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己”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选自《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解析:C项,张冠李戴,“权利与义务”划分清楚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模糊的。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解析:B项,因果倒置,“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是结果。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D.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解析:D项,理解不当,所有人都要先修身。
答案: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牛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
(一九三六年)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
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禄兴娘子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
解析:A项为细节描写;C项,禄兴也是迫于生活的无奈;D项,为比拟。
答案:B
5.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牛是春耕农民重要的生产工具,为故事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旧中国的农村。②以牛为线索,写了牛被牵走、借牛春耕、被牛顶死,使故事情节更集中。③牛是人物悲剧的制造者之一,显示了农民在生活中的无力挣扎,表现了主题。
6.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勤劳坚忍:忍冻忍饿养鸡,失去耕牛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②善良柔顺: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③命运悲惨:牛、鸡、丈夫都离开,人生孤苦、寂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守卫长空的“幕后英雄”
不管是零下30℃的严寒,还是40℃的高温;不管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还是乘风破浪的军舰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主持研制的导弹在哪里,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当堪称防空“杀手锏”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初露峥嵘时,于本水默默地注视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幕,禁不住泪流满面。
只因为青年时代“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梦想,于本水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国的导弹事业。
不寻常的《英华大辞典》
于本水的书架上摆着一本《英华大辞典》。它可是于本水的“宝贝”,来历非同寻常。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U-2高空侦察机经常来我国上空偷偷侦察,被我防空导弹击落后,又学会了机动逃跑,我军制导雷达一开机,它便机动逃出防空导弹杀伤区。空军司令部要求国防部五院帮助解决这一难题。于本水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研究小组昼夜攻关。最终,他们拿出了一套被空军指战员称为“近快战法”的有效方案。
他清晰地记得,1963年11月1日,地空导弹二营首次用“近快战法”击落一架美U-2飞机。此次战斗后,“近快战法”便向地空导弹部队推广。于本水也因此荣立三等功,奖品就是这本《英华大辞典》。
八年磨一剑
1980年,于本水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开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面对新型号研制任务,他参考国内外经验,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案。他主张飞行试验是防空导弹研制阶段的重要环节,试验状态多、周期长、费用高。因而,从1982年开始,就在某试验基地开展各阶段飞行试验。
“没有到过茫茫戈壁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季节交替之时黄沙漫天的恶劣天气,也难以体会到生活在这里的艰辛。”于本水说,那是他人生中难得的记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试验队的同志们远离京城和亲人,来到荒漠戈壁,相互之间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感情。”在长达8年的研制过程中,于本水带领设计师队伍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1992年11月,该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自己养“鸡”下“蛋”
1991年的海湾战争震动了中国高层。他们意识到,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军事装备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国防重点必须放到发展航天事业上。于本水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靠进口外国武器并不现实。
为研制适应现代国防需求的第三代导弹,经验丰富的于本水再次挑起大梁,承担起型号总设计师的重任。他带领队伍,通过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型号,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完成了我国首套“单车集成”设计。
2002年,68岁的于本水将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担任该导弹型号顾问。不过,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凝结着他多年心血的型号。靶场飞行试验,他亲临现场,帮助把关分析问题;飞行试验故障,他花了大量心血,帮助团队进行故障分析……最终,该型号导弹研制成功并交付相关用户,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增强了国威和军威。
“中国是个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母鸡’,下‘鸡蛋’。”于本水希望,我国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国情,实现防空导弹“弹族化+智能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技术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已建立覆盖“空海陆”“远中近”“高中低”的防空导弹体系。问及当年的选择时,不善豪言壮语的于本水平静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中国科学报》2016年1月16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1)对于个人名利,于本水看得很淡,他将成功的秘诀归功于“有一支好的队伍”。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技术攻关,于本水也总不忘将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排在“成果完成人”的前面。(《内蒙古日报》2015年6月5日)
(2)1948年,于本水离开家乡,六十多年来他从没忘记养育他的热土。于本水捐了9万,帮家乡4000多户人家安装了自来水。为他的母校大营城子小学捐款2万元,为一百多名师生换了新桌椅。每次回家乡,总要到母校看看,他说:“饮水思源,我感谢家乡教育的启蒙,希望家乡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人民日报》2015年6月6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梦想,激励着于本水攻破了无数难关,从而确立了中国导弹事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B.首次使用“近快战法”击落美U-2飞机,于本水为此被奖励一本《英华大辞典》,这是他践行守卫祖国领空理想的珍贵纪念。
C.68岁的于本水将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担任该型号顾问,不过,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总设计师”的称号。
D.“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于本水认为不能只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要立足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发展之路。
解析:A项,“确立了中国导弹事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错误,结论过度拔高;C项,“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总设计师’的称号”错误,原文只说“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凝结着他多年心血的型号”;D项,“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理解片面,这里的“买外国的‘鸡蛋”’也指买外国的武器,不只是指“只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当堪称防空“杀手锏”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初露峥嵘时,于本水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心情却异常平静。
B.从一穷二白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空海陆”“远中近”“高中低”的防空导弹体系,于本水功不可没。
C.海湾战争也让于本水意识到,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军事装备与先进国家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他认为国防建设的重点是航空航天事业。
D.“守卫长空的‘幕后英雄’”,题目简洁醒目,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表现传主的品质,同时也自然流露出作者对传主的赞美之情。
E.材料主要通过正面描述来展现于本水的突出成就,或客观描述,或传主自述,既有概括介绍,又有细节描写,真实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解析:A项,“心情异常平静”错误,与原文内容“禁不住泪流满面”相悖;C项,“也让于本水……他认为……”错误,应该是“中国高层”,“存在有一定差距”错误,应该是“存在巨大差距”。
