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现象和溶解度曲线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
(2)组成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吸热现象:如①__________
放热现象:如②__________
吸放热不明显:如NaCl
1、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食盐
B. 硝酸铵
C. 氧化钙
D. ___________________
二、溶解度
三、溶解度曲线
1、认真分析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3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
P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1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2 ℃时,30 g甲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________(“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_________。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_______相似。
(5)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丙物质的溶解度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 ) t3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W g,降温到t1 ℃时,析出晶体最多的为____,无晶体析出的为____。
(8)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采取改变温度的方法将其变成饱和溶液,应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9)若甲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应采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物质,提纯乙物质应采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9)将t2℃140g 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可用图上的_________点表示,此时溶液是 __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然后再加入甲物质40g,可用曲线上的_______点表示
(10)将t2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
1. 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高锰酸钾 B. 蔗糖 C. 汽油 D. ________
2. 如图所示,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某物质后,U形管B液面降低了一些,A液面上升了一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A.烧碱 B.硝酸铵 C.食盐 D.生石灰
3.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 1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 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法
C. 30 ℃时,将4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 g
D. 将10 ℃的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 ℃,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 (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 (2016河池)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回答:
第4题图1
(1)0 ℃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
(2)t2℃时,在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35 g甲物质,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3)将t3℃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为________(用“=”、“<”或“>”符号连接)。
(4)将甲溶液由A点转变成B点,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第4题图2
(5)如图2,将放有固体X的试管放入烧杯中,然后向试管内加入液体Y,一段时间后丙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则对应的X和Y物质是________(填序号)。
A. 氯化钠和水 B. 镁条和稀盐酸
C. 硝酸铵和水 D. 氢氧化钠和水
5. 如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第12题图
(1)甲图中,t2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
(2)①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乙图所示,20 ℃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________。
(3)t ℃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种方法)。
(1)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
一、溶液的形成
溶质:
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1、溶液
吸热现象: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①__________
放热现象: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②__________
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 液温度几乎不变,如NaCl
NH4NO3
NaOH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1、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食盐
B. 硝酸铵
C. 氧化钙
D. 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
C
①20℃时,_______水中最多溶解_______NaCl(这时溶液恰好达到________状态)。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
36g
100g
饱和
二、溶解度
①线上的点: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 溶解度曲线:
2、认真分析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3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是_______,
P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0g
t2 ℃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点:
①线上的点: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交点: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1)点:
(2)t1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丙<乙
③ 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①线上的点: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3)在t2 ℃时,30 g甲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________(“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_________。
饱和
70g
二.溶解度曲线: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增大
减小
(2)线:
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5)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
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_______相似
丙
二.溶解度曲线:
(6)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丙物质的溶解度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于t2℃
(2)线:
②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7)t3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W g,降温到t1 ℃时,析出晶体最多的为____,无晶体析出的为____。
甲
丙
二、溶解度曲线
(2)线:
(7)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采取改变温度的方法将其变成饱和溶液,应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三、溶解度曲线
(2)线:
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8)若甲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应采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物质,提纯乙物质应采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蒸发结晶
三、溶解度曲线
(2)线:
③析出晶体的方法
曲线陡升型:降温结晶
曲线平缓型:蒸发结晶
⑶面:
①线上的各点:饱和溶液
②线下方的各点:不饱和溶液
(9)将t2℃140g 甲的饱和
溶液升温至t3℃时,可用
图上的 点表示,此时
溶液是 (填“饱
和”或“不饱和”)状态,然后再加入
甲物质40g,可用曲线上的 点表示
N
N
不饱和
Q
(10)将t2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丙
乙>甲>丙
甲
乙
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