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若增加培养液的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会增大
B. 在曲线的ab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C. 在曲线的be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发生变化
D. 在曲线的de段内,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若增加培养液的量,则环境容纳量增大,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会增大,A项正确;ab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说明此时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项正确;据图可知,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到cd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变。到de段,种群数量减少,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某弃耕大豆田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组成,某生态学家通过调查得知,田鼠种群密度为80只/hm2。调查时,他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植物,次级消费者为鼬
B. 弃耕农田里发生初生演替,和弃耕前相比该弃耕地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C. 该生态学家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田鼠有20只
D.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
【答案】AD
【解析】鼬属于第三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弃耕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X,计算得出80:40=30:X,X=15只,C错误;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减少,计算出来的种群数量会增大,故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D正确。
【点睛】本题要识记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即:种群数量(N)÷第一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3.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生态农业的建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B正确;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一半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随后种群增长率又逐渐减少,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C错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但是对于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与群落
4.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答案】B
【解析】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够引诱同种的异性昆虫前来交尾,进而将其捕杀,从而达到降低昆虫的出生率的目的。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及其应用
5.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曲线。从两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是捕食关系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图形无法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个体的大小,A、D错误;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是竞争关系,B错误;乙图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对某果园在不同时期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同时调查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引入蜘蛛属于生物防治,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也属于生物防治
B. 调查该害虫卵的种群密度宜选用标志重捕法
C. 引入蜘蛛会定向改变害虫种群抗农药基因频率
D. 在农药的作用下,B点时害虫的抗农药基因突变频 率显著高于A点
【答案】A
【解析】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引入蜘蛛和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都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宜选用样方法调查该害虫卵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可选用五点取样法,B错误;蜘蛛对具有抗农药基因的害虫不具有选择作用,故不会定向改变害虫的抗农药基因频率,C错误;农药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D错误;答案是A。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基因频率的改变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 用样方法调查。
7.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C.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
D. 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处于增加状态,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正确;乙表示该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呈“S”型增长的该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为K/2,B项错误;收获该家畜的最佳时间是超过K/2(如丙点),这样收获后,可使其种群数量降至K/2,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可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C项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K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关键是理解“S”曲线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分析曲线图:甲~乙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长;乙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乙点之后的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降低;丁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表示K值。
8.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淀粉、淀粉酶先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成熟叶,看不到染色体的原因主要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掩盖
C.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用于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D.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将淀粉、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放置然后混合,故A错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成熟叶片,看不到染色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会进行分裂,故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可以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故C正确。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9.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据此图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 该图所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 在K/2时捕捞鱼类,最容易得到最大日捕捞量
D. 该图所示规律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辨别能力。
【详解】
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净补充量最大,此时采取防治措施,不能有效地控制有害动物,A错误;因人类有别于自然种群,所以该图示规律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B错误;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C错误;该图所示规律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践,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横纵坐标的含义、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曲线的起点、拐点、交点、落点”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再结合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进行作答。
10.下列有关调査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答案】B
【解析】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究竟采取哪一种取样方法,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B项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一个估算值,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项错误;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11.下面是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戊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图1中戊和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 调查图1中的甲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C. 丁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时,数量变化可能如图2中的曲线X
D. 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要得到丙的最大持续捕获量,应选在图2中的b点,图3中的t2时刻
【答案】D
【解析】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戊和丁都以丙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戊捕食丁,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B、图1中的甲是生产者,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正确;C、丁位于第三营养级,当其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食物充足,数量可呈J型曲线变化,,C正确;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要得到丙的最大持续捕获量,应选在图2中的b点,图3中的t1时刻,此时增长率最大,D错误。故选:D.
