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2-16 1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的中国人在思想界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旋律。
本课分三目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第一目开眼看世界,阐释了鸦片战争结束、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播放鸦片战争的片段。
请学生设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大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履载之中,奚必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通属之道也。”
——郑观应《易言·公法》
教师提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当时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推进新课
(板书)一、“开眼看世界”
问题情境1: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叙》
材料三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海国图志》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它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终于有了一次质的改变。魏源也成为引领国人放眼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先行者之一。但是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表格,熟悉基础知识。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人物 主要活动 著作内容
林则徐 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 世界30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
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 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以后,为什么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异同?
(3)他们主要向西方学习什么?
(4)怎样评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自主学习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自主学习2:共同点是都曾翻译过西方的书籍,介绍了许多关于西方地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林则徐是第一个主动认识到了解西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人,在魏源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自主学习3:军事技术。
自主学习4:进步性: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局限性: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落后于西方,仅仅学习军事技术是不够的。
拓展探究:阅读教材P68“历史纵横”思考: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遇到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会遇到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
教师指导:第(2)问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意在唤起学生多种意识。比如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培养忧患意识;努力学习,时刻准备,抓住机遇的意识等,也为总结新课打好基础。
规律总结: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板书)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问题情境2: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
材料三
京师同文馆旧址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自主学习:“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自主学习: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层面。
(板书)三、维新变法思想
问题情境3: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康有为: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严复: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材料三……将《知新报》与当时中国报业水准,《知新报》可谓当时的优秀报刊。而《知新报》与《时务报》相互呼应,发表维新言论,宣传变法思想,与爱国救国的热情分不开。《知新报》除畅销华南地区,更远销日本、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为昔日影响中国华南风气的大报。即使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其他维新派的报刊被迫终刊,而《知新报》仍继续出版,乃当时中国唯一仍鼓吹维新变法的报刊。其意义不仅在于当代人物和社会思潮,而是更深远的激发后人对国家民族的热情。由于《知新报》所处地为澳门,独特的政治背景令言论上得以自由开放,在中国南方起了舆论先锋的作用,可以“言《时务报》所不敢言”。所以,《知新报》在中国新闻史亦具有重要的地位。
合作探究:根据教材结合材料一,思考、讨论:
(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郑观应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3)郑观应的思想与冯桂芬的思想有何不同?
(4)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自主学习:(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向西方学习的范围在扩大,特别是涉及政治层面,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4)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结合材料二,自己设计表格,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人的主要思想,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实行君主立宪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只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严复 《辟韩》 用民权否定君权
合作探究:根据教材结合材料三,概括总结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它引起的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问题情境4: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林则徐建议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着被扼杀的危险。
材料二……顽固派极为恼火,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首先上奏表示反对,紧接着倭仁亲自出马,对奕忻此举大张挞伐,兴师问罪。他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力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指出令学士、大夫学习制器之理,且用升官、银钱去引诱他们,这是重名利轻气节,“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倭仁尤其反对“奉洋人为师”,他质问奕忻:“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术,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材料三其守旧者,谓新法概宜屏绝;其开新者,谓旧片概宜扫除。小则见诸论说,大则形诸奏牍,互相水火,有如仇雠。
——《山东道监察御使杨深秀折》
拓展探究: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合作学习:学生思考、讨论,写出答案。
规律总结:①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③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④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历程。这一路风风雨雨,虽受重重阻力,却不断深入,围绕挽救民族危机,如何向西方学习的主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空前解放,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不过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先进思想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机,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人民还需进一步探索。
板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活动设计
课堂辩论:怎样评价“中体西用”
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那么“中体西用”应该怎样评价呢?
生1: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要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要知道中国不仅仅是技术落后于西方,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都是落后的,中国是落后的封建社会,西方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光学技术怎么能救国呢?落后的内容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了一切。
生2:“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是反动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强化封建统治必然阻碍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生3: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在各个通商口岸设立企业、翻译外国书籍、创办报刊杂志、开办新式学堂,派遣政府官员出洋考察,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把西学东渐从军事技术推进到工业制造、自然科学和技术层次,甚至引进了一些零星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学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宝贵的第一步。
生4:是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风,并付诸实践,进一步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同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不足,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5:我赞同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看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吧。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烽火尚盛,清政府统治不稳,面临“千古变局”,仅依靠传统,维护清朝统治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地主阶级能够走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步,对中国封建守旧思想进行了巨大的冲击,实属难能可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生6:特级教师马学松说过:历史评价要运用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唯物的观点。即站在正确立场上,以史实为依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好说好,是歹说歹,既不拔高,也不贬低,实事求是,客观评述。只有真实,才能接近真理。二是历史的观点。即把被评价的对象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评论。要重视被评对象的阶级属性、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三是辩证的观点。即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考察、分析被评价的对象。
也就是说,历史评价要客观、真实、全面、论从史出,既要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
所以,我们不能苛求洋务派,判断历史的功能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新的东西,与当时许多人相比,洋务派已属不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震撼了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发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扩大了中国人的眼界,推动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他们对封建守旧思想的禁区进行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开拓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师:当代历史学家戴逸说:“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在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真正重视这一思想,中国人民也因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伴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学东渐将一浪高过一浪。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解题关键: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思路引领:从对内对外两方面比较。
答案提示:他们都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派在思想上源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此而言他们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但他们却抽去了林则徐、魏源思想中“制夷”的爱国精神,而采取了一定的“和夷”妥协投降思想,把重点放在对内镇压人民反抗上。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路引领: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提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二、学习延伸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解题关键: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思路引领:洋务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因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