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围魏救赵 2(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围魏救赵 2(北京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1 2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围魏救赵
教学要求:
1. 认读9个字。
2. 能复述课文。复述时能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等成语。
3. 能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中了解孙膑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是一个善于运用计谋战胜敌人的人。
教学重点:
1. 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在复述时用上指定的词语。
2. 了解孙膑这个历史人物的智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正确读课文,借助字典和生字表。
边读边画一些成语,理解课文内容。
二、默读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几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
画出孙膑说出的四句话。理解体会
三、复述课文
板书 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
猝不及防--指事发突然,来不及防备。猝,突然。防,防备。
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逸,安闲,安逸。劳,疲劳,疲乏。
落花流水--原来形容春景衰败,现在比喻惨败。
四、扩展其他资料
(1)关于“三十六计”。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
《中国古典文学文库·三十六计》(张国庆主编,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归纳为:
第1套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2套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3套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4套 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5套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装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6套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2)孙膑。
战国时兵家。齐国阿(金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孙膑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主张“战胜而强力,故天下服矣”(《见威王》)。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转脸)”(《将德》)。认为“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威王问》)等方法,寡可以敌众,弱可以胜强。强调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八阵》)。著作有《孙膑兵法》。
五、抓住文中重点,理解内容:
第3-14自然段为第2部分,具体描述了孙膑审时度势确定“围魏救赵”计策的情况,是全文的重点,是展示孙膑兵家形象的主要部分。可以叫“定计”。这部分以对话描写为主,孙膑的4次讲话,值得品味。
第1次,当田忌决定兵发邯郸后,军师孙膑直截了当地提出“大军不应去邯郸”。从而引出田忌(也包括读者)的疑问:解邯郸之围不去邯郸去哪儿?
第2次,孙膑回答田忌的疑问:“大军应当去魏国的都城大梁。”孙膑这种看似南辕北辙的回答当然使田忌感到“惊讶”,而且又一次提出了疑问:“跑到大梁去干什么?”
第3次,没有回答田忌的问题反而问田忌:“大王命我们带兵去完成什么任务?”
第4次,孙膑讲了他的“围魏救赵”的计策,是他4次讲话中最长的一次,也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段话讲了3层意思:
首先,用比兴的方法得出结论:要解赵国之围死打硬拼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去邯郸。
第二,分析敌情,作出判断,要围魏救赵:我们兵发大梁,庞涓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自然就解了。这里,“围魏”是手段,“救赵”是目的。“围魏”必须能够达到“救赵”的目的才是成功的。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对敌情的分析,孙膑的分析是绝对正确的:庞涓亲率8万大军包围邯郸,国都大梁必然兵力空虚。外实而内虚,避实击虚围魏救赵肯定成功。
第三,半路伏击,以逸待劳。齐军半路埋伏,处于主动地位;魏军急于回防,必然奔波劳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打败魏军,不但彻底地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以增强齐国的实力。真是以逸待劳,一箭双雕。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有理有据,胜算在握。至此,田忌恍然大悟,众将也高兴地赞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