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2-23 11: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知识结构]
建立:581年,杨坚
隋朝 统一:589年,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
1、政治:
建立:618年,李渊,定都长安。(注意定都长安的朝代)
1、贞观之治(唐太宗)
唐朝 政治清明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
的三个局面 3、开元之治 (唐玄宗)
创立:隋炀帝时正式诞生
科举制 唐太宗时:考试科目以进士科为主
完善 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评价:加强了中集权;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
发展
隋朝:大运河(目的;“三点”;作用)
2、经济 农业:曲辕犁、筒车
唐朝 手工业:越青邢白唐三彩
商业:最大的城市长安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民族关系 设立机构:西域
处理方式 战争: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和亲:吐蕃
册封:回纥、南诏
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政策: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4、对外关系: 与日本:鉴真东渡
表现 与天竺:玄奘西游
与新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5、科技:赵州桥和雕版印刷
课本知识梳理一 政治(一)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 。 统一: 589年隋统一南北。(二)、唐朝国家的建立: 年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1)原因①吸取教训,正确认识君与民的关系; 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④提倡节俭,合并 ,减轻人民负担(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统治时的局面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4、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盛世局面(1)原因①任用 等人为宰相。②重视 。③崇尚 。(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 时期。(三)科举制1、创立:隋朝(1)魏晋以来, 是选官主要依据。(2)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的方法选官。隋炀帝时正式设 我国科举制度开始诞生。2、完善:唐朝(1)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以 、 最为重要。(2)完善科举的人物:①唐太宗时,增加了科考人员,考试科目以 为主;②武则天时,首创了 和 。③唐玄宗: 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3)评价:改善了 ,巩固了统治。促进了 事业的发展。促进了 的发展。二、经济(一)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 和 。2、三点: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3、作用: (二)唐朝1、农业(1)修建 工程40多处。(2)南方广泛育秧移植在栽培水稻, 之风盛行。(3)生产工具制成 和 (分别用于灌溉和耕作)2、手工业(1)丝织业:品种多,技术高超。(2)陶瓷业: 的青瓷, 的白瓷和 是重要代表。3、商业(1)大都市有 、 、 和 。(2)长安城内分 和 ,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三、民族关系1、唐朝的民族政策: 2、表现:(1)西域: 和 先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2)吐蕃:①吐蕃是 族的祖先。 统一青藏高原并定都逻些。②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作用是 ③ 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四、对外关系1、对外政策:唐朝实行 的对外政策2、主要表现:(1)与日本①遣唐使:隋朝时,已有遣隋使来华,唐朝时人数增多。他们回国后依照唐制进行了改革。②唐玄宗时, 六次东渡,悉心传播唐文化。(2)玄奘西游: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前往 ,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并著成 。五、隋唐文化1、建筑:隋朝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都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2、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重点知识1、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2、与隋朝统治相似的朝代?3、历史上出现的的治世局面有?4、汉、唐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阐述的什么关系? 6、唐朝的全盛时期是?7、“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8、评价唐太宗和唐玄宗?9、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10、完善科举制的三个关键人物?11、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12、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本质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什么目的?1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对哪一事物的评价?14、大运河开通的根本目的?15、“水轮激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描述的是?16、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的表现?1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最能体现这一政策的举措有?18、唐朝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有?19、汉、唐时期,对外商路有何不同?20、隋唐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隋唐时期测试题:
1、中国古代的建筑、水利工程和科技发明,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至今人仍发挥着巨大实际效用的是
A、故宫 B、大运河 C、长城 D、地动仪
2、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应是
A、乘汽车 B、坐轿子 C乘船 D、坐火车
3、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B、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C、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文帝的政绩
D、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重大举措的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一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面的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为武则天墓碑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正确的是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统治残暴,荒淫无道
D、励精图治,是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7、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朝 B.进士科逐渐成为重要的科目
C.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D.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8、下列句子,与科举制有关的是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③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末?廷模?禾苗待我灌醉。”反映的是下列哪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情景
A.直辕犁 B.曲辕犁 C.筒车 D.提花机
10、“上问征曰:“‘人主何为明,何为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曰:善!”材料中的“上”指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唐朝僧人皎然有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田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中提到的唐朝人喜爱的“饮”是
A、咖啡 B、茶 C、酒 D、汽水
12.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13、“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朝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③④
14、下列事件中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15.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主要是因为
A、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统治者鼓励对外交往
C、国家长期统一,秩序稳定 D、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6.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成为“唐人街”,这主要是
因为
A、中国人是唐人的后代 B、从唐朝开始,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17、“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文化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大秦的影响
18、古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所写的是哪个城市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19、隋朝统一全国的原因包括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开发③人民渴望统一④隋文帝的个人才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古人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里的“渠”是指
A.灵渠 B.大运河 C.白渠 D.都江堰
21.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2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的直接目的是
A.巩固统治 B.减轻人民负担 C.提高办事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23.其统治被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4.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并且没有任何环境污染的是
A.直辕犁 B.曲辕犁 C.筒车 D.提花机(所有的换成图片)
2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B.反映了“开元盛世”的景象
C.描绘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D.体现了杜甫作品“诗史”的特点
26.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隋朝 C. 唐朝 D.明朝
27. 唐朝时,加强对今新疆地区管辖的皇帝是
A.唐高祖、唐太宗 B.唐太宗、唐玄宗 C.唐太宗、武则天 D.武则天、唐玄宗
28.“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唐与吐蕃的关系 B.唐与回纥的关系 C.唐与粖鞨的关系 D.唐与南诏的关系
29.唐朝时我国出现了一部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其作者是 A.鉴真 B.玄奘 C.戒贤 D.戒日王
3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31.世界上现存早的一座石拱桥建造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2.唐代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
A.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B.前代的基础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人民的创造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材料二: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舟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两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2)、这两项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有何区别?
(3)、材料三反映出唐代对开凿材料二水利工程普遍的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34、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再现了汉唐盛世,激起了人们探究汉、唐历史的兴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二 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问题: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唐太宗的主张。结合史实说明他是怎样实践这一主张的?
(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观看了上述电视剧后,决定利用假期去探寻汉、唐历史的遗迹。你认为他们最应该去哪座城市?为什么?
21、材料一:读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课本83页)
材料二:读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课本29页)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的动以百万计。”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出在对外贸易中,商路各具什么特点?
(2)、从经济重心、科技发展和主要外贸上民三个方面说明商路变化的原因。
第五单元答案
答案:1—5:BCCDD 6---10:BCDCB 11---15:BBACD 16-18DAA
19A B B .B C C C D .B C A .B .B .A
B B .A B B 32A
33(1)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 (2)前者主要是防洪和灌溉,后者主要是运输。
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既看到了这一工程开凿的消极一面,又肯定了大运河开凿的积极意义。(只要答出相近意思即可)
34.(1)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或: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
(2)主张:体恤百姓,不要过分压迫人民。
(或:以百姓为本)
实践: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多次减免租税;戒奢从简。
(3)城市:西安
理由:西安在历史上曾作为汉朝和唐朝的都城。
35、1)、材料一:以陆路为主;材料二:陆路海陆并举;材料三:以海路为主
2)、经济重心: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南北经济发展平衡,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科技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贸商品:丝织业南方的超过北方;南方制瓷业发展,景德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