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1.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d
2.自由落体运动
c
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a
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巩固基础]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方向相同。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0方向相反。
2.基本规律
题目涉及的物理量
未涉及量
适宜选用公式
包括已知量、待求量和为解题设定的中间量
v0、v、a、t
x
[速度公式]v=v0+at
v0、a、t、x
v
[位移公式]x=v0t+at2
v0、v、a、x
t
[速度位移公式]v 2-v02=2ax
v0、v、t、x
a
[平均速度公式]==
[提醒]
(1)以上公式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与v0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
(2)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并注意分析各段的运动性质。
[提升能力]
[例1]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大小为0.6 m/s2。此物体在任意1 s内的( )
A.速度变化大小一定为0.6 m/s
B.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0.6倍
C.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小0.6 m/s
D.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0.6 m/s
[解析] 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如果a=0.6 m/s2,则物体在任意1 s内速度变化0.6 m/s,但不一定是0.6倍,当物体做加速运动时,任意1 s内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0.6 m/s,当物体做减速运动时,在任意1 s内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小0.6 m/s,故A正确。
[答案] A
[例2] (2018·南昌模拟)一物体以初速度为v0做匀减速运动,第1 s内通过的位移为x1=3 m,第2 s内通过的位移为x2=2 m,又经过位移x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初速度v0的大小为2.5 m/s
B.加速度a的大小为1 m/s2
C.位移x3的大小为1.125 m
D.位移x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 m/s
[解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则有x1=v0t1-at12,x1+x2=v0(t1+t2)-a(t1+t2)2,解得:v0=3.5 m/s,a=1 m/s2;设物体的停止距离为x,停止时所用时间为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则有0-v02=-2ax,0-v0=-at,解得:x=6.125 m,t=3.5 s,因此,x3=x-x1-x2=1.125 m,所用时间t3=t-t1-t2=1.5 s,位移x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3==0.75 m/s,所以不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例3] 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 s内和第2 s内位移大小依次为9 m和7 m。则刹车后6 s内的位移是( )
A.20 m B.24 m
C.25 m D.75 m
[解析] 由Δx=9 m-7 m=2 m可知,汽车在第3 s、第4 s、第5 s内的位移分别为5 m、3 m、1 m,汽车在第5 s末的速度为零,故刹车后6 s内的位移等于前5 s内的位移,大小为9 m+7 m+5 m+3 m+1 m=25 m,故C正确。
[答案] C
[规律总结]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方法
(1)一般公式法:指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速度位移关系式。
(2)平均速度法:定义式=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v0+v)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逆向思维法: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推论法:利用Δx=aT2,其推广式xm-xn=(m-n)aT2,此法常用于处理纸带或类似问题。
(5)图像法:利用v-t图可以求出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x-t图像可求出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
[演练考法]
1.(2017·4月浙江学考)游船从某码头沿直线行驶到湖对岸,小明对过程进行观测,记录数据如下表,
运动过程
运动时间
运动状态
匀加速运动
0~40 s
初速度v0=0;
末速度v=4.2 m/s
匀速运动
40 s~640 s
v=4.2 m/s
匀减速运动
640 s~720 s
靠岸时的速度vt=0.2 m/s
(1)求游船匀加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a1及位移大小x1;
(2)若游船和游客的总质量M=8 000 kg,求游船匀减速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大小F;
(3)求游船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析:(1)游船匀加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a1== m/s2=0.105 m/s2
位移大小为x1=t1=2.1×40 m=84 m。
(2)游船匀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a2== m/s2=0.05 m/s2
所受的合力大小为F=Ma2=400 N。
(3)游船匀速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为x2=vt2=4.2×600 m=2 520 m
匀减速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为x3=·t3=176 m。
x=x1+x2+x3=2 780 m
所以=≈3.86 m/s。
答案:(1)0.105 m/s2 84 m (2)400 N (3)3.86 m/s
考点二 运动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巩固基础]
两类运动图像的六要素
x-t图像
v-t图像
轴
纵轴—位移
横轴—时间
纵轴—速度
横轴—时间
图线
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斜率
某点的斜率表示该点的瞬时速度
某点的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
交点
两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两线交点表示两物体该时刻速度相同
面积
无意义
图线和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截距
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t=0时的位移
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t=0时的速度
[提升能力]
[例1] 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
[解析] 从x-t图像可以看出,在t1时刻,b汽车追上a汽车,选项A错误;在t2时刻,b汽车运动图像的斜率为负值,表示b汽车速度反向,而a汽车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故选项B正确;从t1时刻到t2时刻,图线b斜率的绝对值先减小至零后增大,反映了b汽车的速率先减小至零后增加,选项C、D错误。
[答案] B
[例2] (2018·浙江四校联考)某条磁浮专线全长33 km,全程行驶约7 min 30 s,列车的最高速度为120 m/s。如图所示为列车达到最高时速前的速度图线OABC,这段位移为14 700 m,则列车在达到最高时速前匀速运动的时间为( )
A.95 s B.35 s
C.125.5 s D.163 s
[解析] 设列车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根据速度图像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等于位移得x=×60×60 m+60t m+×(60+120)×(215-t-60)m=14 700 m,解得t=35 s,选项B正确。
[答案] B
[规律总结]
图像问题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要用有关物理规律和公式进行推导,得到两个变量的关系来分析图像的有关问题。
[演练考法]
2.(2017·4月浙江学考)汽车以10 m/s的速度在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正前方15 m处的斑马线上有行人,于是刹车礼让,汽车恰好停在斑马线前。假设驾驶员反应时间为0.5 s,汽车运动的v?t图如图所示。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
A.20 m/s2 B.6 m/s2
C.5 m/s2 D.4 m/s2
解析:选C 根据v?t图像的面积表示汽车通过的位移可知,设匀减速直线运动花费的时间为t,则15 m=10×0.5 m+·(10 m/s)·t,解得t=2 s,所以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m/s2=5 m/s2,可知选项C正确。
3.(2017·11月浙江学考)杂技运动员在训练时的照片如图所示。有一小球自由落下,碰到水平桌面后反弹,如此数次落下和反弹。若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碰撞时间不计,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列v-t图像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小球向下运动后又弹起来,所以速度先为正值逐渐增大,反弹后突然变为负值,且小球在弹起来时速度大小变化很小,根据以上线索可以排除A、C、D,正确答案为B。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巩固基础]
1.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初速度v0=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gt;位移公式:h=gt2;速度与位移关系式:v2=2gh。
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演练考法]
4.(2017·4月浙江学考)拿一个长约1.5 m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然后把玻璃筒里的空气抽出,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
B.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均做自由落体运动
C.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
D.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比小羽毛下落快
解析:选C 抽出空气之后,小羽毛和金属片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一样大,所以下落一样快,选项C正确。
5.(2016·10月浙江学考)某探险者在野外攀岩时,踩落一小石块,约5 s后听到石块直接落到崖底的声音。探险者离崖底的高度最接近的是( )
A.25 m B.50 m
C.110 m D.150 m
解析:选C 小石块落到崖底,其下落规律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即h=gt2,代入数据得h=×9.8×52 m=122.5 m。考虑声音传回来大约需0.4 s,即下落距离应略小于122.5 m,即选项C正确。
6.(2016·4月浙江学考)宇航员在月球上离月球表面高10 m处由静止释放一片羽毛,羽毛落到月球表面上的时间大约是( )
A.1.0 s B.1.4 s
C.3.5 s D.12 s
解析:选C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月球表面附近物体下落可视为只受重力作用,根据公式h=××t2可知t≈3.5 s,选项C正确。
课件31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