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检测试卷2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缺乏(fá) 惆怅(chóu) 孤帆远影(fán)
B.遥远(yáo) 真挚(zhì) 情寓于景(yù)
C 柏树(bó) 搏斗(bó) 朝霞暮霭(ǎi)
D.渲染(xuān) 赋予(yǔ) 惨淡经营(yí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诀 渲染 高谈阔论 吹毛求疵
B.茏统 姑且 浮光掠影 狂妄自大
C.签赏 附丽 轻描淡写 心旷神怡
D.炼达 傅彩 栩栩如生 胸有成竹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B.他才思敏捷,写文章时,没有丝毫寻章摘句的痕迹。
C.李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常常吹毛求疵。
D.名著隽永耐读,如果读法得当,你就会感到开卷有益。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造成的。
修改:去掉“造成的”。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车号限行、呼吁市民绿色出行等,都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
修改:在“绿色出行”前加上“选择”。
C.学者只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才能成就卓越,赢得尊重。
修改:将“只要”改为“只有”。
D.关于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修改:将“同意这种主张”改为“同意前者(或后者)”。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是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B.《无言之美》的作者是叶圣陶,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C.《谈读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D.《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②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④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⑤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① D.④③②①⑤
7.综合性学习。
(1)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更热衷于电视、电脑和网络所构筑的声光世界,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针对这种现象,学生会发起“好书大家读,书香溢校园”的倡议,其中阐明读书作用的内容需要你来写。(要求:用“读书,可以让……”的排比句式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仿照莎士比亚的这段话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1)《简·爱》的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简·爱》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世纪40年代。
(2)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是《简·爱》中女主人公________的两个基本动机。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9.文章第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3.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14.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15.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6.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7.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倾听着老师的柔柔絮语,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站在教室窗台边,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路途;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1.B 解析:A.fán——fān C.bó——bǎi D. xuān——xuàn
2.A解析:B项,“茏统”应为“笼统”;C项,“签赏”应为“鉴赏”;D项,“炼达”应为“练达”。
3.C解析:“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恰当。
4.B解析:这句话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有效措施”。
5.B解析:《无言之美》的作者是朱光潜。
6.D
7.(1)示例一:读书,可以让我们体味人生,感悟生命;读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读书,可以让我们提高品位,净化心灵。
示例二:读书,可以让我们品味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胸襟;读书,可以让我们欣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景象;读书,可以让我们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 此题考查仿写。一要注意以“阅读”为对象,二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三要注意结构相同。
示例:阅读是成长者的催化剂。童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种子缺少沃土;少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禾苗缺少雨露。
8.(1)英 夏洛蒂·勃朗特
(2)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 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简·爱
9.本题考查对文章分论点的提取,结合题干所给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根据第②段中的“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④段中的“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提取关键词语解答即可。
第②段: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第④段: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10.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11.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论据,也考查了学生平时积累材料的能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符合文章中心论点的事例都可以。
示例一: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有残疾,但她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她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示例二: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12.示例:责任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首先,要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其次,要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做自尊、自爱、自重、助人为乐的人,受社会谴责、非议的事不做。第三,对自己做的事负责,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不怕批评与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3.B
14.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15.①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假设“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
③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④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证明本段论点。
⑤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点。
16.①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④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④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本文观点。
17.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18.题目中的“阳光”比喻给人带来光明、温暖、力量的精神慰藉,可以是父爱、母爱、师爱或同学间的友谊,也可以是某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还可以是一首歌的鼓舞等,要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来写。注意题目中“那一道”的限制,不要父爱、母爱、师爱齐上阵,写成“一道道”。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啊,多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耳畔响起了《我的太阳》的美妙歌声。老师,您的形象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啊,老师,您就是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感谢您把光明与温暖洒进了我的心房!
您还记得那次晨读的情景吧?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读书,感冒刚好的我无精打采地靠在后面的课桌上。忽然,我感觉有个身影从我的课桌旁经过,一抬头,我的桌子上出现了一瓶牛奶,再朝那个身影望去——只见您乌黑的秀发飘在肩后。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看到的大多是父母的艰辛、生活的困苦。老师啊,您默默送来的一瓶牛奶,让我感到生活的醇香,爱的阳光瞬间照亮了我灰暗的生活!
您还记得那次午休的事情吗?同学们都伏在课桌上睡觉,后来,外面下起了雨,阵阵凉风吹进了教室,吹乱了您的头发,也吹乱了同学们的头发。您坐在讲台旁,正想起身做点什么,突然,您又好像想起了什么——哦!您脱下了高跟鞋,轻轻地走到窗户边,把每一扇窗户都关好了。这一切,都被刚刚醒来的我看在了眼里。老师,您是怕吵醒了您那些可爱的熟睡的孩子吧!老师,您知道吗,在这冷风袭来的时候,您的举动就像阳光一样温暖了我的心。
您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日吗?那天,我们在楼梯口相遇,我说了一句“老师好!”您微微地笑了,走过来,拉了拉我的衣领:“热不热?”突然,您发现我的脖子上有许多红肿的小疙瘩,关切地问:“呀!这是怎么回事?蚊子叮的吗?”我点了点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您就给我买来了驱蚊花露水。我又惊讶又感动……啊!老师,谢谢您,谢谢您洒出的阳光,谢谢您阳光般的关怀!
老师,您知道吗?我时常会忆起您,我时常会抱着那瓶花露水睡觉,我时常会穿着您送给我的带着香味的衣裳。我特别希望,长大以后做一个像您那样的人,不断把温暖和快乐送给他人。
尊敬的老师,您是我心中的一道阳光,赶走了一个贫困学生内心的郁闷和孤寂,驱走了我内心的阴暗。您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世界的美好!感谢您,老师,感谢您的爱,感谢您洒给我的阳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