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遮遮挡挡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6.遮遮挡挡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4-28 22: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遮遮挡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引导学生体验多种表现形式的乐趣。 认知领域:分析、感受物体间的前后遮挡关系。
能力领域:能够用二维立体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
2学情分析
通过将近两年时间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表现物体的平面形象,并且已经具有了懵懂的立体意识,产生了空间表现和立体创作的心理需要。这节课选择了二维立体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
3重点难点
对物体前后遮挡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播放录音,引入课题。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回忆形象 继续听录音,思考:大街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自己听声音后产生的联想,集体交流。 (用声音刺激学生主动回忆起有关主题的事物,为进一步的创作表现打下基础。) 三、突破重难点
对物体前后遮挡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出示范画,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屏幕出示“复兴公园”图片,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中的前方、中间、远方分别是什么?遮挡关系怎样?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实物比较的方法突破教学的知识点)通过观察认识到事物的遮挡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进一步明确物体的前后关系) 让学生在二维空间中(平面上)利用遮挡关系表现三维空间
尝试表现一盘遮挡的水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交流讨论,研究制作方法。 (学习这节课主要用到的创作方法) (结合交通安全知识进行提示,体现艺术的人文性。)
活动3【练习】练习
五、创作表现
学生自主进行创作。教师结合实际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指导。 学生的作品如果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可以进行必要的提醒,但是不做影响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作品,取得相应的帮助信息。
活动4【作业】作业
学生创作
活动5【测试】测试
景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