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词曲五首》学案(五)
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结合特殊背景理解全曲。
2.反复诵读,理解感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3.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课前预习】
1.咏史怀古诗
2.张养浩
3.作品背景
【朗读诗歌】
4.给加点字注音。
潼关( )峰峦( ) 踌躇( )( ) 宫阙 ( )
【感知内容】
5.你在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
6.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7.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8.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9.作者最终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慨?
10.你还知道哪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
参考答案:
1.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2.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诗、文兼擅,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3.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
4.tónɡ luán chóu chú què
5.群山耸立、峰峦重叠。黄河奔腾,波涛汹涌澎湃。
6.险要,山河表里。
7.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原文“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看出劳动人民饱受辛苦,原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体现这一点。
8.“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9.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10.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23《诗词曲五首》当堂达标题(五)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潼关( )峰峦( ) 踌躇( )( ) 宫阙 ( )
2.《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 (朝代) 。“山坡羊”是这首曲的 ,“潼关怀古”是 。
3.将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望西都, 。
(2)兴,百姓苦; , 。
(3)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曲句是 , 。
(4)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曲句是 , , 。
(5)此曲描写 ,感慨 ,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二、阅读理解
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问题。
4.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5.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6.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7.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tónɡ luán chóu chú què
2.元 张养浩 曲牌名 题目
3. (1)意踌躇 (2)亡,百姓苦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5)潼关地势险要 历代王朝兴亡
4.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 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5.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6.不是,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7.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8.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23《诗词曲五首》教案(五)
第五课时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结合特殊背景理解全曲。
2.反复诵读,理解感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3.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将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的题目“潼关怀古”,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山坡羊”是曲牌名。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课件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2.简介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诗、文兼擅,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3.作品背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
4.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潼关(tónɡ)峰峦(luán) 踌躇(chóu)(chú) 宫阙(què)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理解诗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2)简述诗意。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四、感知内容,品析诗歌
1.你从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
明确:一个“聚”字,让我眼前呈现出群山耸立、峰峦重叠之状;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波涛汹涌澎湃。
2.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险要,山河表里。(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3.面对祖国如此的大好河山,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指导朗读:读出雄浑、直率气势。反复读。
4.作者看见此情此景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明确:踌躇。
指导朗读:读出痛心沉重。反复读。
5.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明确: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原文“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看出劳动人民饱受辛苦,原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体现这一点。
6.“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老师适时插入作者情况:
【创作背景】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决意不再涉仕途,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7.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明确: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8.作者最终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五、拓展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
(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
附: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这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体现了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请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们这片赤诚之心。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七、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曲。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写景 —— 潼关(山、河)
抒情 —— 怀古(望、行)
议论(主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课件19张PPT。 23诗词曲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曲是元代新兴的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杂剧,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小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曲牌名题目
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诗、文兼擅,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写作背景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
读准字音
潼关(tónɡ)峰峦(luán)
踌躇(chóu)(chú)
宫阙 (què)山河:华山和黄河。
表里:内外。
西都:指长安。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此指秦汉曾建都的地方。
宫阙:泛指宫殿。
兴:兴盛。
亡:衰亡,灭亡。
重点词义诗词大意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品析诗歌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如聚”: 聚,汇聚。山峦仿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以动写静,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拟人,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潼关地势十分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潼关战场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准备击灭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帝王宫阙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都帝王战争潼关3.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原文“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看出劳动人民饱受辛苦,原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体现这一点。
4.“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决意不再涉仕途,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6.作者最终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慨?
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拓展积累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谢 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