建立有关,长期记忆跟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A正确;激素在细胞代谢过程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B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主要因为脑干和小脑的功能受影响所致,C错误;长期记忆跟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跟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T细胞是由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在A时期,T细胞数量增加,HIV浓度迅速下降,说明免疫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方式摧毁大多数病毒。
(2)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在B时期,病毒能较好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期,HIV感染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__________来进行诊断。
(3)艾滋病患者死亡原因往往是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其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已经减弱或丧失。
【答案】 造血干细胞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靶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作抗原,效应T细胞不能识别和攻击靶细胞 抗体 监控和清除
【解析】试题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1)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成熟于胸腺;在A时期,T细胞数量增加,HIV浓度迅速下降,说明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式摧毁大多数病毒。
(2)在B时期,病毒能较好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原因是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靶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作抗原,效应T细胞不能识别和攻击靶细胞。此时期,HIV感染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抗体来进行诊断。
(3)艾滋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使得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减弱或丧失,所以艾滋病患者死亡原因往往是发生恶性肿瘤。
【点睛】本题考查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艾滋病毒最初侵入机体时会大量繁殖,而后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识记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T细胞;明确T细胞的数量最终减少。
27.(16分)“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氏病) ” 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根据下图分析问题:
(1)B为_____________ 激素。与健康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B激素分泌量更_______(多或少)。Graves氏病患者C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写两条,每条1分)。
(2)与Graves氏病不同,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①、II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抵抗(IR)是指给予一定量的胰岛素所产生的生物效应 (高于或低于)正常。②、研究表明,IR阻碍胰岛敏感组织,特别是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葡萄糖的处理和脂代谢,在肌肉,IR表现为葡萄糖转运降低,进而导致葡萄糖的 、 和 障碍。
(3)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_____。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 少 一方面体内的抗体起着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另一方面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
(2)低于 摄取利用储存 (3)分级调节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B为促甲状腺激素,与健康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更少,但甲状腺激素更多,原因是一方面体内的抗体起着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另一方面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
胰岛素抵抗(IR)是指给予一定量的胰岛素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低于正常,IR表现为葡萄糖转运降低,进而导致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障碍。
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8.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的问题。
(1)寒冷环境下,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受寒冷刺激所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递至下丘脑中的_____,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_________,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大量分泌______________激素,该激素经体液运输所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该激素被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接受后,对靶细胞所起的作是__________,从而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⑵I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据此推测:II型糖尿病是针对胰岛素受体的一种_____病;该型糖尿病能否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_________(“能”、“不能”)。依据是__________。
【答案】 体温调节中枢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ARH) 甲状腺 几乎全身的细胞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产热 自身免疫疾病 不能 受体受损,不能正常接受激素或受体与激素不能正常结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免疫,考查对体温调节途径、机理和自身免疫病特点的理解。
(1)寒冷环境下,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受寒冷刺激所产生兴奋传递至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ARH),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大量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的细胞,促进靶细胞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加速产热,从而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⑵II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该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29.下图是人体体液免疫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具有 、清除和 功能。
(2)图中既能参与体液免疫也能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 。
(3)HIV主要攻击图中的 细胞,进而使人体免疫力几乎丧失;器官移植时受体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此过程中主要是 免疫起作用。
【答案】(每空2分,共10分)
(1)防卫 监控 (2)T细胞 (3)T细胞 细胞
【解析】
(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清除和监控功能;防卫外界不利因素进入机体,监控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
(2)图中既能参与体液免疫也能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
(3)HIV主要攻击图中的T细胞,进而使人体免疫力几乎丧失,只保留少部分的体液免疫;器官移植时受体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此过程中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过程
【名师点睛】在抗原刺激下,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一般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3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2.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30.下图表示病原体A(抗原A)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机制的模式图,图中a—d表示过程,甲、乙、丙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的有 。
(2)图中d过程能阻止病原体A ,若该抗体同时会攻击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将会使 的信号转换过程受阻,可能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这种疾病称为 。
(3)图中a过程显示细胞甲(B淋巴细胞)只能接受抗原A的刺激,而不能接受抗原B的刺激。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某种抗原只刺激特定的B淋巴细胞,而不作用其他的B淋巴细胞。(提示:如果体内的某种B淋巴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
实验材料:多只健康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发出射线定向杀死细胞)标记的甲种抗原、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乙种抗原等。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结果
①给小白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不发生免疫反应
②再给小白鼠注射低剂量
③再给该小白鼠注射
(4)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合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 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 ,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 。
【答案】(1)细胞甲、细胞丙、抗体
(2)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化学信号→电信号 自身免疫病
(3)② 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不发生免疫反应
③ 乙种抗原 发生免疫反应
(4)浆细胞 靶细胞刺激记忆细胞产生效应T细胞 细胞凋亡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细胞甲、乙、丙分别为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体液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的有B细胞、记忆B细胞即细胞甲、细胞丙和抗体。
(2)图中d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可以阻止病原体A的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若抗体攻击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则会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受阻,肌肉不能收缩而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3)依题意可知,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结论是已知的:某种抗原只刺激特定的B淋巴细胞,而不作用其他的B淋巴细胞。依据提示“如果体内的某种B淋巴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和已经给出的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的思路是:先用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破坏与甲种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体内的某种B淋巴细胞,使其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导致机体不能发相应的免疫反应;在此基础上,给小白鼠注射低剂量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结果也不会发生免疫反应。由于其它种的B细胞仍然存在,所以再给该小白鼠注射乙种抗原时,会生免疫反应。
(4)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此后当外界结合杆菌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靶细胞刺激记忆T细胞产生效应T细胞,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考点:免疫调节及其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