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
直接证明
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常用的直接证明方法有综合法与分析法.
/
综 合 法
/
阅读下列证明过程,回答问题.
已知实数x,y满足x+y=1,求证:2x+2y≥2.
证明:因为x+y=1,所以2x+2y≥2=2=2,
故2x+2y≥2成立.
问题1:本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提示:条件:x+y=1,
结论:2x+2y≥2.
问题2:本题的证明顺序是什么?
提示:从已知利用基本不等式到待证结论.
/
(1)定义: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
(2)逻辑关系:P0(已知)?P1?P2?…?Pn?Q(结论).
(3)特点: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
分 析 法
/
证明不等式:+2<2+成立,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
证明:要证明+2<2+,
由于+2>0,2+>0,
只需证明(+2)2<(2+)2,
展开得11+4<11+4,只需证明6<7,
显然6<7成立.
∴+2<2+成立.
问题1:本题证明从哪里开始?
提示:从结论开始.
问题2:证题思路是什么?
提示:寻求每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
(1)定义:分析法是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
(2)逻辑关系:B(结论)?B1?B2?…?Bn?A(已知).
(3)特点: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它的充分条件.
/
1.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通过逐步推理寻找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它的证明格式为: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
2.分析法证明问题时,是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通过逐步探索,寻找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它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
/
/
综合法的应用
[例1] 已知a,b,c均为正实数,且a+b+c=1,
求证:(1)a2+b2+c2≥;(2)++≤.
[思路点拨] 从基本不等式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及不等式的性质,即可证明.
[精解详析]
(1)∵a2+≥,b2+≥,c2+≥,
∴++≥a+b+c
=(a+b+c)=.∴a2+b2+c2≥.
(2)∵≤,
≤, ≤,
三式相加得++≤(a+b+c)+=1.
∴++≤.
[一点通] 综合法处理问题的“三步骤”
/
/
1.在数列{an}中,a1=1,an+1=2an+2n.设bn=,求证数列{bn}是等差数列.
证明:因为an+1=2an+2n,
所以=+1.
因为bn=,所以bn+1=bn+1,
所以数列{bn}是等差数列且b1=1,bn=n.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
/
(1)证明:CD⊥AE;
(2)证明:PD⊥平面ABE.
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
∵PA⊥底面ABCD,CD?平面ABCD,
故PA⊥CD.
∵AC⊥CD,PA∩AC=A,
∴CD⊥平面PAC.
而AE?平面PAC,∴CD⊥AE.
(2)由PA=AB=BC,∠ABC=60°,可得AC=PA,
∵E是PC的中点,
∴AE⊥PC.由(1)知,AE⊥CD,
且PC∩CD=C,∴AE⊥平面PCD.
而PD?平面PCD,∴AE⊥PD.
∵PA⊥底面ABCD,∴PA⊥AB
又∵AB⊥AD,∴AB⊥平面PAD,∴AB⊥PD.
又∵AB∩AE=A,
综上得PD⊥平面ABE.
/
分析法的应用
[例2] 设a,b为实数.求证: ≥(a+b).
[思路点拨] 根据不等式的特点可使用分析法证明,要注意分析法证明问题的格式.
[精解详析] 当a+b≤0时,∵≥0,
∴≥(a+b)成立.
当a+b>0时,用分析法证明如下:
要证 ≥(a+b),
只需证()2≥2,
即证a2+b2≥(a2+b2+2ab),
即证a2+b2≥2ab.
∵a2+b2≥2ab对一切实数恒成立,
∴≥(a+b)成立.
综上所述,不等式成立.
[一点通]
(1)当已知条件简单而证明的结论比较复杂时,一般采用分析法,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要证”这些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
(2)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题思想,通过反推,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使问题顺利获解.
/
3.已知a>0,b>0,求证+≥+.
证明:要证+≥+,
只需证a+b≥a+b,
即证(a-b)(-)≥0,
因为a>0,b>0,所以a-b与-符号相同,
所以不等式(a-b)(-)≥0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4.已知△ABC三边a,b,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为锐角.
证明:要证B为锐角,根据余弦定理,
只需证明cos B=>0,
即证a2+c2-b2>0.
由于a2+c2-b2≥2ac-b2,
要证a2+c2-b2>0,
只需证2ac-b2>0.
∵a,b,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
∴+=,即2ac=b(a+c).
要证2ac-b2>0,
只需证b(a+c)-b2>0,即b(a+c-b)>0,
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B为锐角.
/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例3] (12分)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为等差数列,且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
求证:(a+b)-1+(b+c)-1=3(a+b+c)-1.
[精解详析] 法一:(分析法)
要证(a+b)-1+(b+c)-1=3(a+b+c)-1,
即证+=,?(2分)
只需证+=3,?(4分)
化简,得+=1,?(6分)
即c(b+c)+(a+b)a=(a+b)(b+c),
所以只需证c2+a2=b2+ac.?(8分)
因为△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所以B=60°,?(10分)
所以cos B==,
即a2+c2-b2=ac成立.
