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大河之南
到民间采风去大河之南家乡素描介绍河南的总体情况
(历史文化、名人成就、风景名胜、特色小吃等)第一小组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1、 仰韶文化 2 安阳殷墟 甲骨文司母戊鼎河南名人辈出黄帝
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老子
道教创始人。 张仲景
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韩非
战国时思想家。诗豪刘禹锡??唐代高僧玄奘
????“画圣”吴道子
????诗圣杜甫
??凌云诗才李商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民族英雄岳飞
人民英雄杨靖宇
???河南名胜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嵩阳书院清明上河园尧山(石人山)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的名。 青山绿水——云台山国色天香------洛阳牡丹 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到洛阳看牡丹去!开封菊花 金秋九月,到开封赏菊花去!周末没事儿,到梨园春听听戏。河南名吃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而享誉中原。郑州烩面1981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特优产品。 道口烧鸡一半干吃,
一半糖醋瓦块,
头尾杂加萝卜丝做汤。郑州:鲤鱼三吃粉浆面条胡辣汤是河南别具风味的小吃,已有百年历史。精烹细作、味道鲜美、经济实惠、方便群众、闻名城乡。始于老城,现遍及大街小巷。主料有精粉面、粉条、肥猪肉。配料有花生仁、芋头、山药、金针、木耳、葱花、蒜片、面筋泡。 逍遥镇胡辣汤
开封小笼包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开封著名食品之一。小笼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
开封小笼包
第二小组
介绍河南方言
简介 河南方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官话,也就是说,古代的普通话。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战争、运动、经济活动和其他原因,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北宋时期河南方言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近代的河南方言。 河南话与中国其他北方方言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所以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听懂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小笑话. ?一河南人到西双版纳旅游,刚好遇到泼水节,他生气道: 谁豁类? 谁豁类? 导游告诉他:水泼到你身上是祝福你! ?他说:你不知道!那家伙豁类是开水!
一河南人到北京买布,河南人问售货员:嫩这布咋嫩苦楚啊!售货员不解。河南人又说:苦楚斗就是不平展。售货员仍不解。河南人怒说:“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具有特色的河南方言1.“中”——(最有代表性的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里,“中”的声调读作上声或阳平,是“成、行或好”的意思。 2、“得” 普通话作实词的“得”有“得到、适合”等意义。它除了有普通话的义项外,还可指日子过得舒服或满意的意思。例如:他家得哩很。就是“他家很富有或日子过得很舒服”的意思。 主贵——讲究
苦楚——皱、不光滑
邪火——大声吵嚷
光溜——光滑
日头地 ——太阳
出溜——快速的下滑
估堆 —— 蹲下
布拉——用手拍拍
接下来由我们组的几位同学用情景剧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河南方言; ——第三小组河南风俗
之
河南风俗节日风俗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节日么?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妈妈说过,在农历二月里的某一天不能用剪刀? 这一天妇女要停止做针线活儿,全家人要吃龙麟饼(一种长条蜷曲带馅儿的饼,类似开封人过去常吃的“菜蟒”)和龙须面。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开展耍龙灯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龙灯,是人们将想象中的龙分段制成多节,以木柄挑起来,翻卷腾跃,再配上锣鼓、唢呐助兴,声势浩大,是很热闹和吸引人的。居家还有一种“引龙回”的活动,就是当天清早人们要挑起灯笼,把草木灰和谷糠,从河边或井旁一直撒到自家的水缸边,祈求龙王爷赐福。 禁剪刀 我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
端午节
为什么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河南要包角粽?
畅所欲言 吃粽子喽! 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河南特有的习俗呢?畅所欲言之河南风俗婚嫁习俗
大家都知道那些婚嫁习俗呢?畅所欲言河南的结婚习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定亲
择吉
备婚
成亲
闹房定 亲 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择 吉 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备 婚 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 成 亲 成亲礼在正厅设香案进行,由司礼主持。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对拜。拜毕,新郎揭去新娘褡头布。随之摆席,大宴宾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亲近、辈份等一定次序,逐个向每位在座宾客双双敬酒。入夜,新郎、新娘饮合卺酒,然后入洞房。次日,有的地方以凳子为墩支撑梯子,从洞房一直搭到厨房门,梯上铺红毡毯,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谓之过状元桥。第三日(淮滨为第六日),新婚夫妇在日上三竿后由娘家兄接“回门”,娘家设酒宴款待,日落之前回婆家。在光山,第三天回门时,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走娘家。闹 房 通常在婚礼的晚上进行,有的延续数日。闹房时,“三天无老少”,允许长辈、平辈、小辈亲朋和宾客嬉闹,皆无禁忌。年青人闹房最为活跃,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难题和游戏让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发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回答。有的地方闹房时,新娘要挨个点烟、敬酒,敬到谁都不能装孬,敬到什么时候就喝到什么时候,这种闹房酒常常喝醉方休。由于闹房气氛热烈,整日整夜不歇,新人经此一阵常常精疲力尽,有的甚至累倒、病倒。
之
河南习俗丧礼习俗 停尸仪式
报丧仪式
招魂、送魂仪式
做‘七’仪式
吊唁仪式
入敛仪式
丧服仪式
出丧择日仪式
丧葬又有以下的几种仪式停尸仪式 停尸仪式 死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谢谢观看! 请各小组派代表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