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之《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之《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2-28 16:43:00

文档简介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堂知识演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回答1~4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其原因是(  )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国民政府的搜刮 ③帝国主义长期掠夺 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④是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不是原因,进而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C
2.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是在(  )
A.1949年 B.1950年底
C.1951年 D.1952年
【解析】 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我国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答案】 D
3.“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是(  )
①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已经完成 ②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④人民处于当家作主的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三大改造的重要成果,可见③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4.在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解析】 针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进行思考
【答案】 A
5.下列关于三大改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B.从1953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C.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使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解析】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结束。其实质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D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回答6~8题。
6.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建立农业国和建立工业国之间的矛盾
C.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D.实行计划经济和实行市场经济的矛盾
【解析】 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7.右图1958年6月漫画家王正中画的《庙小容不了大神》是(  )
A.农业生产取得全面丰收的反映
B.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高速度的表现
C.高指标带来高估产的产物
D.农业合作化规模扩大带来粮食生产与储存矛盾突出的写照
【解析】 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可判断此画反映1958年“大跃进”的高估产的产物(大佛)与1957年的要求(小庙)不符。
【答案】 C
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有(  )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④使我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大规模,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到挫伤等不良影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导致了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
【答案】 A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浩劫。回答9~10题。
9.1967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表现是(  )
①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①②③均属于其表现。
【答案】 D
10.“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仍能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文革”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 ②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 ③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④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文革”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外交战线能取得一定成绩不是“文革”的功劳,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
【答案】 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元
+17.3%
558.7亿元
+24.2%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部分)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什么状况?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
【答案】 (1)现象:1966~1968年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工厂停产。(2)前者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后者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3)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又依靠经济发展才能维持长久。
12.阅读下列几幅新闻图片,思考完成:
(1)以上几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2)图一中当时的“三面红旗”指的是什么?
(3)这“三面红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4)它带来的直接严重后果是什么?
【答案】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状况。
(2)“三面红旗”指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总路线在执行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多”和“快”,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运动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出现了浮夸风;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社规模和公有化程度,刮起了“共产风”。
(4)中国出现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课后巩固提高
1.(2010·北京西城抽样测试)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解析】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高级形式,经过这种形式的改造,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给自己干活儿”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被排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后果,不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不是仅仅归企业工人所有。
【答案】 A
2.(2010·福建厦门文综)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
A.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B.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
C.进一步调动集动生产的积极性
D.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解析】 1960年我国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中央政府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答案】 D
3.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赢得普遍的尊重。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上图为《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等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左一为荣毅仁)。
材料二:有可能高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发展的正常比例……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三: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选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民族工商业代表荣毅仁“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的背景。他的这一举措对当时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中共八大的主要经济主张。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活动给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建设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试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建设活动的开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背景: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作用:实行公私合营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为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实现经济形态的转型。
(2)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和“左”倾冒险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和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或答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产品质量不高,浪费资源;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4)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实事求是,依据当时国情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建设要注意速度、规模的协调发展等。
课件30张PPT。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历史》
必修2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啊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背景: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4)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3)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2、“一五计划”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2)目的:(3)任务: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
⑴农业⑵手工业⑶资本主义工商业——参加合作社——参加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内容(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中共八大(2)内容(3)意义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1)背景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③经济建设方针2、“三面红旗”(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 “大跃进”(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3、国民经济的调整(1)原因:(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3)成就: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为什么?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材料一的原因是:
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材料二的原因是:
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的证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开创新的天地!1、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课堂练习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D2、人民公社中犯的“一大二公”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 ( )A、偏离了工作重心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