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
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
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
务。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这种动力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
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
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
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
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
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
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
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通过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
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
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
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书写历史需要相应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
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
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
推动公众史学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行。公众史学对于充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引导人们树
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公众史学发展,首先要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公众史学学科体系,其次,公众史学发展应立足我
国史学资源,发扬我国史学优良传统。最后,有的放矢采取有效举措,解决我国公众史学发展
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要引导专业历史研究者走出书斋,帮助公众提高史学修养。
(摘编自陈娜《隹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众史学是把历史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应用为前提为公众服务的史学新分支。
B.公众史学得以建立的技术基础是广泛运用的互联网及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
C.具有大众化、多样化、通俗化特点的公众史学同样可以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D.公众史学要做到深入揭示历史本质,就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多角度论述公众史学兴起的原因,从而说明公众史学发展民间动力强劲。
B.文章采用举例的论证手法,用以证明“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
C.文章指出理论指导、发扬传统、举措得当是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的三要素。
D.文章思路清晰,论述严谨。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部分每段的首句即为分论点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和表达欲的提升。
B.公众史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单一模式。
C.传统史学在与实践紧密结合上有所缺欠,因而其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
D.公众史学以公众为主体,不需专业历史研究者过多参与,否则会改变性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
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
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
纪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
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
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 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
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2015年Il月,
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
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
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
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
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
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11月13日)
材料三: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
入此行列。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他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报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
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B.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是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
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C.“医养结合”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老年
人提供医疗、生活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D.受居家形态、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养老策略上会有
不同的做法,但双方可以互相借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
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
B.“医养结合”是一种理想的养老模式,政府高度重视,其中的“医”主要是为了满足那
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医疗需求。 ,,
C.2015年,九部委联合发文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均需
立即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D.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不能单靠调整生育政策来改变人口结构,必须从长期发
展的角度来设计综合性政策体系。
6.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该如何应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I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
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
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
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乌认识我,
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
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
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
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
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
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
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
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
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
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
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
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
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
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
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
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
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
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
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
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
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
吹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
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
