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下地理 9-10章 课件(共3个练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下地理 9-10章 课件(共3个练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4-28 09:38:55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位置与范围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  部,    以西,         以南,南至国界。?
二、地形特征
1.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____米以上,是世界最    的大高原,素有“       ”之称。
2.“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     广布,青藏高原是     、     、澜沧江、        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西南
横断山脉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
4 000

世界屋脊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冰川
长江
雅鲁藏布江
黄河
三、气候特征
独特的      气候;冬   夏   ,年温差    ,日温差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    ,太阳辐射    。?
高寒




充足
强烈
四、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1.草场和耐寒牲畜
在独特的    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       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    、    、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    、     、藏山羊。?
2.河谷农业
青藏地区气温     ,日照较长,在一些海拔     的地区,如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分布着河谷农业。这里气温    ,土质较肥沃,适宜喜    的   、小麦等作物的生长。?
高寒
高山草甸
高寒
牦牛
较低
较低
较高
温凉
青稞
缺氧
藏绵羊
3.居民饮食和民居
(1)日常主食主要是    ,     也是常见的食物。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用青稞酿造的青稞酒。?
(2)牧民一般居住在用厚重的     搭成的帐篷中,在农区和城镇多见    碉房。?
糌粑
牛羊肉
牛毛毡
平顶
一、图解高寒气候对青藏地区的深刻影响
“高”“寒”是青藏地区两大地理特征。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独特的高原农牧业、奇特的风光等)形成的根本原因。
以对农作物的影响为例: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因而太阳辐射强。白天,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地面增温快,近地面气温迅速上升,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营养物质;夜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农作物和牧草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营养物质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使西藏的冬小麦、青稞等作物产量高。
【例1】 青藏高原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源充足 B.光照强
C.热量丰富 D.土壤肥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青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因此,本区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单产高。
答案:B
二、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发展异同及原因分析
【例2】 读“青藏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青藏铁路修建的突出困难是(  )。
A.高寒缺氧 B.干旱缺水
C.草原广布 D.光照强烈
(2)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  )。
A.肥沃的冲积平原
B.山间盆地
C.水源较好的绿洲地区
D.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解析:第(1)题,青藏地区地势高,高寒缺氧是铁路修建时遇到的突出困难。第(2)题,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热量不足,因此,该地区农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答案:(1)A (2)D
1.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林海雪原
C
2.拉萨和成都大致位于同一纬度,但两城市气温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两城市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B.两城市地表形态不同
C.两城市地势高低悬殊
D.两城市受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C
3.小红一家计划暑假期间到青藏高原自驾游,下列建议可采纳的是( )。
A
4.青藏高原上重要的农业区是(  )。
A.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B.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D.柴达木盆地
A
解析:青藏高原上发展的是河谷农业,重要的农业区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
5.青藏地区著名的畜种是(  )。
A.三河马 B.三河牛
C.细毛羊 D.牦牛
D
解析:三河马、三河牛和细毛羊是西北地区的优良畜种。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江河的源地
1.地理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    ,是    源区、
    源区、    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     总水量的25%、      总水量的49%、     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最初水源:     和     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和     。?
南部
长江
黄河
澜沧江
长江
黄河
澜沧江
雪山
湖泊
冰川
沼泽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        ,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        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      。?
2.生态环境问题
(1)由于           ,冰川逐年    ,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    甚至干涸。?
(2)由于      、      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 致      加剧、草地      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1)设立三江源          。?
(2)采取        ,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高原湿地
生物多样性
水源涵养地
全球气候变暖
萎缩
缩小
过度放牧
水土流失
沙化
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
休牧育草
乱采滥挖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0年8月19日,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处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海拔3 450~6 621米,总面积36.3万平方千米。
在这片高峻辽阔的土地上,不仅分布着众多的湖泊、雪山和冰川,也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不仅因为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而被称为“中华水塔”,还因为其拥有许多特有生物物种而被誉为“物种基因库”。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明显,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弱,导致三大江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现在的通天河畔,一双气势恢宏的巨臂托向苍穹——这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它赋予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一个崭新的起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正在步入生态得到保护、民生得到改善的“共赢”之路。
【例题】 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雅鲁藏布江源区的总称
B.位于青海省的南部
C.冰川是源区内唯一的补给水源
D.该区人口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大
(2)建立三江源保护区是因为这里(  )。
①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②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③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④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第(1)题,三江源地区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湖泊和沼泽等都是源区内的补给水源。该区人口稀少,但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大。第(2)题,三江源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答案:(1)B (2)A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除长江外,另外两条河流是(  )。
A.珠江、黑龙江
B.黄河、黑龙江
C.珠江、澜沧江
D.黄河、澜沧江
D
解析: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地区。
读小明暑假外出旅行时所写的旅行笔记,完成第2~3题。
8月10日,我坐上了从青岛飞往青海西宁的飞机。下飞机后,看到当地人戴着遮阳帽,许多游客背包里还携带着防晒霜、保暖衣等生活物品……
在青海期间,我有幸走进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那里绿草映衬着湖泊,野禽在或远或近的湿地河洼中栖居。在这片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高原湿地上,藏羚奔腾,野驴成群,真的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呀!
2.小明看到的当地人的这些生活习惯,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极端干旱 B.高寒,光照强烈
C.非常湿热 D.温和多雨
3.近几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采取退耕还草(林)、休牧育草等措施
C.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D.发动牧民捕猎、采砂金,栽种特色农产品
B
D
读“三江源地区图”,完成第4~5题。
4.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5.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江 B.②是黄河
C.③是澜沧江 D.④处是昆仑山脉
A
D
解析: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南部;A是澜沧江,B是长江,C是黄河,D是昆仑山脉。
6.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C.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D.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A
解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保护区。
7.人类在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乱采滥挖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①草场严重退化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冰川融化加快
A.①④ B.①②
C.② D.③④
B
解析:人类在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乱采滥挖,加速了这里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分布示意图”,完成第8~10题。
8.该地区大部分区域(  )。
A.地势高,气温低 B.温和湿润
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终年炎热干燥
9.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  )。
A.西北部 B.东南部及东部边缘
C.中部及南部 D.北部及西南部
10.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我们应(  )。
A.大幅度增加牦牛、绵羊、山羊数量,提高牧民收入
B.在本地区中西部大力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形成商品农业基地
C.由于本区各种牲畜对环境造成了太大破坏,因此应禁止放牧
D.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畜牧业,在河谷低平地区发展种植业,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A
B
D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一、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1.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    计划完成,成绩斐然。?
2.1978年,我国迎来了     的春天,经济发展再次加速。我国在广东的    、    、汕头和福建的    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开放地区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    的开放格局。
3.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    大货物出口国;成功完成了无人和载人航天飞行;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    ,成为世界第    大经济体。?
五年
改革开放
深圳
厦门
全方位

