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时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25 17: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1376年,明太祖废除了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 )
A.行中书省 B.布政司 C.都指挥司 D.按察司
思路解析: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废除行中书省,设置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是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后设立的。
答案:A
2.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在(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思路解析: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而军机处的设立是在清朝。
答案:D
3.阅读下列材料: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明史·职官志》
请完成:
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的情况?它正式形成是在什么时期?
思路解析:主要考查对明朝内阁制度的理解。可结合材料中的“阁臣”等信息分析。
参考答案:制度:内阁制度。时期:明成祖统治时期。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晚期是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思路解析: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隋唐则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则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明清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
答案:D
2.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 )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康熙帝时期 D.雍正帝时期
思路解析: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而明太祖则是建立了内阁制度的雏形。
答案:B
3.清朝前期,掌管国家军政机要的是(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内阁
C.南书房 D.军机处
思路解析:皇太极时,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军国大事,并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南书房是康熙帝设置的;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置的。
答案:A
4.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内阁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思路解析:皇太极为了削弱旗主的权力,把议政会议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仿照明制设立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康熙帝时为了扩大皇权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都形同虚设。
答案:A
5.清朝君主专制权力达到顶峰是在( )
A.皇太极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思路解析:雍正帝设军机处,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而皇太极时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六部。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扩大了皇权。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请完成: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当时,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这些人的职权怎样?
思路解析:第(1)问和第(2)问实际上考查朱元璋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进行的调整,但第(1)问应紧紧围绕“大量奏章送达皇宫”这一核心。
参考答案:(1)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协助:殿阁大学士。职权:作为侍从顾问,明太祖依然亲自主持政务,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 )
A.战国、清朝 B.秦朝、明朝
C.隋朝、明清 D.汉朝、清朝
思路解析:丞相是秦始皇开始设立的;明太祖时期为加强专制,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规定以后不许再设丞相,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答案:B
2.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为相似的是( )
A.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B.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C.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D.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思路解析:首先必须弄清楚宋太祖和明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次,正确理解北宋设置转运使等举措同明太祖设三司的目的都是为了分散地方权力。
答案:C
3.(2006重庆高考文综,14)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思路解析:三司是明朝的地方权力机构,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枢密院是北宋设立的。
答案:A
4.明太祖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思路解析:该题应结合明太祖废丞相、中书省的背景和原因去理解,从而明确其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使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答案:D
5.下列有关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太祖时 B.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C.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D.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思路解析: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是在明成祖时;内阁权力无论怎么加强都属于皇权的附庸,不可能制约皇权。
答案:A
6.下列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 B.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C.废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思路解析:明朝的三司指的是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B项表述的是北宋时三司使的职权。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
答案:B
7.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
A.明太祖废丞相 B.明成祖设内阁
C.康熙帝设南书房 D.雍正帝设军机处
思路解析: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从而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D
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是( )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思路解析:从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上分析,不难看出:明清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表现。
答案:B
9.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法家思想的启示 D.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思路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在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背景下,加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强制性剥削。
答案:B
10.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在( )
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D.实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思路解析:明清之交,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而清朝统治者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所以C项正确;A、B两项均发生在明朝中期而非清朝,D项发生在18世纪。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材料二、三均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以上材料,清朝军机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思路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的“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等信息概括;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中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等进行概括;第(3)问可依据材料,从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等方面归纳。
参考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