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
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
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
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
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
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
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
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
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
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
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
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
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
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⑤段运用借代手法,以“唐朝的山水”“酒香”“月光”指代唐诗中的诗意生活,以“李白们”代替唐代诗人群体。
B.第⑥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8.文章第⑩段详细描写菜园“风光”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9.文章以“父亲的东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齐永元末,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
王司马,随府镇荆州,直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直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
及梁武起兵,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密遣迎亶,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建邺
平,以宜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帝。天监六年,累迁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
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八年,起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服阕,袭封丰城县公。居
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悦月。历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累迁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
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普通五年,为中护军。六年,大举北侵,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
刺史湛僧智等自南道攻寿阳,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代邃,与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或等
相拒,频战克捷。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
将没,武帝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
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后。宜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
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寿春久罹兵
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人户充复。卒于州镇。帝闻之,即日素服举哀,
赠车骑将军,谥曰襄。州人夏侯简等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亶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
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堕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子谊袭封丰城县公。
(节选自《南史·夏侯亶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B.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C.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D.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按古礼,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使臣持节,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
C.“石”,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
一石。
D.谥,即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所立之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侯亶能文能武,功绩显赫。崔慧景作乱时,有捍卫抵御之功:攻打北魏时,屡战
屡胜。治理时,轻刑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B.夏侯亶审时度势,安国定邦。他先后在齐东昏侯、南康王和梁武帝时期为官。他看
清形势,顺应时局,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
C.夏侯亶才能卓著,受人敬重。卒于州镇后,皇帝当天就素服举哀:州人上表请求为
他立碑设置祠堂,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感激。
D.夏侯亶看淡财利,拒绝奢靡。他在州郡为官时,不置产业,吃穿够用就行;晚年颇
好音乐,那些妓妾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5分)
(2)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
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②回,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③、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
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闲居铅山期间。②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③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渲染强烈的悲戚气氛,寄托自己的悲痛心情。
B.“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比较,为下文的“别恨”作铺垫。
C.“谁共我,醉明月?”一句收尾点题,把上文中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议论归结到了
送别茂嘉之事上。
D.这首词以事例连贯上下片,内容上几乎完全抛开对茂嘉的送行,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
恨”事例。
15.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之为“士”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描述了蜀国远古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大约有四万八千年的历史,与世隔绝,李白用“ ”一句来说明。
(3)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的特点,“ ”一句突出了房屋建筑之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此次出台的改革实施方案,将“大幅提升新时
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设定为目标.( ),通过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职
业学校和专业,这些无疑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范畴。除此之外,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
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助力学生成就有意义的人生,也是 。只有当职业院校的学生从谋取“饭碗”转向追逐梦想,职业教育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高育人质量,职业教育就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能真正成为人才摇篮。
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 ,也不会一劳永逸。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尊重规律、
稳步推进。翻开方案,一些时间节点:2019年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样的时间节点,勾勒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清晰脉络,也标注了深化改革的奋斗坐标.当然,改革阵痛难以避免、挑战不容忽视。比如,如何落实方案提出的各级政府部门“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怎样切实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面对这些问题,只有拿出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勇气,方能让改革举措____。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完善
