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词曲五首》学案(一)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前预习】
1.乐府诗
【朗读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 )窦( )雉( )舂( )羹( )饴( )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3.朗读诗歌,谈谈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用“我从诗中读出了……”的句式进行表达。
【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4.用自己的话写出老兵回家时看到的荒凉景象。
5.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主人公的“泪”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不幸?
【拓展延伸】
6.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
参考答案:
1.“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 zhǒnɡ dòu zhì chōnɡ ɡēnɡ yí
3.略
4.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5.控诉战争、悲叹遭遇、思念亲人。
6.略
7.如:
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3《诗词曲五首》当堂达标题
十五从军征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 )窦( )雉( )舂( )羹( )饴( )
2.《十五从军征》节选自 ,由 代 所编。被称为 “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的两篇是为 与 。
3.默写。
(1) ,雉从梁上飞 。
(2)舂谷持作饭, 。
(3)诗中极言从军之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4)描写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景象的诗句是
, 。 , 。
二、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4.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7.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
1.zhǒnɡ dòu zhì chōnɡ ɡēnɡ yí
2.《乐府诗集》宋 郭茂倩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3.(1)兔从狗窦入 (2)采葵持作羹 (3)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4)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C?
5.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6.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意近即可)
7.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明确生字的音和形。
冢(zhǒnɡ)窦(dòu)雉(zhì)舂(chōnɡ)羹(ɡēnɡ)饴(yí)
3.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4.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5.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小组讨论交流。
(1)冢,坟墓。
(2)“饴”同“贻”,送给。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补充明确: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四、整体感知
1.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从题目中读出了从军之久。十五岁就从军了。
2.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你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
五、深入诵读,合作探究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路程的老兵,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指导朗读:读出回乡之喜。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朗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明确:
(1)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着荒坟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2)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3)做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羮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指导朗读:读出悲苦凄凉孤独的语气。
3.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4.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六、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2.这位80岁老兵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3.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多媒体图片)
5.让我们唱响《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世界充满和平,充满光明,充满爱。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课件29张PPT。 23诗词曲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关于“乐府”一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二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造成了老兵的悲惨遭遇。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创作背景读准字音
冢( )窦( )雉( )舂( )羹( )饴( )zhǒnɡdòuzhìchōnɡɡēnɡy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重点词义
始:才 。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语气词,无实义。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孔穴。 雉:野鸡。
中庭:庭院中间。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
持:拿。 作:当作。羹:这里指菜羹 。贻:同“贻”,送给 。疏通诗意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
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早。
解题
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中心。
《十五从军征》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你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读出了什么?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合作探究听到: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着荒坟的地方,就是你的家。)看到: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做的: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羮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不知饴阿谁”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神态描写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有关战争的诗句: 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
谢 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