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新思想家崛起,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本课围绕这一主题,用四个小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在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理解他们的主张,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探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这堂课学习内容的特点是理解难度高,教师可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讲读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并有机地联系相关原始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同时可采用一些多媒体手段,选一些图片、原始文字资料,提高课堂效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的思想主张。
(2)分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对明末清初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学会史论结合学习历史。
(2)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对知识进行整合,探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2)认识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背景导入→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产生,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
情景导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在古今泉州的这块土地上,李贽是一位可能被忽视,但不能被遗忘的大思想家。他就像一道闪电,掠过了400年前那片冥暗的夜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永恒的印记!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详见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也将李贽选为我国历史上83位英杰之一。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推进新课
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18,列出本节内容提纲。
1.李贽的离经叛道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问题情境1:从教材的各目标题来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各自思想的重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18。
问题情境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具体主张有哪些?他们的思想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自主学习1:李贽思想——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说教:人有正当的私欲,人伦物理。
问题:教材介绍李贽用了一个词:离经叛道。请问李贽“离什么经,叛什么道”?他曾称自己为“异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异端”思想?
多媒体展示材料:“经”与“道”
材料一 道学家一般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那些学者。唐朝时韩愈提出“道统论”,宣扬只有儒家的“先王之道”和“人意之道”才是正统思想,以此树立儒学在社会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并用来规范一切政治和道德行为。北宋以后,这种道统思想被理学家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行恶劣之人以此为幌子,为自己涂脂抹粉。由此,正直的学者就揭露他们的伪装面目。
材料二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师生互动:说李贽离经叛道,主要是指他的思想背离了传统儒学的正统。产生这样的思想与他的经历有关。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20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生活经历的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李贽对自己的思想影响、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明知道会被毁禁,但还要著述,明知道这样坚持,会命运多舛,但他还是宣讲,他以死表达了他的信念。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李贽(1527~1602),号卓吾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自主学习2:黄宗羲思想——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自主学习3:顾炎武思想——倡导经世致用: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自主学习4:王夫之思想——唯物思想: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辩证思想:物质变化、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黄宗羲(1610~1695),当时人尊称梨洲先生
顾炎武(1613~1682),当时人尊称亭林先生
王夫之(1619~1692),当时人尊称船山先生
合作探究:经世致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政局动荡,统治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士人们提出了种种拯救时弊的主张。针对明末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赋税不均的情况,顾炎武主张把耕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收赋税,以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王夫之揭露贪官污吏盘剥人民、鱼肉百姓的劣迹,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要求严惩贪官污吏,对百姓则应该疏法宽刑,减免赋役。
材料二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王夫之大力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完成:
(1)三位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用?
(2)他们是针对怎样的时弊而提出的?
(3)经世致用思潮产生了什么影响?
师生互动:合作探讨、补充。
(1)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顾炎武经世致用的观点有:择情定税,减轻人民负担;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针对的时弊是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赋税不均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王夫之经世致用的观点有:严以吏治,宽以养民。针对的时弊是贪官污吏盘剥人民、鱼肉百姓。黄宗羲经世致用的观点有:工商皆本。针对的时弊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已经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3)它有两方面的影响: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总结:经世致用本质上是一种务实,是一种责任感,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代代相承的一种普世关怀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媒体展示材料: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代表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和言论
李贽 明末 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说教:人有正当的私欲,人伦物理
黄宗羲 明末清初 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顾炎武 明末清初 倡导经世致用: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王夫之 明末清初 唯物思想: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辩证思想:物质变化、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问题情境3:依据引言部分,分析四位思想家对待理学的态度,他们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
(从经世致用思想、唯物辩证思想来分析对待理学的态度很难,应适当补充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经世致用与理学
材料一 他(黄宗羲)揭露明代中叶以来讲学的流弊说:“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材料二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理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日知录》卷7,《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材料三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师生互动:批判。李贽挑战正统思想,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过渡: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君主专制进行了鞭挞,在此基础上民主平等的观念凸现出来。儒家思想在批判中集成,在继承中发展。
合作探究:请参阅以下材料,分析其中蕴含了哪些民主、平等的成分。
多媒体展示材料: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材料一 “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二 顾炎武则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即“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亭林文集》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清儒学案》卷6《亭林学案》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材料四 “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黄书·宰制》
师生互动:黄宗羲否定“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顾炎武主张把天下权力还给天下人民,并要求改君主“独治”为“众治”,分散、限制君权;王夫之认为天下不是某一个家族的而是“生民”的,应“循天下之公”。
过程评价:明清思想大师的主张都包含着民主议政的思想萌芽,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秩序,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意识,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谭嗣同曾说:“国初三大儒,唯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次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亦具此义。”梁启超自称深受《明夷待访录》思想影响,“在三十年前(梁书成于1923年),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最早而深刻”。
过渡:明清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反对君主专制的、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呢?
师生互动:回顾必修1、必修2中的相关内容。
总结: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败家之仇,使他们认真反思明亡教训,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明清王朝更替时的暂时权力真空,使得当时的思想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在旧的权力失落,新的权力尚未实现全面控制之际,思想的发展也就得到了难得的幸运机会。
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充分暴露,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构建本节知识结构。
(详见板书设计)
完成下表(课堂或课后):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魏晋隋唐 宋
地位 兴起 成为大宗 儒学活跃
原因
代表 孔子 董仲舒 王阳明
主要思想
板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活动设计
把全班分成三组。第一组收集明清思想家的著作;第二组收集明清思想家的言论;第三组收集明清思想家的生平事迹。收集完后举办一期黑板报,标题:思想的天空。
材料举例:读书做人
自督读书的顾炎武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他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想一想]
监督别人容易,监督自己难,顾炎武能做到“自督读书”确实不易!平时你是要老师、父母监督着学习还是能做到“自督学习”?你愿意尝试一下“自督学习”吗?你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解题关键: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思路引领:信所指向的社会现象。
答案提示:为官者、道学家们的言行不一、虚假、伪善、丑恶。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解题关键: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思路引领: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答案提示:(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抨击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二、学习延伸
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感受?
解题关键:掌握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分析顾炎武和梁启超有同样感受的原因。
答案提示:(1)顾炎武和梁启超所处的时代都面临着危机,一是明亡清兴,顾炎武认为汉民族文化沦亡;二是晚清外族入侵,统治危机四伏。
(2)顾炎武和梁启超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怀抱救亡职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