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2.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3.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4.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二、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吧!
(二)讲授新课
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分组讨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二、诸子百家
1.孟子、荀子与儒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一种人格精神。
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 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2.墨子和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非攻”,即反对攻伐 ,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墨子还提出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志(天志即是兼爱);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3.庄子和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的;同时,他又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上,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至人”、“圣人”。
庄子认为, “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韩非和法家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继承发展了齐文化中的黄老学说,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孙膑和兵家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孙膑兵法》强调以“道”( “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制全胜的原则;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 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以造“势”(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制胜敌人的艺术。孙膑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巩固小结: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依据各自的立场,著书立说,纵论天下大事,形成诸子争锋的生动局面。他们敢于摆脱束缚、冲破罗网,走上历史舞台,以自己的才智纵横天下,用自己的见解主张,游说荐用于各国诸侯,成为文化传播方面的一支队伍。他们之间既相互探讨,相互辩驳,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促进社会变革和文化学术的发展,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几百年的风云变幻,诸多学者的百家争鸣,四方之士畅所欲言,互相辩论,相互影响、渗透,已经初步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流传至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都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光彩,思想家、学者游说诸侯,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之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课件41张PPT。孟子墨子荀子庄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课课标提示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导学提纲1、概述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含义、影响2、列表归纳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的代表人物、社会地位、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知识结构百家争鸣背景
含义
影响社会变革:经济 政治 阶级结构 文化教育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宣传自己的社会主张奠定了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基础;
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各家代表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孟子
荀子政治学说 道德思想①② 亚圣哲学思想 道德思想 政治主张墨子政治观点 社会主张 显学庄子世界观 人生观①② 浪漫主义文学韩非法、术、势结合的中央集权思想孙膑强调军事规律:注意造势 重视人为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进步,
井田制开始瓦解经济变化战乱不断春秋五霸政治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经济: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最终归纳:历史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自学思考题:1、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2、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是什么?
3、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其思想有何历史地位?
4、墨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其思想有何历史地位?
5、庄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庄子除思想外在哪些方面还有突出的贡献?
6、韩非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其思想有何历史地位?
7、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与荀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谁更能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为什么?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礼法并施性善论舍生取义
先义后利性恶论天行有常
人定胜天“亚圣”,
传统文化儒家异端
哲学材料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想一想,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觉得谁的观点有道理?思考三峡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请思考: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
什么思想观点?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
观点?“兼爱”、“非攻”、“尚贤”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鄙视富贵利禄《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
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
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
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
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
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反映了庄子“齐物”的世界观,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
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是庄周。醒来后,已分不
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挺
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使他很纳闷,
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
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其实蝴蝶就是庄周,
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
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很不理
解,因而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
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
过分了吗?”庄子回答:“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
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
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
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
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
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
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
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
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
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
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
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
用,无才者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隙中生活根本没
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周围的世界,从而摆
脱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
安宁。上述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逍遥”的人生观怎样才能“逍遥游”呢?无所持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无所恃”探究 庄子的顺乎自然观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什么问题?这对今天我们的建设有何借鉴?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评价:符合建立中央分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分组讨论 法、道、儒家思想适用于王朝统治的什么时期?他们的治国方法对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P11)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孙子兵法》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BBAA优化设计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7.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BBC9,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10.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11.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主张“兼爱”、“非攻”
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CB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