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时间: 2019年4月17日 班级:七(5)班 第七节 授课人:章汉民
课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2、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朝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3、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二、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三、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清明上河图》解说)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活动一: 假如你是北宋时期东京的一个市民,在闲暇之余喜欢去哪里娱乐?为什么?
学生1回答:相国寺。原因略。
学生2回答:瓦子。原因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介瓦子。)
学生3回答:看杂剧。(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介杂剧。)
想一想: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答案提示: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滋长的内在动力。
活动二:猜节日
① 一位白发老人用红色、火光和炸响驱走了“年”这头怪兽,以后每到过这个节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放爆竹,并且灯火通明。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②有一位爱国诗人,他在流放途中听说到楚怀王客死他乡和郢城被攻破的噩耗后,投入到了滚滚流淌的汩罗江中,于是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到江中,以便药死蛟龙水兽,使他的尸体免遭伤害。我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
③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在平定了“诸吕之乱”后登基。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了与民同乐的节日,那天家家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元宵节)
二、宋词
1.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时播放音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问:这是什么文学体裁?(宋词)
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出示对“词”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表)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人 物
代表作
贡 献
风格特点
苏 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豪放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婉约
辛弃疾
《西江月》
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豪放
三、元曲
1. 找一找:什么是元曲?“元曲四大家”分别指谁?
2.出示问题: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其代表作?学生抢答。
3.故事会:教师或者学生讲一讲《窦娥冤》。
(三)课堂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