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2-21 1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促进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思路设计
不必拘泥于教材固有体系,围绕《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两大重点内容,以课内小专题的形式呈现教学过程,以问题、材料为情境,建立教师点拨、诱思,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将着力点集中于几个重点史实、概念,重在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征、规律,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以及《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再现“光荣革命”的情景,体会“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关系;情境再现分析材料;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展示材料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老威廉·庇特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英国,由于财产权是神圣的,再贫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进这所房子,雨可以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所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
教师结合材料设问:在英国为何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它凭借什么来对抗国王的权威呢?这种现象在英国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呢?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导入教材第一个专题:光荣革命。
导入
图片展示英国女王和日本天皇的照片,并让学生思考他们在本国处于怎样的地位?行使怎样的权力?对学生各异的回答教师不急于作结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光荣革命
教师展示英国早期议会斗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如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1640年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英国议会斗争的片段)。通过这些资料,学生对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关系有了最初的知识、经验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光荣革命”一目,同时设置问题如下:
问题1:在和国王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何会结成同盟?
问题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斗争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
问题3:光荣革命的结果是维持了英国传统的君主制,这一结果能不能说明革命失败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问题答案归纳:
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都从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都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所以能结成反对王权的同盟。
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斗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得到了广大市民和自耕农的支持,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光荣革命保留了君主制并不能说明革命失败,这一结果沿袭了英国的历史传统,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在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持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权。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君主立宪制形成的背景,并自然过渡到对《权利法案》的学习。
问题情境2:议会权力的确立
在学习“议会权利的确立”这一目时,教师可采用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梳理基本史实和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一 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回答:《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和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问题二 在君主立宪制下,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哪些人?这一制度对英国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三 你认为君主立宪制对当时的英国来讲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政治家,你有更好的方案吗?(教师可提示从英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新旧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入手分析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原因)
对于前两个问题,主要以归纳、梳理教材显性知识为主旨。第三个问题则可以设计为开放式讨论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受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新旧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社会思潮等历史条件的制约,君主立宪政体是当时资产阶级维护自己政治经济权利的最佳选择。并进一步得出认识: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政体应从具体国情出发。
问题情境3: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对于第三目“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教学中尽量避免照本宣科,可以在学生泛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归纳法和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领会内阁制的含义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
结构归纳:英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由幻灯片展示,关键语句可由学生归纳完成)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由一名学生分别担任议长、首相、国王三个角色,其他同学作为他的后援团。三位同学分别就议会、内阁、国王的职能、权限作介绍。议长的发言是:议会人员的构成和权限。首相的发言是:我是如何当选的,我有哪些权力。国王的发言是:我是怎样当上国王的,我有哪些权力。同时三者也可就某个政治问题展开辩论(如是否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在模拟辩论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调控,并抓住时机引发双方辩论中的矛盾,使学生深刻体会各个成员所具有的政治责任和权力。
拓展探究:
一、假如让你组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你认为需要哪几个机构?请你设置一下他们的各自的职能。
二、18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和内阁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同时期的中国号称“康乾盛世”。
请思考后完成:
(1)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开始设立内阁制?当时在位的最高统治者是谁?中国古代的内阁制和英国内阁制有何根本区别?
(2)17、18世纪英国在推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而同时期的中国又是如何?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课堂小结
可以让学生来归纳本课内容的重点,并当堂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由师生共同解答。本课主要内容:1688年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逐渐形成了政党政治为基础的议会责任内阁制。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而且必须对议会负责。“内阁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议会君主制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板书设计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专制
2.经过:革命的曲折反复
3.结果:“光荣革命”
二、议会权利的确立
1.《权利法案》的颁布
(1)内容
(2)作用
2.议会权力的发展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历史渊源
2.成员与职能
活动设计
一、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国家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请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介绍。
二、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英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首相,写一篇历史人物介绍,并作简单评价。
习题解答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可指导学生从国家权力的归属入手,从国王、议会、首相的具体职权展开。
答案提示: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有巨大的影响。
学习延伸(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