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兴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江苏省兴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7 14: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兴洪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
1.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2.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B.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3.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4.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了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 )
A.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 B.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C.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D.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
6.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循天下之公” ②康有为--主张民主共和制
③陈独秀--民主与科学 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
A.解决百姓生计 B.树立独立人格 C.净化个人心灵 D.解释世界本源
8.“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B.“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民贵君轻”
9.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记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从而获得2007的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最适合回应此项议题(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0.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意指高低),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
A.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B.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C.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D.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11.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
A.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法国 B.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文化的影响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苏联难以抵挡法国的渗透而面临解体
12.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明朝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
①都是唯心主义②都带有民主色彩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
13.“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材料突出强调( )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坚持社会契约的政治主张
14.《天演论》使国人产生对本国境遇的联想,纷纷为书中的“天演”、“进化”“保种”等词汇所震撼,但事实上,他们大多未必能理解其中所涉及的赫胥黎与斯宾塞两种进化论的差异。这说明《天演论》( )
A.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积极鼓吹用科学思想救国
C.为救亡图存锻造了思想利器 D.侧重激发国人的排外心理
15.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
A.解决民生问题 B.废除封建剥削 C.实行土地国有 D.践行社会主义
16.如图是2009年7月15日,“寻访希望工程20周年”启动仪式上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正式发布的“希望工程20年”形象标识。这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程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17.《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
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 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
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 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
18.下图是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建筑艺术一朵奇葩的朗香教堂。它突破了历史上所有的教堂样式,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屋顶等构成的传统形式,而是以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奇、难忘的教堂形象。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19.《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此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B.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
C.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20.“世界如同我们感知的一样,并不存在每个人都得服从的普遍真理。只要掌握雄辩术,一切观点都可以自我辩解”。下列观点与材料相近的是( )
A.“心即理也” B.“良知即本心”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 分。其中21、23题各14分,22题12分,24、25题各10分)
21.(14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1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1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3分)


(5)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6)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2分)


22.(12分)历史上“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视角二 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3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1分)




视角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1分)据材料三、四,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2分)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国民党一大确定的哪三大政策?(3分)






视角四 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3)依据材料五,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1分)


23.(14分)古今中外,智者的箴言引领着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珍贵的思想宝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并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所处时代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态度。(3+2=5分)





依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3+2=5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1+2=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中智者的箴言,谈谈东西方思想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阅读下面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材料。
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材料二 庆历七年初,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当年即出巡视水利修建情况,在任时期,“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又曾“贷容与民,以激奔竟之风,俾新陈相易,邑民使之”。嘉祐三年,王安石归朝任度支判官,针对当时弊端,向宋仁家上《言事书》,极陈当世之务,全面阐述改革的思想,未被宋仁宗采纳。熙宁二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揭开了变法序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一批新人,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
回答:
在材料一中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法得以推行的条件。(3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5分)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
江苏省兴洪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答题纸
21.(14分)(1)(1分)

(2)(4+1=5分)





(3)(1分)

(4)(2+1=3分)


(5)(2分)

(2分)


22.(12分)(1)(3+1+1=5分)




(2)(1+2+3=6分)




(3)(1分)
23.(14分)(1)(3+2=5分)





(3+2=5分)





(3)(1+2=3分)




(4)(1分)



24.(10分)(1)(1+6=7分)








(2)(3分)




25.(10分)(1)(2+3=5分)





