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课件+习题课件+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课件+习题课件+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8 19:11:41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兴起:
(1)背景。
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___________联系日益密
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带去了先进的_______
___和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2)兴起: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
等产业。
(3)建国:10世纪初,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
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4)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国力不
断增强。耶律阿保机文字2.党项族的发展:
(1)起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史
称西夏。
(3)巩固政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
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_____。元昊文字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辽太宗时,占领____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战:燕云十六州使节防御岁币和平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_____称帝后,多次攻打北宋。
2.影响: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困苦。
3.和谈: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_____岁币。 元昊西夏【客观评价·家国情怀】
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1)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2)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
负担。(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促进了宋辽、宋夏边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经典史料·历史解释】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解读】“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宋辽边境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不兴战事。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末年,时长百年之久。【易混点拨】
☉易混点1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
☉易混点2 “澶渊之盟”后宋辽处于平等关系,西夏、宋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关键点1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关键点2 辽、宋、西夏之间,战和交织,但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归纳总结·知识构建】【历史纵横·时空观念】  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崛起与并立】
材料一 名称:      ?(1)请给上图起一个合适的名称,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提示:名称:《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2)通过材料二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这种局面带来怎样的危害?
提示:辽与中原政权长达近百年的征战。
危害:长期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材料三 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是怎样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处理方式?(提示:从利弊两个方面谈认识)提示:方式:议和。看法:一方面带有屈辱性,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带来相对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意思相近即可)【交融与发展】
 材料四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
契丹的乳酪等饮食文化、契丹服饰传入中原;契丹与汉族通婚……(4)材料四反映了这一时期什么现象?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
提示:民族交融。
感悟:辽、北宋、西夏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党项、汉等族既有军事上的战争和对峙,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交流,各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