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水平测试】
1. “文革”期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表明了( )
A.国家的民主法制被破坏 B.党的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C.个人崇拜、宗派主义盛行 D.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2.(2010年广东湛江模拟)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
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
的主要举措是(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2010年江苏无锡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 )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④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故事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反映了秋菊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了自己的合法权利
B.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D.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5.(2010年广东汕头模拟)1999年,某教授发现入住的小区内有多个单元的防盗门竟是“三无”产品。于是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举报,要求他们履行打假职能,但未见成效。于是,教授把有关管理部门告上法庭。其法律依据是( )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刑事诉讼法》 D.《行政诉讼法》
6.(2010年安徽宣城模拟)2009年10月12日,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一审公开
宣判,阿不都克里木、阿不都瓦伊提等6名被告人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事件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C.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D.新时期的民主政治逐步法制化
7. 2007年10月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上述材料,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素能提高】
1.(2010年湖南桃源一中模拟)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问题。
材料一 “人民公社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生产队是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
——摘自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湖南省湘乡县1958年以后,在该县各级单位实行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基层党支部有权作为领导者直接参与其他组织的活动和左右其他组织的领导人的任免,支部成员可能直接支配大队内的资源和人员。
——摘自《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
材料三 乡以下实行村民自治,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
——摘自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材料四 “村民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因而得到党和国家供给型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制度变迁的支持。”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一类,材料三和材料四作为一类分别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既相同又不同的作法。请结合材料就此加以说明。
(2)除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基层政治建设方面的差别外,新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治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基层政治情况相比较还有哪些显著的变化?在你看来形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水平测试】
1. 解析: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和践踏,连共和国主席都自身难保。
答案:A
2.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因此,就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答案:B
3.解析: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排除④。
答案:A
4. 答案:B
5. 解析:注意这个教授是把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告上法庭,适用“民告官”的法律是《行政诉讼法》。
答案:D
6. 解析:其余三项明显与题目材料关系不大,事件最终通过法律解决,表明我国的民主政治逐步走向法制化。
答案:D
7.解析:本题围绕民主政治这个主题展开考查。涉及内容多,时间跨度大,但题目落脚点并不难,这也是新课标高考“高起点,低落点” 特色的展现。回答问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答案:(1)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得以确立;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建设倒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制度走向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
(2)完善人民民主,健全民主法制,拓展民主渠道,保障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尊重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
【素能提高】
1. 解析:该题以村民选举村委会的具体材料考查学生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村级民主选举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故选B。我国是人们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担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们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不选A、C、D。
答案:B
2. 解析:第(1)问注意把握材料反映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强调的是“绝对公有”;材料三和材料四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第(2)问可从产生方式、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1)相同:都属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都有自治权。不同:前者权力过大;后者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行政社分开。
(2)从产生方式上看,50年代后期是上级政府任命,新时期是选举产生;从法律保障上看,50年代后期几乎没有法律保障,新时期的基层组织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保障。 根本原因: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