12.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据图回答:
(1)甲国人口年龄组成属于( )
A.增长型 B.衰退型 C.稳定型 D.都不是
(2)甲国因人口问题会造成( )
A.就业困难、生活贫困 B.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加
C.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 D.医疗水平降低,住房紧张
(3)乙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最主要的是( )
A.控制人口增加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答案】(1)B.(2)C.(3)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看出,甲国人口中,老龄人占的比例较大,而幼年相应个体则较少,属于衰退型。甲国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老龄人越来越多,而出生率则很低,就业人员不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福利事业的压力将加大,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再来分析乙国的年龄组成,可以看出,乙国人口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很大,而老年个体占的比例很小,属于增长型,乙国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出生率上升,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口一多,也会对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乙国的人口保持一个稳定的低增长态势,来人为地降低人口总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控制后,使得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最大负荷量以下,人口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这样的国家各个方面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我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考点:年龄组成
点评:高考题常考题,有的考查图像,有的是曲线,还可能是柱形图。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13.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査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 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这种调査方法称为标志重捕
B.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360只,必须积极防治
C. 由于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小于调查结果
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答案】B
【解析】这种调査方法称为标志重捕,A项正确;设该区域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由此可估算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N=(M×n) ÷m=(68×54) ÷12=306只,故B项错误;由于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m值偏小,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即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小于调查结果,C项正确;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项正确。
14.下图为野生绵羊种群在1800年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变化曲线。下列对该种群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1840年前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关
B. 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因环境的破坏而改变
C.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D. 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
【答案】D
【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
1840年前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关,A正确;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因环境的玻坏而改变,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C正确;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地波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环境容纳量与种群数量最大值的区别,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因此K值不是该种群的最大值。
15.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来调查
B.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査的对象
D. 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蚜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B正确;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由于有时一棵植物有几个分枝,不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C错误;对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16.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5%,aa的个体占15%。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A.70% B.65% C.62.5% D.35%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5%,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45%-15%=40%.因此,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45%+1/2×40%=65%,故B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相关计算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①定义公式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个体总数×2)。
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比率+1/2杂合子基因型比率。
2)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该种群个体总数。
17.下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B.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D
【解析】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左后为零,增长曲线应呈“S”型增长,A错误;
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增长率为零,数量达到了K值,维持不变,C错误;t2时该鱼的增长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所以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1时该鱼数量的两倍,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图示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0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0-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2-t3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4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2时种群数量为K/2,t4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再结合曲线图对各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该图曲线乙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曲线,则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
C.若该图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增长速率最大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曲线乙在K/2点处的斜率最大,而斜率表示的生物学一样是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大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内可获得最大的生物量,种群在该点的恢复能力也最强,故A项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在b点之前就已经出现,B项错误;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故C项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识图能力。
19.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
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
C.个体体型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
D.个体间的竞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公尺400只时最激烈
?【答案】 B?
【解析】 由乙图可见,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并非线性关系。个体体型的差异与生物量无明显关系,而是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竞争是种间关系,笠螺种群内的个体间为种内斗争,并且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公尺400只时生物量增加最快,说明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
20.20.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Aabb:AAbb=1:2,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
A. 13/18 B. 5/9 C. 13/16 D. 5/8
【答案】A
【解析】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分析基因型可知只要考虑A与a这一对相对性状个体间的自由交配(因为两个亲本都是bb,后代也全为bb).据题意无论雌性或雄性,都有Aa和AA两种类型,Aa:AA=1:2,这样亲本Aa占1/3、AA占2/3,这样亲本产生的配子中A占5/6,a占1/6。无论雌、雄均有这两种,均为这样的比例,因此后代AA的概率为5/6×5/6=25/36,aa的概率为1/6×1/6=1/36,因此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的概率为25/36+1/36=26/36=13/18。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应选用配子法来计算基因型概率.在开始审题的时候看到有两对等位基因,但是由于亲本均为bb,因此只要考虑Aa和AA这一对基因,此时应选择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题。
21.以下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2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是增长型的种群
C.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D.1和2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S型增长曲线的起始阶段,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逐渐加快,因此曲线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故A正确。如果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2水年龄较大的占的比例较多,应是衰退型,故B错误。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群落丰富度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会越来越高,到达生态系统稳定时,抵抗力稳定性到达最高,处于稳定,故C正确。1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到达数量稳定时出生率达到最高,死亡率也会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左右,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22.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C. 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 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错误;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年龄组成,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B正确;该种群位于湖泊中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比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性比下降,雄性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要始终保持细胞的生活状态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部分标志物脱落,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C. 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的鉴定材料
