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田家炳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调研考试试题卷
命题人: 审题人: 2019.04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仰望“思想者”
从维熙
①中国今日之文学走向,虽然出现了一些攀登文学珠峰的佳作,但也存在不少有失历史真实的作品,以及以娱乐至死为文学坐标的伪文学,它们喧嚣于文学市场并占有相当的领地。其中,独占鳌头的是滥竽充数的电视剧,它们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酒里掺水成了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尽管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但仍然招摇过市,成为人文一景。
②深夜静思,深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生中那种沉甸甸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中,正在化作风尘飘扬而去。何以至此?文人自身的堕落是主因,客体的诱因也不能回避。记得古代圣哲留下过的治国名言:“假凤虚凰误国,卧薪尝胆兴邦。”因而,只着眼于对阳关大道的描述,而回避对中国历史进程中九曲回肠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从某种意义上去解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失公,更是对后人的犯罪。
③遥想封建帝王年代,汉代文人司马迁在监狱中,尽管承受了“断根”的极端惩处,但依然留下了让国人代代相传的《史记》一书,让后人可以抚摸到远古历史的跳动脉络。难道我们当代文人,在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就失去了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只能避重就轻地写一些应时小卖,以求自我轻松?一些胸无强我中华之大志又不愿去深思历史的文苑“风筝”,随着时尚风向,勾勒出一些“逗你玩”和“哈哈哈”之类的闹剧,是否有失知识分子的良知?是否游离了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当代文学史不能忽略的问题。
④社会生活中,真、善、美是与假、恶、丑并存的,对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理应挥笔高歌。“圆月时当歌,残月时当泣。”当然月圆和月残,是对社会与历史的变化曲线而言的,绝非许多诗章中的那轮天上银月。此人文精神坐标,对“90后”的文学新星具有参照价值。他们异于老一代文人的是,他们生于改革开放年间,对往昔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阴晴寒暖,没有亲身经历,而无从感悟。因而,对于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不能苛求他们同前一代文化人同声与同步,因为文学是生活的产儿,土地是什么色泽,必然开出什么样的花儿来。
⑤但无论你笔触什么年代的生活,深藏在文学中的真、善、美的因子,不能因年轮相异而缺失。笔锋要敢于撕裂假、恶、丑的五脏六腑,为社会的进步出一份绵薄之力。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文精神,在人生与文学的征途上,既不被金钱、仕途、娱乐至上诱惑,又要敢于挑开其背后的故事黑幕。这是恪守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眼睛要向下看,因为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中,深藏着国家的混浊与清明。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为自己快乐,心中不能忘却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故而文人手中那支笔,理应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滴下每一滴墨汁——这应该是超越老、中、青文化人年龄界限,而共同背负着的人文重责。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当今的电视剧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实则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
B.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已经失去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C.文化人既要赞美歌颂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也要敢于撕裂假恶丑,推动社会进步。
D.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文化人都应该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背负起人文重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把“滥竽充数的电视剧”比作“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形象地讽刺了这些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文景观盛嚣一时的现状,引人深思。
B.文章第二段指出当今某些文人缺乏求索精神的现状并分析原因,阐述了回避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
C.文章举司马迁的事例,赞扬司马迁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与部分当代文人避重就轻以求自我轻松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一些当代文人失去知识分子良知的可鄙。
D.文章既指出当代文人身处二十一世纪中失去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也对“90后”青年一代无从感悟往昔作出分析,由点到面,客观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文人怎样才能背负起人文重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既要挥笔高歌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更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现
象,为社会进步出力。
B.眼睛向下看,就是要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激浊扬清,把混浊与清明都展示出来。
C.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往昔和建国后的阴晴寒暖,不必理会,只要能面对当下,关注现实即可。
D.勇于反思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力。
(二)文学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晒秋
段吉雄
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从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濯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
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磨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迸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歇,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欠着颀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擞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岗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以“晒秋”为题,通过晒秋季的种种收获来表现农民内心的幸福感,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章叙写了秋季农民的繁忙,男人忙着犁田,女人在忙好家务的同时还要忙着晒收粮食作物。