日本

珠海
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人地关系不够和谐:我国    、    、    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资源特别是___________紧缺、        、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区域发展不平衡
(1)原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的差异。
(2)主要表现:     部发展极不平衡,   与    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3)解决措施:大力实施          、振兴    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地区崛起、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决策。?
3.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人口
能源
环境污染
东、中、西
沿海
西部大开发
东北
中部
资源
环境
内地
三、做负责任的大国
1.我国用占世界不到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的人口。?
2.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3.我国政府提出的“       ”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4.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努力
(1)我国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3)我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4)我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10
20
和谐世界
一、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1)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
(2)我国成功完成了无人和载人航天飞行,跻身于世界先进航天国家之列。
(3)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4)我国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2.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例1】 下列关于我国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物产、资源丰富
B.我国的地区差异不明显
C.我国自然灾害少
D.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现在是发达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国情。我国地域辽阔,一方面,有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另一方面,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如东、西部地区的差异等;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特别是水旱灾害;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答案:A
二、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区域合作工程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我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国情,我们不能在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之后,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污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应协调好沿海与内陆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我国的区域合作工程
(1)“三北”防护林工程:1979年,我国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的功能主要是防风护田,保持水土。
(2)“十五”期间我国建设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和青藏铁路工程。
【例2】 下列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
D.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解析:基塘生产是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观点;B项会造成湖泊面积缩小,长江洪涝灾害加剧;C项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D项会造成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灾害。
答案:A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B. 2005年9月,我国政府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
C.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D
2.下列各项不属于区域协作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
B.西气东输工程
C.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D.香港地区的填海造陆
D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B.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C.我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D.我国应扬长避短,促进可持续发展
A
解析: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但因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序居后。
4.李老师刚买了一辆轿车。该车由美国设计师设计,发动机采用德国技术,控制系统中的部分零件来自日本。这辆汽车的生产,反映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
A.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各自独成一体
B.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不明显
C.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世界潮流
D.地区冲突持续,矛盾不断激化
C
解析:本题考查了国际合作的相关知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会在世界上独立存在,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
5.我国在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设立了经济特区。下列经济特区中位于福建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汕头
C
解析:深圳、珠海、汕头位于广东,厦门位于福建。
6.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更大舞台的是(  )。
A.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1978年设立经济特区
C.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
D.2008年举办世界奥运会
A
解析: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融入世界提供了更大舞台。
7.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很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序居后 
②制造业产值第一,但制造业水平较低 
③人地关系不够和谐
④区域发展不平衡 
⑤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⑥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他们的生活状况亟待改善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