(2)(5分)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6
(
6
)
9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由题干中的“初克江南”时,“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到后来的“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可以看出江南的文人由元初的玩世不恭到后来的追逐官场名利,是因为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之后的政局稳定,故选A。BCD不能反映题干中的变化,故排除。
2.A
【解析】
据材料司马相如赋“其要归引之节检”,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也即在这个方面与《诗经》相同,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故A正确;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故B错误;从创作形式上看,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故C错误;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且材料并未指明相如赋所述主题为王朝败亡,故D错误。
3.A
【解析】
“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是文艺世俗化的表现,出现文艺世俗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排除D。
4.C
【解析】
丙项中有第一手史料“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直接证明当时人文精神已经出现的结论,故答案为C项。古希腊民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排除A项;雅典直接民主的集中体现是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不能充分反映直接民主的存在,排除B项;不能从单一的《十二铜表法》就断定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事实上最早的成文法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排除D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否定了宗教的作用,挑战了教皇的权威,排除A,C项正确。宗教改革的主旨不是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而是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推动思想解放,排除B。宗教改革的主旨不是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排除D。
6.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循天下之公”是孙中山提出的,故①错误;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故②错误;陈独秀作《敬告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故③正确;李大钊作《庶民的胜利》,传播马克思主义,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
7.C
【解析】“格物致知”即由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入手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王心学则主张人的本心就是道德根源,只要扩大、完善人的“本心”就能够至善达圣,所以都是获取知识,净化心灵,故选C。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百姓生计,排除A;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不是主张树立独立人格,排除B;“格物致知”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不是解释世界本源,排除D。
8.B
【解析】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是二程的思想,二程认为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故B正确;“为政以德”“节用爱人”是孔子的思想,不是二程的,故A错误;“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故C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二程的观点,二程认为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里,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9.A
【解析】
题干的主题是环境问题。人类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主张遵循天道,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选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儒家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关问题,排除C;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改革变法,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D。
10.D
【解析】
中国古代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不具有实验的特点,所以“实验科技”的提法不正确,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中西科技密切交流,且这不是材料的主题,B错误。由材料中的“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可以看出C错误。由材料中莱布尼茨和李约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中国的传统科技在明朝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正确。
点睛:说明、反映类型的选择题,最佳选项应说明的是材料的主旨、本质,而不是表象。此类题目要挖掘深层的涵义,才能得出正确选项。
11.C
【解析】材料中不涉及苏联与法国社会生活的对比,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蕴含的力量(或者文化的影响力),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单方面渗透,体现不出交融,故B项错误; “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含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说明当时西方科技与文化对苏联的破坏力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项正确;题干时间是1986年,苏联面临解体是在1989年八一九事变后,因此D项错误。
12.A
【解析】
朱熹的观点属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观点属主观唯心主义,①正确;二者都是对儒学的发展与改造,心学实际上是理学发展的结果,都是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③正确;二者都是儒家思想发展成熟与转型的表现,也是儒家思想走向极端的表现,谈不上带有民主色彩,②错误,选择A 项正确。
13.D
【解析】材料中的“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反映的是社会契约思想,这种主张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抨击等级制度,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4.C
【解析】
国人纷纷为书中的“天演”、“进化”“保种”等词汇所震撼,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因此《天演论》在当时为救亡图存锻造了思想利器。故答案为C项。《天演论》并非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共产党宣言》,排除A项;B项与《天演论》的主题不符,排除;《天演论》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热情,排除D项。
15.A
【解析】“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属于关注民生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6.B
【解析】
科教兴国提出时间是1995年,“希望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救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计划,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属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故B项正确;扫盲工程属于文化基本知识普及,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中等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均不符合材料中“希望工程”的信息,故C和D项排除。
17.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论语》、《孟子》和《荀子》的特点特别是《荀子》表现出的“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来看,出现这一变化是为了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联系所学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其他三项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B、C项。
18.D
【解析】
根据“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屋顶等构成的传统形式,……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建筑风格带有现代主义的特征。《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作品,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项。《格尔尼卡》是抽象派作品,带有现代主义风格,与“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的风格接近,故选D项。
19.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材料意思是说,种了甘薯之后,当地人就有了半年的口粮,渐渐在民间推广。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里没有提到生产的商品化,也没有说到专业化生产,甘薯主要是口粮,不能算是经济作物。因此答案为B。
2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感知……雄辩术……”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属于智者运动的观点,而D选项是智者运动代表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所以答案选D。A是陆九渊的观点;B是王阳明的观点;C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普罗塔戈拉
21.(1)主张:“德治”(2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10分)影响: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主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经济根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分)
(5)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4分)
(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中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可以知道孔子主张为政以善,即为政以德,也就是主张德治。这是孔子在政治上的最主要主张,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应该爱惜民众。
(2)主张:注意这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推知其主张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应该要将所学的有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主张迁移过来。影响:需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角度回答,这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熟练,不难得出答案。
(3)“新”的含义:结合材料三中的“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可知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在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观点:由材料四中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和“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黄宗羲还主张“工商皆本”。经济根源:注意限制性条件时“经济”,所以需要结合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来回答。这些主张是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下出现的。
(5)这一题首先要判断图片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去回答其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一般的教材上都出现过这两个人物,根据我们的判断,第一幅图片是指康有为,第二幅则是陈独秀。然后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则是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其不同就显而易见了。
(6)态度:这一题实际上是谈我们今天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难度不大,几乎所有考生都可以回答出来,一般性回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天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2.(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6分)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分)
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
(2)“质的飞跃”:明确反帝。(2分)
新发展: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4分)
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最大不同: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民本思潮”可知为先秦儒学。题目要求从民本的角度来回答,也就是儒家的政治观、治理国家的策略。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可从三者之中的观点中筛选出符合民本的即可。因此这一问题实际上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所谓民本的内涵就是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暴政而是以德治国;重视百姓的力量和利益以顺应民心,君民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分别是: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关于黄宗羲的观点可从材料里直接得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一种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根据所学可知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直指“鞑虏”即满清政府,而新三民主义则侧重于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也就是增加了明确的反帝内容,这是其质的飞跃。旧三民主义的民生是平均地权,根据“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可知,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除了平均地权之外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且承认耕者有其田。这是民生主义的新发展。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节制资本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来限制私人垄断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减少贫富差距,体现了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承认耕者有其田实际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其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结合材料中胡锦涛同志讲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孔子“以德治民”、子“民贵君轻”、子“君舟民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23.(1)①春秋②孟子③西汉。态度,春秋时期冷落。西汉重用儒学,使之成为正统思想。
(2)观点: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3)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有益地借鉴他国文明。思想的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材料中“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故可得出答案是①春秋②孟子③西汉。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受重用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学被冷落。而西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2)根据材料“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得出天赋人权思想;根据“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得出自然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故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以结合所学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
(3)根据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其态度是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结合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即可,注意一分为二的角度。
(4)启示,结合材料及所学,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文明的相互借鉴等角度概括。
24.(1)他认为北宋国用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
(2)王安石为变法积累实际经验,具有变革精神。宋神宗大力支持变法,设立专门机构,起用人才。
【解析】
【详解】
(1)观点:概括材料“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可知,他认为北宋国用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措施:概括材料“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又曾“贷容与民,以激奔竟之风,俾新陈相易,邑民使之”可知,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和均输法。
(2)条件:根据材料二可得出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任上的经验积累;概括“材料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可知,推行机构的设置;概括材料“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一批新人,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可知,皇帝支持和起用新人。
25.(1)变化:由种族(或地域)转变为阶级(公理与强权)。
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等。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
【解析】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一“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可知孙中山一战前后由种族转变为公理与强权。二问,结合所学从十月革命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及西方“霸道”规则的影响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结合所学从其思想的理论来源、思想特征、对民主革命及民族解放的影响及世界意义进行评述即可。

(
8
)
(
9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