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第二章
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c
2.弹力
c
3.摩擦力
c
考点一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巩固基础]
1.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①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②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③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①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②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提醒]
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都有关系,重心是一个等效的概念,重心是一个等效替代点,不要认为只有重心处受重力,物体的其他部分不受重力。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演练考法]
1.(2016·4月浙江学考)如图所示是某人在投飞镖,飞镖在飞行途中受到的力有( )
A.推力
B.重力、空气阻力
C.重力、推力
D.重力、推力、空气阻力
解析:选B 飞镖飞行途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B正确。
2.(2016·10月浙江学考)中国女排在2016年奥运会比赛中再度夺冠,如图为比赛中精彩瞬间的照片,此时排球受到的力有( )
A.推力
B.重力、推力
C.重力、空气对球的作用力
D.重力、推力、空气对球的作用力
解析:选C 排球此时在空中,与人体没有接触,故排球受到重力、空气对球的作用力,故选C。
考点二 弹力
[巩固基础]
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
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提升能力]
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条件法
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假设法
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状态法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替换法
可以将硬的、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看能否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
[演练考法]
3.(2017·湖州期末)如图所示,某人手拉弹簧,使其伸长了5 cm(在弹性限度内),若此时弹簧的两端所受拉力各为10 N,则( )
A.弹簧所受的合力大小为10 N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0 N/m
C.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 N/m
D.弹簧的劲度系数随弹簧的拉力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选B 轻弹簧的两端各受10 N拉力F的作用,所以弹簧所受的合力为零,故A错误。根据胡克定律F=kx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200 N/m,故B正确,C错误。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弹簧弹力F的变化无关,与弹簧本身有关,故D错误。
4.一根轻质弹簧,当它上端固定、下端悬挂重为G的物体时,长度为L1;当它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压一重为G的物体时,其长度为L2,则它的劲度系数是( )
A. B. C. D.
解析:选D 设弹簧的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则根据胡克定律得
G=k(L1-L0)①
G=k(L0-L2)②
联立①②得k=。故选D。
考点三 摩擦力
[巩固基础]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接触处有挤压作用;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大小
(1)滑动摩擦力:F=μFN;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静摩擦力:[提升能力]
一、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例1] 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解析] 对A、B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滑动摩擦力F使整体产生加速度a,a等于μg不变,对B受力分析知,B所受静摩擦力Ff=mB·a=μmBg,大小不变,方向向左,故A对,B、C、D错。
[答案] A
[规律总结]
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常用方法
(1)假设法: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利用“假设法”可以判断出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2)状态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来判断,此法关键是抓住“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反向”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例2] 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所挂的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0.6 kg,弹簧测力计读数为2 N,滑轮摩擦不计。若剪断木块和托盘间的轻绳,将会出现的情况是(g=10 m/s2)( )
A.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小
B.A对桌面的摩擦力变小
C.A对桌面的摩擦力变大
D.A所受的合力将要变小
[解析] 初态时,对A受力分析,则摩擦力Ff=F1-F2=6 N-2 N=4 N,说明最大静摩擦力Fmax≥4 N,当剪断木块和托盘间的轻绳时,拉力变为0,弹簧的弹力仍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物体仍静止,合力仍为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故摩擦力变为Ff′=2 N,桌面对A的静摩擦力变小,那么A对桌面的摩擦力变小。故A、C、D错误,B正确。
[答案] B
[易错提醒]
计算摩擦力时首先要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μFN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FN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2)静摩擦力的计算没有直接公式可用
①它的大小和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密切相关,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
②它的大小和方向具有可变性。对具体问题,要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平衡、加速等),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③最大静摩擦力Fmax是物体将要发生相对运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的数值与FN成正比。在FN不变的情况下,Fmax比滑动摩擦力稍大些,具体问题中通常认为二者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