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有这样一个人: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
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病死后 ,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他用生命的行动为自己的诗歌作上一个最完美的注解新知导入 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散套两大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代表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 。
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
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
曲作者小传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 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 “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链接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题目。
解题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
潼关要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得关中者得天下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潼关怀古
潼关战场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 ,准备击灭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背景链接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听读朗读
què
chóu ch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读懂意思 大大小小的山峰像是在这里会合,黄河波涛汹涌好像发怒一样,潼关一带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眺望长安,(我)心潮起伏,心情不快。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兴盛,给百姓带来苦难;封建王朝灭亡,同样给百姓带来苦难。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整体感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径潼关时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合作探究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哪两个字用得好?分别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2、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理解这几句?其中蕴含了作者那些情感? “聚”字以动写静使静物具有了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向潼关奔来的情景。
“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人觉得黄河如人在咆哮发怒,让人联想到河水汹涌澎湃的情景。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雄伟壮观、地势险要。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引出下文。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哪两个字用得好?分别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2、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理解这几句?其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 这句话总写作者的感慨,点明文章主旨。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此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的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主旨归纳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关于民生疾苦的诗句:拓展提高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崔道融《田上》)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关于民生疾苦的诗句:课堂总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心中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板书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23、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课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内容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个人: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
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
病死后 ,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他用生命的行动为自己的诗歌作上一个
最完美的注解
他就是张养浩
二、【作者小传】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
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资料链接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 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 “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三、【解题】
1、分析标题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
了解潼关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 ,准备击灭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背景链接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听读朗读】
1、听读诗歌
2、读准字音
踌躇(chóu chú) 宫阙(què)
3、全班齐诵读诗歌
五、【读懂诗意】
1、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想象画面。
2、参考译文:
大大小小的山峰像是在这里会合,黄河波涛汹涌好像发怒一样,潼关一带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 眺望长安,(我)心潮起伏,心情不快。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封建王朝兴盛,给百姓带来苦难;封建王朝灭亡,同样给百姓带来苦难。
六、【整体感知】
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1-3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4-7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所见所感。
第三层(8-11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七、【合作探究】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哪两个字用得好?分别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这里运用了拟人和的手法,
“聚”字以动写静使静物具有了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向潼关奔来的情景。
“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人觉得黄河如人在咆哮发怒,让人联想到河水汹涌澎湃的情景。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雄伟壮观、地势险要。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引出下文。
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理解这几句?其中蕴含了作者那些情感?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
这句话总写作者的感慨,点明文章主旨。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七、【主旨归纳】
此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的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八、【拓展延伸】
关于民生疾苦的诗句: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崔道融)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九、【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