C.文章写女人起床看天后“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运用两个细节写出了女人的勤劳能干。
D.文章语言富有韵味,写天空时,一句“像是被水濯洗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空的清澈明净。
5.请简要说明老牛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
6.文章结尾写男人“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有何用意?(6分)
▲
(三)实用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9题。
大国工匠顾景舟
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上袁村,原名景洲,后改名景舟。名号有瘦萍、武陵逸人等。他的祖母邵氏是清代制壶名手邵友兰的孙女。18岁,顾景舟跟随祖母制坯,20岁时已是壶艺高手。毕生抟壶,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1996年去世。
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
紫砂文化学者、书写过《国壶》《顾景舟传》的宜兴籍国家一级作家徐风对顾景舟的评价是“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
石瓢是紫砂茗器中的经典款式。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曾设计了18种壶样,由当时的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出来,因为陈鸿寿字曼生,也被称作“曼生十八式”,流传百年。石瓢就是其中之一。
顾景舟创作石瓢时,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改变:身筒不再是削直的椎体,而是用手工拍打的功夫,让壶身略饱满,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壶嘴也有变化,既像从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的圆浑。
1948年夏秋之际,顾景舟精心做了几把石瓢壶,吴湖帆和江寒汀在这几把壶上画了修竹和梅花,配了诗文,命名为“风动疏竹”、“修篁翠影”、“竹影清芬”、“薰风潇竹”、“雪梅寒雀”。
江寒汀曾对顾景舟说过:“你是把‘艺’和‘匠’打通了的人。”
悲情化在鹧鸪中
因为有在上海生活的经历,顾景舟“一直活得很精致,比如他一生就爱穿上海60支棉的毛衫,在婚姻上,也一直比较追求完美,导致很晚才结婚”。1964年和徐义宝成婚时,顾景舟已年近半百,徐比他小11岁。
相伴近20年,徐义宝无微不至地照顾顾景舟。在徐义宝病情危重时,顾景舟内心非常凄苦。为排解烦闷,他让弟子从宜兴带来紫砂泥和工具,创作了两把“鹧鸪提梁壶”。壶底铭记中,顾景舟写道: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洲记,时年六十有九。
鹧鸪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高提梁,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鸟。而鹧鸪在历代诗人笔下,总是凝结了人生的无奈与忧伤:李白有“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辛弃疾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顾景舟把这两把壶命名为“鹧鸪”,一切情感都融入其中。
向传统皈依
顾景舟私下曾说:“70岁前,我的壶上可以有别人的东西;70岁以后,我希望我的壶上再也不出现别人的东西了。”
他是一位有严格工匠精神的手艺人,家里的木柜、筷子都自己打磨,抟壶时用到的工具达100多件,也都自制,他还要求弟子:“你们家里用的筷子、织毛衣的毛衣针,都要自己削制,练习做东西的手感。”
他更是一位学者,“文革”期间,别人抄《毛主席语录》,顾景舟抄的却是紫砂典籍《阳羡名陶续录》。他会京剧、会英语,学过俄语,古文修养高,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随口就能大段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流传下来的紫砂典籍研究尤其深。
据徐风估计,顾景舟抟壶六十载,作品至多也不超过1000件。“他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是扁仿古壶。”徐风接着讲述了一件小事。1992年,日本有名的陶艺大师加藤达美来宜兴见顾景舟。加藤“周游列国”,去过50多个国家,见多识广,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很狂。
别人问顾老:“加藤要来,工作室里放哪些壶比较好?”
“不用,就放一把扁仿古吧。”
加藤到了工作室,看到扁仿古,目光先是变得温和,然后是谦卑。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景舟做的石瓢壶得到知名艺术家吴湖帆、江寒汀的赏识,并配上诗画,侧面表现其抟壶技艺之高。
B.顾景舟追求生活精致和婚姻完美,这既与他在上海生活的经历有关,也与他的艺术追求一致。
C.顾景舟在工作室里只放一把扁仿古,可见他的谦卑低调,这感染了加藤,使他态度大为转变。
D.顾景舟抟壶六十载,作品至多不超过1000件,这体现了他注重制壶品质,不在意速度和数量。
8.顾景舟把两把“提梁壶”命名为“鹧鸪”,融入了哪些情感?(3分)
▲
9.请根据原文,分条概括顾景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6分)
▲
二、古诗文(29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①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由于
B.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 器:器重
C.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顾:顾念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著:显著,显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B.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C.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D.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4分)
▲
(2)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4分)
▲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烛之武退秦师》)
▲
(二)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二十一兄季韵
晁冲之
忆在长安最少年,酒酣到处一欣然。
猎回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
不拟伊优陪殿下,相随于蔿过楼前。
如今白发山城里,宴坐观空习断缘。
[注解]①晁冲之,北宋诗人。授承务郎。师从陈师道。绍圣年间,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贬谪放逐,便隐居具茨山下。②伊优:幼儿刚学说话的声音,用以讥讽逢迎谄媚的人。③于蔿:歌名,是表明操守、规诫帝王过失的诗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回忆着笔,写诗人当年旅居京城,饮酒作乐,风流自赏的生活。“酒酣”一句,正是那时豪迈气概的写照。
B.颔联紧承前文,具体写“欣然”之事:打猎与宴游,并从中写出诗人少年时期的意气不同一般。
C.颈联写他虽然爱好游乐但操守刚贞,并非“同俗苟且”之徒,抒发了诗人的傲然自负之情。
D.尾联写眼前山城的闲适生活,诗人往日的豪迈之情消失殆尽,已经割断了尘世的情
缘。
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
三、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中魏征希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句子:____▲ __,____▲ 。
(2)《望海潮》中具体描写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______▲ ___,___ _▲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往事如流水,并未给人留下反思的句子______▲ ___,______▲ ____。