∴(a+b)-1+(b+c)-1=3(a+b+c)-1成立.?(12分)
法二:(综合法)
因为△ABC的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所以B=60°.?(2分)
由余弦定理,
有b2=c2+a2-2accos 60°.
所以c2+a2=ac+b2,?(4分)
两边加ab+bc,得
c(b+c)+a(a+b)=(a+b)(b+c),?(6分)
两边同时除以(a+b)(b+c),得
+=1,
所以+=3,
即+=,?(10分)
所以(a+b)-1+(b+c)-1=3(a+b+c)-1.?(12分)
[一点通] 综合法和分析法各有优缺点.从寻求解题思路来看,综合法由因导果,分析法执果索因.就表达证明过程而论,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分析法叙述繁琐,文辞冗长.也就是说分析法宜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运用,先利用分析法寻求解题思路,再利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答过程.
/
5.已知:a>0,b>0,且a+b=1.
求证:+≥4.
证明:法一:(分析法)要证+≥4,
只需证b+a≥4ab,
只需证1≥4ab.
因为a+b=1≥2,所以1≥4ab成立.
所以不等式+≥4成立.
法二:(综合法)因为a+b=1,a>0,b>0.
所以+=+=2++≥2+2=4.
6.求证:2 cos(α-β)-=.
证明:法一:(分析法)要证原等式,
只需证:2 cos(α-β) sin α-sin(2α-β)=sin β,①
因为①左边=2 cos(α-β)sin α-sin[(α-β)+α]=2 cos(α-β) sin α-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cos(α-β)sin α-sin(α-β)cos α=sin β.
所以①成立,所以原等式成立.
法二:(综合法)
左边=
=
=
==.
所以原等式成立.
/
1.综合法的适用范围
(1)定义明确的题型,如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求证无条件的等式或不等式问题等;
(2)已知条件明确,且容易通过找已知条件的必要条件逼近欲得结论的题型.
2.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已知条件不易变形,或已知条件简便而结论式子较复杂的问题.
3.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比较
比较
综合法
分析法
推理方向
顺推,由因导果
逆推,执果索因
表述形式
形式简洁,条理清晰
叙述繁琐,易出错
思考的侧重点
侧重于已知条件提供的信息
侧重于结论提供的信息
/
1.在证明命题“对于任意角θ,cos4θ-sin4θ=cos 2θ”的过程:“cos4θ-sin4θ=(cos2θ+sin2θ)(cos2θ-sin2θ)=cos2θ-sin2θ=cos 2θ”中应用了( )
A.分析法 B.综合法
C.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使用 D.间接证法
解析:符合综合法的证明思路.
答案:B
2.下列函数f(x)中,满足“对任意x1,x2∈(0,+∞),当x1<x2时,都有f(x1)>f(x2)”的是( )
A.f(x)= B.f(x)=(x-1)2
C.f(x)=ex D.f(x)=ln (x+1)
解析:本题就是找哪一个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A项中,f′(x)=′=-<0,
∴f(x)=在(0,+∞)上为减函数.
答案:A
3.设a,b∈R,且a≠b,a+b=2,则必有( )
A.1≤ab≤ B.ab<1<
C.ab<<1 D.<ab<1
解析:因为a≠b,所以(a+b)2=a2+b2+2ab>4ab,ab<1.又=+>+==1,故B正确.
答案:B
4.A,B为△ABC的内角,A>B是sin A>sin B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若A>B,则a>b,
又=,∴sin A>sin B;
若sin A>sin B,则由正弦定理得a>b,
∴A>B.
答案:C
5.设a=+2,b=2+,则a,b的大小关系为 .
解析:a=+2,b=2+两式的两边分别平方,可得a2=11+4,b2=11+4,显然,<,∴a答案:a6.如果a+b>a+b,则实数a,b应满足的条件是 .
解析:a+b>a+b
?a-a>b-b
?a(-)>b(-)
?(a-b)(-)>0
?(+)(-)2>0,
故只需a≠b且a,b都不小于零即可.
答案:a≥0,b≥0且a≠b
7.如图所示,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
/
求证:平面B1EF⊥平面BDD1B1.
证明:法一:要证明平面B1EF⊥平面BDD1B1,只需证平面B1EF内有一线垂直于平面BDD1B1,即EF⊥平面BDD1B1,要证EF⊥平面BDD1B1,
只需证EF垂直平面BDD1B1内两条相交直线即可,
即证EF⊥BD,EF⊥B1B.
而EF∥AC,AC⊥BD,故EF⊥BD成立.
故只需证EF⊥B1B即可.
因为正棱柱的侧棱垂直于底面,
所以B1B⊥EF成立.