答案:AC
9.有人说“于本水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你认为所选材料体现出于本水哪些情怀?(4分)
参考答案:(1)顾全大局,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如“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坚守情怀,如一生甘做“幕后英雄”,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有一支好的队伍”;(3)热爱事业、执着于理想的奉献情怀,如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国的导弹事业;(4)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战斗情怀,如文中有多次环境描写,突出于本水在恶劣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5)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家乡情怀,如多次为家乡捐款捐物,探访母校,帮助家乡发展。(6)大胆创新、敢于挑战的英雄情怀,如面对国家落后的局面、美国的挑战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有删节)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B.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C.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D.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差别在后半部分,“挽舟”是“发民”的目的,“发民挽舟”不宜断开,“妨废农桑”是“丁壮既尽/役及老稚”的结果。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解析:它们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解析:原文中只是说李信圭在宣德八年春天上书朝廷,并非在这一年发生了灾荒。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5分)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5分)
参考答案:(1)并且(李信圭)命令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丑恶的行为记下来公之于众(或“在百姓中传布”),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2)信圭上奏请求赈济(灾民),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
参考译文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抢劫),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碑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命令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丑恶的行为记下来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李信圭留任,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淹没很多房屋、牲畜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5题。
秋雨夜眠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解析: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答案:CD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司马迁《项羽本纪》)?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1)桂影斑驳 (2)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影响他国经济发展,导致“双输”局面。
②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③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④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需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
⑥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向前发展,但“一体化”势头明显受阻,东亚各种组织机制叠床架屋却缺少主导和方向,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也毫无进展。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①句,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②句,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不合语境。③句,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④句,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此处不合语境。⑤句,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不合语境。⑥句,叠床架屋:床上架床,屋上加屋,形容重复累赘。
答案: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B.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官员的途径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C.反腐倡廉的理念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道出了民众的心声。
D.中国政府在优惠贷款和其他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成功启动。
解析:A项,“产生是由于……结果”句式杂糅;B项,“增强……可能性”搭配不当;D项,中途易辙。
答案:C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 。 。 。 。而这三项论题,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①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②儒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③也涉及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
④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⑤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A.③①⑤②④ B.①③⑤②④
C.③①④⑤② D.①③④⑤②
解析:注意句子间的关系,找准衔接点,并且要使组成的语段意思完整。第②句与后面的“而这三项论题”承接,可排除A、B两项。如选择D项,虽说第①句可以和前面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但第③句就没有着落了,故选C项。
答案: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天上的星星,如果用望远镜看,数以万计、亿计。如此多的星星,① ?对一些较亮的星星,古人已起了专名,如天狼、老人、大陵五、天津一等等。每个星座里较亮的一些星星又有一个以希腊字母标记的名字,那是按照星座内星的亮度顺序,配上相应的希腊字母,并② ,来当成星的名字,像天狼星就是大犬座α,大陵五是英仙座β,天津一是天鹅座γ。在一个星座内,一般来说,α星比β星亮,β星比γ星亮,依次类推。但是,③ ,譬如,猎户座β星就比猎户座α星亮一些。这种用希腊字母命名的方法是于17世纪初提出来的,那时候唯有靠肉眼来估计星星的亮度,不如后来用仪器测定准确,所以把星的亮度排列顺序弄颠倒了。?
参考答案:①(我们)怎样称呼它们呢(我们怎么给它们起名呢) ②加上星座的名字 ③倒过来的情况也有(也有字母顺序与亮度相反的情况)
21.下面是一幅“求救救助”流程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参考答案:居民可拨打电话或呼叫器进行求助救援,求救救助信息会传送到各级服务处理中心,服务中心就指派相关服务商到居民家中服务,服务结束后,居民将服务信息再反馈给处理中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诗歌《生与死》,绿原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此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前提是准确理解两句话的含义,审题立意的关键是把握两句话的内在联系。孔子的话的意思是,在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时,即使是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能谦让。诗歌《生与死》中的话容易理解,它强调的是“不与人争”。即“不争”。将两则材料联系起来分析,可知孔子的话强调的是“不谦让”,这种“不谦让”可以理解为“争”。这样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就确立了。考生在作文时应兼顾两则材料,辩证分析“争”与“不争”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立意点。
例文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淡然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的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这个世界中生物的真实写照。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理说,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
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生存。
争与不争,不是随机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
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它们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在身体表面分泌一种黏液,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使得它们更加快乐地生活。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让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