(4)《声声慢》中的“___▲ __________,____▲ ___ ”词句直接表达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
(5)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 ___,______▲ 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一段时间里,( )的思想、等价交换的原则不同程度( )了中华传统美德,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不断(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虚拟和现实空间有所泛滥。在此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并使之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市场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在它的丰富宝库里,蕴含着“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__________”的报国情怀、“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以及“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这种民族魂,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急功近利 冲击 蔓延
B.急于求成 冲击 漫延
C.急功近利 稀释 蔓延
D.急于求成 稀释 漫延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19.下面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20.《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3分)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1.对下面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图的概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
B.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
C.听说是口语表达,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
D.听说读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五、作文(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有无数种可能。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无论怎样,都是生活的馈赠。
2019春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 A
2. D
3. C
【解析】
1.选项A,“当今的电视剧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以偏概全,文中是指“一些滥竽充数的电视剧”。故答案选A。
2.选项D,也对“90后”青年一代无从感悟往昔作出分析,由点到面,客观全面。“由点到面”应该改为“由面到点”,根据原文可知:此人文精神坐标,对“90后”的文学新星具有参照价值。他们异于老一代文人的是,他们生于改革开放年间,对往昔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阴晴寒暖,没有亲身经历,而无从感悟。因而,对于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不能苛求他们同前一代文化人同声与同步,因为文学是生活的产儿,土地是什么色泽,必然开出什么样的花儿来。故答案选D。
3.选项C,“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往昔和建国后的阴晴寒暖,不必理会,只要能面对当下,关注现实即可”文中没有相关表述。故答案选C。
【点睛】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15分)
4. D
5.用牛健壮的身影衬托男人的雄健;用牛的劳碌衬托男人的辛劳;用牛与男人的默契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点,每点2分)
6.表现男人因生活的幸福而满足;表现男人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满足;表现男人因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满足;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质朴而充实的生活的赞美;意蕴深远,回味无穷。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4.题中D项,“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空的清澈明净”错误,不是比喻。故选D。
5.此题要求分析“老牛”这一形象的作用,属于分析文中的次要形象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抓到描写该形象的语段,分析其特征,然后分析对主要的人物、主旨以及结构的作用。此题文中写“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通过牛写出男人的雄健、辛劳;“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表现出牛与男人的默契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6.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结尾写男人“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的用意,答题时注意根据文段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句子“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从男人和女人满足的角度进行概括。
(三)实用类文本(12分)
7.C
8.对坎坷命途的感喟,对相伴老妻的深情。 (1点1分,2点3分)
9.家世渊源,推陈出新,追求精致完美,有严格工匠精神,研究紫砂典籍,文化修养高。(6分,1点1分)
【解析】
7. C项,“可见他的谦卑低调,这感染了加藤,使他态度大为转变”错误,文中说“他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是扁仿古壶”“加藤‘周游列国’,去过50多个国家,见多识广,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很狂”,此处只放一把扁仿古表现出顾景舟的自信,而且加藤的转变是被顾景舟的技艺征服。故选C项。
8.解析:到文中找到顾景舟把两把“提梁壶”命名为“鹧鸪”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这一内容在“悲情化在鹧鸪中”这一片段中,“顾景舟把这两把壶命名为‘鹧鸪’,一切情感都融入其中”在这一片段最后,前面写到顾景舟的婚姻生活以及顾景舟创作两把“鹧鸪提梁壶”的情境“在徐义宝病情危重时,顾景舟内心非常凄苦”,顾景舟在壶底的铭记中写到“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由此可知既有对“自身”“人生的无奈与忧伤”,也有对“妻子”的“爱”、“担忧”“深情”等。
9. 解析:从主观和客观角度筛选分析,主观一般指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坚持等,客观一般从家庭、社会、他人等方面分析。从客观角度来看,“他的祖母邵氏是清代制壶名手邵友兰的孙女。18岁,顾景舟跟随祖母制坯,20岁时已是壶艺高手”,顾景舟“家庭熏陶、家庭影响、长辈指导、出生于制壶世家”;从主观角度来看,“顾景舟创作石瓢时,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改变:身筒不再是削直的椎体,而是用手工拍打的功夫,让壶身略饱满,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壶嘴也有变化,既像从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的圆浑”,这说明顾景舟“推陈出新”“善于创新”;如“顾景舟精心做了几把石瓢壶”,这说明他“追求精致完美”;如“紫砂文化学者、书写过《国壶》《顾景舟传》的宜兴籍国家一级作家徐风对顾景舟的评价是‘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他更是一位学者,‘文革’期间,……顾景舟抄的却是紫砂典籍《阳羡名陶续录》。他会京剧、会英语,学过俄语,古文修养高,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随口就能大段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流传下来的紫砂典籍研究尤其深”,这说明他研究紫砂典籍,“文化修养高”;如“他是一位有严格工匠精神的手艺人……”,这说明他有工匠精神。
