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2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大变革时代—-商鞅变法的大背景基本特征: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经济、思想文化、科技4政治:
经济:
阶级:
军事:
思想: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 “百家争鸣”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需要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所有权“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重在改革经济(税制),没有触及政治制度⑴尽地力之教;⑵平籴法; 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魏率先强盛⑴改变世袭分封制; ⑵变相没收贵族土地;⑶削减官吏俸禄; ⑷整顿吏治战争连胜,成为强国巩固: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A71)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3)改革变法的目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称霸天下的欲望。 ——富国强兵。 理清基本史实:8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小背景:秦国自身。9 (1)秦国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于东方。
(2)秦献公改革——奠定了基础
(3)秦孝公——野心勃勃,立志变法强国
(4)其它条件:
国君比较集权、贵族势力较弱
民风淳朴、尚武精神
注重实用的法家思想易被接受商鞅秦孝公旁白:开始的两次会见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啊?尧(鸟)、舜(树)、禹(鱼),这是什么玩意儿。大王:治理国家, 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有没有搞错,现在可是打仗的年代呀,这些迂腐的话语,寡人听了直想打瞌睡.
哈…啊…欠。旁白:前两次会见,商鞅所谈并非本意,他是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不久,商鞅又第三次求见秦孝公。旁白:孝公对商鞅的富国强兵之术,听得津津有味,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公元前359年,孝公起用商鞅主持变法。
哈哈!先生之言正合寡人之意,来来,靠近些,给寡人细细道来。大王:依我们法家的观点,要称霸天下,就要发展经济,实行强兵政策,要…
小历史剧-----商鞅见秦孝公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二、商鞅变法的概况;1、时间:
2、指导思想:
3、宗旨:
4、性质:公元前356年开始。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11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旧贵族反对老百姓不信任?商鞅舌战图“利不百不变法,
功不十不易器”“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立木为信
取信于民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例题:商君书.更法》载:“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这段话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并对这一观点做出简要的评价。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变革现实。 151)废井田
开阡陌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1、经济方面(富国)2)奖励耕织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三、强国之术--改革的内容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3)统一度量衡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活动。 1)对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从 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17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重农抑商回顾必修二内容: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发展农业生产,可以保证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3)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4)商品经济本身发展不充分,不如经营土地(农业)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8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2)严格户籍制,
什伍连坐制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加强了对人民控制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2、政治方面3)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制定秦律将改革内容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旁白: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
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
赏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真羡慕你啊!主人: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粮食,
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李四: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生活改善很多.
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高兴!
主人:秦国不仅富,还是七国中强国。我打了十年仗,
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从中,我们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四、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⒈全面性
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
⒉有效性
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⒊在法律上确定封建制度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变法,比如太子的两个老师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四、商鞅变法的特点:1、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B2、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C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D24 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A25 5、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 )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赞扬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与什伍制度相结合 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 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响?
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世代相传.不能买卖奴隶集体劳动,集体受剥削⑴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⑵商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前2070前1600前1046前770前476前221夏商西周东周秦朝1、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别是什么?考考你2、图片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哪些方面的发展?3、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生产关系怎样的变化? 又会对社会政治产生什么影响?农工商⑴变化: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1111111产生新的阶级:地主和自耕农⑵影响:生产力发展及新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学习了商鞅其人和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和感悟?A 、商鞅:勤奋好学 取信于民 有威信、坚决果断 大无畏精神 社会责任感 顺应潮流。
B、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C、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