D. 若用小麦根毛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由于细胞无色透明,可扩大显微镜光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在解离时已经被盐酸和酒精杀死,A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部分标志物脱落,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番茄虽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其本身的红色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C错误;若用小麦根毛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由于细胞无色透明,应缩小显微镜光圈增加对比度后再进行观察,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操作。
2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A. 50只 B. 200只 C. 400只 D. 100只
【答案】B
【解析】据题中给出的数据,结合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50×48/12=200只,A、C、D错误,B正确,所以选B。
2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有螺旋盖的试管中进行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可能不同
C. 试管II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II不同
D. 试管II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IV下降
【答案】D
【解析】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B正确;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Ⅲ中培养液体积较大,利用酵母菌生存,因此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C正确;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Ⅳ中起始酵母菌数量较多,其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也先下降,D错误。
26.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 值提高
B.b 到c 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C.bc 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 与曲线X 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K值和环境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正确;b至c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可能会增加,B正确;BC段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比较曲线Y与X,两曲线的差异部分表明自然状态下部分个体会因自然选择而被淘汰,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
D.在t1一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最多,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最少,A错。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这时增长率最大,故K为2N,C正确。t1一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8.28.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D
【解析】设种群中总个体数是N,初次捕获的总个数为5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10只,根据标记个体的比例相等,则有N/50=50/10,则N为250只,由于样方的面积为2hm2,故种群密度为250只/2hm2=125只/hm2。综合两次捕获,则性别比例为(28+32)∶(22+18)= 3∶2。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变化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的计算,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二、非选择题
29.(18分)微囊藻和颤藻是太湖发生水华的主要藻类,其中一种在4月初至5月底是优势种,另一种在7月初至8月底是优势种。为揭示湖泊中两种藻类的演替规律, 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两种藻类研究了其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颤藻和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调查两种藻类的种群密度需采用 方法。
(2)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 ,原因是 。
(3)曲线③表明,在0~12天内,微囊藻呈 型增长,决定微囊藻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初至5月底、7月初至8月底的优势种分别是 、 。
(5)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除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外,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请写出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 。
【答案】(18分,每空2分)
(1)有无核膜围绕而成的细胞核 抽样检测法
(2)小 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
(3)S 出生率和死亡率
(4)微囊藻 颤藻
(5)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解析】
试题分析:(1)颤藻是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围绕而成的细胞核。微囊藻和颤藻都属于微生物,调查这两种藻类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抽样检测法。
(2)曲线①是单独培养的微囊藻的变化曲线,曲线②是混合培养的微囊藻的变化曲线。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其原因是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
(3)曲线③表明,在0~12天内,微囊藻呈S型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微囊藻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4)该湖泊4月初至5月底,温度在20℃、25℃时,微囊藻的细胞密度明显高于颤藻,因此优势种是微囊藻;在7月初至8月底,温度在30℃时,颤藻的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微囊藻,因此优势种是颤藻。
(5)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微囊藻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所以自变量是微囊藻毒素的有无,所以此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特征、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0.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0
B
10
-
0.1
5
C
-
10
0.1
20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答案】(1)营养、温度
(2)①取样前振荡试管 ②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3)抽样检测法 15 2.88×108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设计,试管A和B研究的是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试管A和C研究的是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因此该实验课题为探究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①取样前振荡试管,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实验误差。
②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统计样方中的酵母菌数量时,中格内部的酵母菌全部计数,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左边和上边,顶角的酵母菌只计数左上角一个顶角的个体数,所以图中中格酵母菌数为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18/25×400÷(0.1×1000)×100=2.88×108个。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名师点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31.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头
(2)要使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右图。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中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只。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右图中的曲线_________。
【答案】(1)96 (2)BC (3)增长型 (4)C (5)C
【解析】(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公顷.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
(3)分析乙和丙的年龄结构时注意分析其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的比例,乙中幼年个体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很少,是增长型的种群。丙中幼年和老年个体的数量比例适中,是稳定型的种群。
(4)因为亲代成鼠数为a,并且只有雌鼠(1/2×a)产仔,所以根据以上分析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8n.
(5)由于笼子的大小是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种群特征
32.(9分)随着各地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的示意图。请回答:
(1)人工湿地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 和绿化区植物 ,生物D属 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人工湿地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动植物吸收和 ,达到净化的目的。为避免环境污染,在加强净化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其生态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A、B、C、D为该湿地中的四种鱼,其中C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 。
【答案】(1)芦苇区植物、浮游藻类 次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微生物的分解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b 增大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中人工湿地中芦苇区植物、浮游藻类和绿化区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浮游动物、A、B属于初级消费者,C、D属于次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对养殖业污水进行的处理主要是物理沉降、动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避免环境污染,在加剧净化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3)图中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3.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温度(℃)
5
25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________,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在计数室,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若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________个。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________后再计数。
(5)在理想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和灾害等,酵母菌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答案】(1)振荡 (2)B→A→C (3)2.4×106 (4)稀释 (5)J S
【解析】(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计数的操作步骤是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到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到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80个有48个酵母菌,那么400个就有240个酵母菌,计数板的400个计数室共容纳0.1mm3 也就是说1mm3里面有240*10=2400个!而1ml里面含有1%的酵母菌,所以总个数是2400*1000=2400000.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5)在理想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和灾害等,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考点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