二、古诗文(29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10.B , B项“器”应为“碗”。
11.A ,A项“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错,“甲第”释义为1、豪门贵族的宅第。2.指豪门贵族。3.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4.明清时称进士。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12.B,“独与”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A项;“延入坐”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D项;“略知书”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答案为B。
13.(12分)
(1)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4分,向,从前;调和,烹调;移人,改变人;者……也
表判断。
)
(2)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 (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4分,遽,赶紧;谢,道歉;知道,明白道理;资,赏赐。)
(3)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人家,(这是)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这是)不勇武的。(4分,因,介词,依靠;而,表转折的连词,可是、但是;与,亲附、结交;所与,所与,所结合的国家,意译为同盟国;知,通“智”,明智;以,介词,用;武,勇武。)
【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再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
芋老人走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只在食芋一事上忘记旧情。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于是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还可以原谅。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灾难和坏事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谢罪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二)诗歌鉴赏(8分)
14.D ,D项,“已经彻底割断尘世的情缘”说法错误,结句写“习断缘”,用“习”字点睛,以示情缘未断,诗人只能用佛家教义警示自己,以求习得断缘而已。
15.对比,(1分)作者追忆年轻时在京城游乐的事情,与如今隐居在山城的情况作对比,(2分)感慨今昔,突山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伤感之情。(2分)
解析:诗歌的五六两句,写诗人的傲然自负之情。“不拟伊优陪殿下,相随于蔿过楼前。”“不拟”句,表示他不甘心无所可否,随声附和,去迎合权贵们的意旨。“相随”句,写他只愿和几辈知交相随,歌唱元德秀高士的《于蔿》诗,经过市楼之前,表白有志弥补时艰的心意。这两句写他虽然爱好游乐,但操守刚贞,并非“同俗苟且”之徒。这两句运用对比。前六句,全是忆旧,但层次鲜明,把他的风度、性格、志向,活生生地展示出来,使人想见其为人。最后二句写诗人眼前,也是写诗的主旨。“如今”一句,陡然转折,表明此时“白发山城里”的诗人,正是当年长安城中的翩翩少年。时事多舛,人已垂老,往昔拓落高迈的豪气,也消磨殆尽。少年时豪情和现在的隐居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伤感之情。
三、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
16.(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4)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5)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C,第二处,冲击:强大的水流或其他力量迅猛撞击。稀释:在原有的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其浓度变小。此处和“迅速撞击”没有关系,所以选用词语“稀释”。第一处,急功近利: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急于求成:急,急切;急于求成,急着要取得成功。根据后文“不同程度稀释了中华传统美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虚拟和现实空间有所泛滥。在此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并使之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市场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可知此处选用成语“急功近利”更符合语境。第三处,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像水过满向外流一样向外扩展。此处是说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不断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选用词语“蔓延”。故选C。
18.B
19.C
【解析】
A项,“令郎”用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不能用于第三方;B项,“垂询”敬辞,不能用于自身;D项,应该用口头语。
20. B
“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意思是: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A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B项,“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C项,“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D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意思是: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故选B。
21.C
【解析】
仔细阅读题干所给框架图,“听说””读写”的上面分别是前提和基础,故可得“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读下面是“接受”,说写下面是“发表”,故可得出“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接受”“发表”之间的箭头是相互的,故可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据此可知C项,“听说是口语表达,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说法错误,“听”是信息输入,“说”是信息输出。故选C。
五、作文(60分)
【解析】
根据理解,本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生活的馈赠。根据对关键词句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生活的磨难是馈赠、生活的顺风顺水是馈赠、生活的小插曲是馈赠、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直面生活的馈赠、乐观应对生活的馈赠、生活的馈赠意味着成长等,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注意作文的文体不限,考生要注意文体的明显,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去深入的剖析立意的角度,这样作文才能写的深刻,作文才能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