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重点
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哪些气息?
二、教授新课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整个长江三角洲龙头在哪里?你知道“船出长江口”谜底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
(二)长江三角区域的核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9页,结合图7-32.7-33,分析:
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地位?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①工业高度发达;②对外依赖性高;③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
3.浦东的开发对上海的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1.北翼: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发展
2.南翼:以杭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
三、课堂小结
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 长江三角洲区域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