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课件+教学设计+音频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课件+教学设计+音频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8 10:02:48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河中石兽纪昀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
新知导入 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yún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对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他编纂的《 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河中石兽纪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读朗读1、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读准字音gānmùpǐpáyèzhàocāng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fèixiéyāndiān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xuénièdǎo zhì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yúyì sù suìyǐ1、僧 募 金 重 修, 求 二 石 兽 于 水 中, 竟 不 可 得
2、然 则 天 下 之 事,但 知 其 一,不 知 其 二 者 多 矣,可 据 理 臆 断 欤?
划分节奏疏通文意原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举手质疑,全班一起探讨。1、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圮
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靠近岸边 倒塌 一起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兼词,“于之”,在这个地方。 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
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经过,经历年募集寻找终了,最后 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寺僧)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拖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地,没找到(它们的)踪迹。铁钯
下游上游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讲馆教书带这怎么被你们这些人这件事听说事物的道理规律研究、探求削下来的木片 一位讲学家在庙里开馆教书,听到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
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是坚硬沉重松散轻浮埋没颠倒,错乱 石头的特性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性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泥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上游下游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应当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讲学家的话巡河、护河的士兵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该从上游寻找它们。”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 为坎穴 ,
原因是代词,指水的侵蚀、冲刷坑洞形成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又硬而沉重,河沙的特性是又松又轻,(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水的地方冲刷成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等到倾倒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像这样停止逆流于是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固然依照找到他的,指老河兵的 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的说法(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上游下游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既然这样,那么只呢,吗主观地判断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课文前三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第1段:描 述 了 寺 僧 错 误 地 顺 流 寻 找 石 兽 的 行 为 。
第2段: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的盲从心理。
第3 段:叙 述老河兵阐述自己的观点,又 驳斥前 两 种 观点。 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
3、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结尾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4.作者是如何妙用层层铺垫 的手法来传情达意的?
1、阅读课文,填写表格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顺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3、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结尾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
结尾句属于议论
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 观臆断,而应以事实为根据。4.作者是如何妙用层层铺垫 的手法来传情达意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 “众 服 为 确 论”
?接着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的看法和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 加上其结果,巧妙也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主旨 品析下列句子中的“笑”。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语言品味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纪晓岚轶事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拓展延伸巧解“老头子”?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话说纪晓岚当礼部侍郎的时候,一天尚书和御史连袂来访。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
尚书心中突生一计要取笑,便道:“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纪晓岚知道尚书在捉弄他,当下也不动声色的说:“要分辨狗或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侍郎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此时纪晓岚不慌不忙的接着又说道:“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这下子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
侍郎是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知道,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 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拓展提高不完全是。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
?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
?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
?如文中所 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
总之,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重物落水,哪里找?课堂总结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僧人 根据常情考虑_____
讲学家 ———————
老河兵 经验丰富考虑———实践出______真知不周全面空谈理论,主观臆断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还知道哪些奇异的自然现象?查阅资料用科学的解释分析奇异的自然现象。?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24、河中石兽(纪昀)
课题
《河中石兽》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积累文言词的古今异义,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文中叙议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重点)
2.积累文言词的古今异义,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文中叙议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
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走进作者】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对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朗读听读】
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
沧州(cāng) 河干(gān) 圮于河(pǐ) 募金(mù) 棹数小舟(zhào)
曳铁钯(yè pá) 木杮(fèi) 携之去(xié) 湮于沙上(yān) 不亦颠乎(diān) 啮沙(niè) 坎穴(xué) 倒掷(dǎo zhì) 不已(yǐ) 遂反(suì) 溯流(sù) 臆断欤(yì yú)
划分节奏
1、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全班齐诵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宋) 朱 熹
【读懂文意】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不懂的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举手质疑,全班一起探讨。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寺僧)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地,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庙里开馆教书,听到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性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泥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该从上游寻找它们。”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又硬而沉重,河沙的特性是又松又轻,(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水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的说法(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五、【整体感知】
课文前三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第1段:描述了寺僧错误地顺流寻找石兽的行为。
第2段: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的盲从心理。
第3 段:叙 述老河兵阐述自己的观点,又驳斥前两种观点。
六、【合作探究】
1、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顺流而上
果得于数里外
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
明确: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结尾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结尾句属于议论
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 观臆断,而应以事实为根据。
4.作者是如何妙用层层铺垫 的手法来传情达意的?
?明确: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 “众 服 为 确 论”,接着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的看法和自信。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 加上其结果,巧妙也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七、【归纳主题】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语言品味】
品析下列句子中的“笑”。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明确: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明确: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九、【延伸思考】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知道,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 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明确:不完全是。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
?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
?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
?如文中所 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
总之,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板书设计:
僧人 根据常情考虑不周
讲学家 空谈理论,主观臆断
老河兵 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九、【拓展延伸】
趣味故事——纪晓岚轶事
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侍郎是狗
话说纪晓岚当礼部侍郎的时候,一天尚书和御史连袂来访。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
尚书心中突生一计要取笑,便道:“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纪晓岚知道尚书在捉弄他,当下也不动声色的说:“要分辨狗或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此时纪晓岚不慌不忙的接着又说道:“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这下子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
十、【自我总结、反思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