B.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C.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D.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完善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当职业院校的学生从谋取“饭碗”转向追逐梦想,职业教育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高育人质量,职业教育就能真正成为人才摇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B.只有当职业院校的学生从谋取“饭碗”转向追逐梦想,职业教育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高育人质量,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才摇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C.只要当职业教育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高育人质量,职业院校的学生从谋取“饭碗”转向追逐梦想,职业教育就能真正成为人才摇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D.只有职业教育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高育人质量,当职业院校的学生从谋取“饭碗”转向追逐梦想,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才摇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中之义 一蹴而就 引入注目 落地开花
B.举足轻重 一挥而就 引人注目 落地生根
C.举足轻重 一蹴而就 有目共睹 落地开花
D.题中之义 一挥而就 有目共睹 落地生根
20.下面是同学间通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获悉你们俩人考上大学,弹冠相庆,谨向你们致以衷心的祝贺!说来惭愧,咱们三人曾同
学五年,独我落选。不过,鄙人虽然这次高考不幸名落孙山,但决不灰心,决意明年再考。现
在,复习计划已初具雏形,诸君学习成效显著,有何经验之谈或锦囊妙计,望抛砖引玉,来信
告诉我。
余不赘陈,愿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比翼双飞。
21.下面是某高校网站发布的“新生申请转专业”流程图,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要
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经的高考状元王猛(化名),北大留美硕士,连续12年不回家过年,“拉黑”父母6年,断绝与父母的一切联系。他曾写下万言长信,控诉父母的“罪行”,认为自己的内向、敏感、不善交际均与父母有关:父母“肆意操控”自己的人生,只关注成绩而漠视成长过程中的内心诉
求,使得亲情缺失,从而引发自己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联系生活实际,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南阳市2019年春期高二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C(“具有大众化、多样化、通俗化特点的公众史学”不合文意。)
2.B(证明“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没有使用“举例论证”方法。)
3.C(A偷换概念。原文“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偷换为“公众精神文化需求”。B改变单一模式的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D从文中“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专业历史研究者走出书斋,帮助公众提高史学修养”可知,公众史学健康发展要有专业历史研究者引领。)
4.B(B“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错误,原文“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5.D(A后半句推断绝对。B“‘医’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医疗需求”范围不当,原文指所有老人。C“立即”错误,原文是“到 2020 年”。)
6.①从战略高度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②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③积极学习借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B(“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文中没有依据。)
8.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父亲的菜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的特征;②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③可以很好照应文章的标题,并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准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点明描写对象,激发阅读兴趣;②运用陶渊明“东篱”的典故,引发读者思考,增加题目的文化内涵;③“东篱”意蕴丰富,“父亲”限定了“东篱”深层意蕴,暗示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
11.A(守丧期间因朝廷特殊需要也可以做官,称为“夺情”。)
12.B(文中未提及夏侯亶拥戴东昏侯登基。)
13.(1)父亲去世后解除官职,在守丧时极尽礼数,在墓旁筑庐守丧,父亲所遗留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几个弟弟。(关键词“忧”“遗”“悉”各 1 分,大意 2 分)
(2)不久有密诏,命令他班师回合肥,来使兵马得到休整,等待堰坝修成后再进军。(关键词“寻”“休”“须”各 1 分,大意 2 分。)
14.D(“议论”一词有误,应为描写。)
15. ①同:情感基调同为悲壮沉重、慷慨激昂。(2分)②异:《别》诗借“易水诀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的沉痛与不舍,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并借荆轲刺秦的失败表达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3分)《荆》文写荆轲准备离开宾客及太子,前去刺秦,抒发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1分)(意思对即可)
16.(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蚕丛及鱼凫 不与秦塞通人烟
(3)覆压三百余里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7.C
18.B
19.A(题中之义:题中之义是说事物的关键之处;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8%E5%B1%80?/?9440106" \t "_blank?)。一挥而就: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引人注目:形容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A2%E5%AE%B9" \t "_blank?)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95%E8%B5%B7?/?7709532" \t "_blank?)人们的注意;有目共睹:形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落地开花:一落到地上就开花了。表示见效很快,收获很快;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20.①“弹冠相庆”改为“非常高兴”或者去掉; ②“鄙人”改为“本人”或“我”;
③“诸君”改为“你们”或“两位”; ④“抛砖引玉”改为“不吝赐教”或“不吝分享”;
⑤“比翼双飞”改为“并肩前进”或者“共同前进”。(每处 1 分,共 5 分。)
21. 新生分别向转出系和转入系提出申请,两个系都同意申请后再报招生就业办申请批准,招生就业办同意转入新专业后,按新专业结清应缴学费后正式转入新专业。(6分,意思对即可)
22.提示:材料中的王猛,高学历高智商,从其对父母的行为态度看,我们应否定他。但否定王猛并不意味着认同其父母,王猛的偏激行为,与父母的教育失当不无关系。评论该事件,可从以下角度切入:①理解、原谅才是处理与父母矛盾的成熟方式;对父母应常怀感恩之心。②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可“肆意操控”孩子的人生;父母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倾听其心理诉求。③处理家庭关系时,应多沟通、多自省,避免认识和行为的偏激等。
【参考译文】
夏侯亶字世龙,是车骑将军夏侯详的长子。齐初,开始担任奉朝请。齐永元末年,父亲夏侯详任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主镇守荆州,夏侯亶留在都城,做东昏侯听政主帅。到了崔慧景作乱时,夏侯亶因保卫有功,被授为骁骑将军。到了梁武帝起兵后,夏侯详和长史萧颖胄协同举事,秘密派人把夏侯亶迎来。夏侯亶送来宣德皇后令,命南康王继承帝位。建邺平定,任命夏侯亶为尚书吏部郎,不久迁任侍中,把玉玺奉给武帝。天监六年,几次迁任后担任南郡太守。父亲去世后解除官职,在守丧时极尽礼数,在墓旁筑庐守丧,父亲所遗留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几个弟弟。八年,(丧期未满)起任司州刺史,担任安陆太守。服丧期满后,承袭爵位丰城县公。在州任职,施恩德,很有威望,受到边地人的喜爱和敬服。历任都官尚书,迁任给事中、右卫将军。多次升迁为吴兴太守。(夏侯亶)在担任吴兴太守期间又有惠政,官吏百姓为他画像,树立石碑来称颂赞美他。普通五年,任中护军。六年,梁大举向北侵伐,先派豫州刺史裴邃率领谯州刺史湛僧智等从南路攻寿阳,没有攻克裴邃就死了,于是让夏侯亶持节替代裴邃,和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彧等相抗衡,多次战争都获胜了。不久有密诏,命令他班师回合肥,来使兵马得到休整,等待堰坝修成后再进军。七年夏,淮堰水大,寿阳城快要淹没,武帝又派北道军元树率领彭宝孙、陈庆之等慢慢进军。夏侯亶率领湛僧智、鱼弘、张澄等疏导清流涧入淮、肥二水内。魏军沿肥水两岸构筑城垒,城垒在夏侯亶军背后,夏侯亶和湛僧智回师把他们打败。继续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从北道前来会合。会师后,所向披靡,共招降五十二城,俘虏男女七万五千人,获得米二十万石。寿春久遭兵乱,百姓流散很多,夏侯亶轻刑薄赋,发展农业,减少徭役,不久,户口又有增加。在州镇任上死去。皇帝听说后,当天就穿素服举哀,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襄。州人夏侯简等上表请求为夏侯亶立碑设祠,皇帝下诏许可。夏侯亶仪容很美,为人宽厚有器量,他涉猎文史,有随机辩对之才。夏侯亶历任六郡太守三州刺史,不经营产业,俸禄和赏赐所得财物,随手分散给亲人和故旧。夏侯亶秉性节俭率性,居所只是衣服用品够用,不追求奢华。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多人,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子夏侯谊承袭爵位丰城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