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25 08: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水平测试】
1.“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 (2010年广东佛山模拟)1997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某地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该地指( )
A.南昌 B. 延安 C.西柏坡 D.北京
3.(2009年上海高考卷,21)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5.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6.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此时,中央工农红军( )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7.(2008年北京高考卷,40)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2008年5月4日开始在国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图1 图2 图3
图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图2 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地址
图3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第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排序:图( )→图( )→图( )
历史意义:
图1:                                  
图2:                                  
图3:
【素能提高】
1.(2010年山东聊城模拟)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此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材料一中对当时中国革命力量的分析是否全面?说明理由。
(4)材料一、材料二各自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其思想根源各是什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水平测试】
1.答案:C
2. 答案:A
3.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括城市。
答案:C
4. 答案:D
5. 解析:“战略转移”指的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离开原根据地,转移到陕北的艰难的过程,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故D项正确。
答案:D 
6. 解析: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答案:D
7.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可作答。图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31年,标志着红色政权的建立;图2井冈山会师发生于1328年4月,对军队进行整编;图3 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
答案:排序:3→2→1。
图1: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2: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
【素能提高】
1. 解析:注意提示信息: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1927-1937年,再由“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可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并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故B项正确。
答案:D
2. 答案:(1)中国政治、经济危机和全面尖锐化。不正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敌人力量相当强大,尤其在城市。另外,革命处于低潮。
(2)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不正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不全面。农民是民主革命中反封建势力的中坚力量。
(4)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前者是主观主义,后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