所以EF⊥平面BDD1B1成立,从而问题得证.
法二:∵ABCD-A1B1C1D1为正四棱柱,
∴?ABCD为正方形,∴AC⊥BD.
又∵E,F分别为AB,BC的中点,
∴EF∥AC,∴EF⊥BD.
又∵B1B⊥平面ABCD,
∴B1B⊥EF.
又B1B∩BD=B,
∴EF⊥平面BDD1B1.
又EF?平面B1EF,
∴平面B1EF⊥平面BDD1B1.
8.已知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A在椭圆上,满足AF2⊥F1F2,原点O到直线AF1的距离为|OF2|.求证:a=b.
证明:设F1(-c,0),F2(c,0)(c2=a2-b2),
则|OF2|=c.设A(x0,y0),∵AF2⊥F1F2,
∴x0=c,代入+=1可解得y0=±.
∴|AF2|=.
∴|AF1|=2a-|AF2|=2a-=.
在Rt△AF2F1中,O是F1F2的中点,
∴O到AF1的距离为d==·==|OF2|=c.
∴=c,化简整理得a2=2b2.∴a=b.
课件31张PPT。第二章把握热点考向考点一理解教材新知考点二应用创新演练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知识点一知识点二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知识点三考点三应用创新演练见课时跟踪训练(五)课时跟踪训练(五) 综合法和分析法
1.在证明命题“对于任意角θ,cos4θ-sin4θ=cos 2θ”的过程:“cos4θ-sin4θ=(cos2θ+sin2θ)(cos2θ-sin2θ)=cos2θ-sin2θ=cos 2θ”中应用了( )
A.分析法 B.综合法
C.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使用 D.间接证法
2.下列函数f(x)中,满足“对任意x1,x2∈(0,+∞),当x1<x2时,都有f(x1)>f(x2)”的是( )
A.f(x)= B.f(x)=(x-1)2
C.f(x)=ex D.f(x)=ln (x+1)
3.设a,b∈R,且a≠b,a+b=2,则必有( )
A.1≤ab≤ B.ab<1<
C.ab<<1 D.<ab<1
4.A,B为△ABC的内角,A>B是sin A>sin B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设a=+2,b=2+,则a,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6.如果a+b>a+b,则实数a,b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7.如图所示,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
求证:平面B1EF⊥平面BDD1B1.
8.已知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A在椭圆上,满足AF2⊥F1F2,原点O到直线AF1的距离为|OF2|.求证:a=b.
答 案
1.选B 符合综合法的证明思路.
2.选A 本题就是找哪一个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
A项中,f′(x)=′=-<0,
∴f(x)=在(0,+∞)上为减函数.
3.选B 因为a≠b,所以(a+b)2=a2+b2+2ab>4ab,ab<1.
又=+>+==1,故B正确.
4.选C 若A>B,则a>b,
又=,∴sin A>sin B;
若sin A>sin B,则由正弦定理得a>b,
∴A>B.
5.解析:a=+2,b=2+两式的两边分别平方,可得a2=11+4,b2=11+4,显然,<,∴a答案:a6.解析:a+b>a+b
?a-a>b-b
?a(-)>b(-)
?(a-b)(-)>0
?(+)(-)2>0,
故只需a≠b且a,b都不小于零即可.
答案:a≥0,b≥0且a≠b
7.证明:法一:要证明平面B1EF⊥平面BDD1B1,只需证平面B1EF内有一线垂直于平面BDD1B1,即EF⊥平面BDD1B1,
要证EF⊥平面BDD1B1,
只需证EF垂直平面BDD1B1内两条相交直线即可,
即证EF⊥BD,EF⊥B1B.
而EF∥AC,AC⊥BD,故EF⊥BD成立.
故只需证EF⊥B1B即可.
因为正棱柱的侧棱垂直于底面,
所以B1B⊥EF成立.
所以EF⊥平面BDD1B1成立,从而问题得证.
法二:∵ABCD-A1B1C1D1为正四棱柱,
∴?ABCD为正方形,∴AC⊥BD.
又∵E,F分别为AB,BC的中点,
∴EF∥AC,∴EF⊥BD.
又∵B1B⊥平面ABCD,
∴B1B⊥EF.
又B1B∩BD=B,
∴EF⊥平面BDD1B1.
又EF?平面B1EF,
∴平面B1EF⊥平面BDD1B1.
8.证明:设F1(-c,0),F2(c,0)(c2=a2-b2),
则|OF2|=c.设A(x0,y0),∵AF2⊥F1F2,
∴x0=c,代入+=1可解得y0=±.
∴|AF2|=.
∴|AF1|=2a-|AF2|=2a-=.
在Rt△AF2F1中,O是F1F2的中点,
∴O到AF1的距离为d==·==|OF2|=c.
∴=c,化简整理得a2=2b2.∴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