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课件(83张PPT)+练习(2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 课件(83张PPT)+练习(2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9 10:34:19

文档简介

课件83张PPT。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大胆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词中只有首尾两句“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是实,中间几句全是梦中景象,词中的军营、犒军、军 乐、阅兵、战马、弓弦,都是在追忆中以虚拟之笔绘成的多彩图画。作 者以虚写的梦境来展现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以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 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作者在这首词中采用虚实结合、以虚为 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和壮志难酬的 悲愤表现得含蓄而又直率。4.《满江红》大量运用典故,表达心情别具匠心。
作者在这首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借此表达自己的心情。如“为篱下黄花 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句子,表 明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可谓别具匠心。 又如“四面歌残终破楚”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
下阕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自抒情怀。他身负重任,防守 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有故乡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 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这浓浓的乡愁。乡愁由何而来 呢?“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 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说尽了词人矛盾、复 杂的心情。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结 句“可怜白发生”是否与“壮”的风格不一致?
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 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处处体现了 “壮”的特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只是一 种回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壮志难酬。看似消沉,其实仍是 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4.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 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 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 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 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5.《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①所抒发的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 力;②表现风格上,都表现了豪放、开阔和雄壮的意境。
(2)不同点:①《渔家傲·秋思》主要表达一种苍凉悲壮之情;②《江城子· 密州出猎》侧重表达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③《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愤慨。
古今对译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
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③连角起,
去,没有留恋之意。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的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千嶂④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⑤。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城门紧闭。
[注释]????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②衡阳雁去: 大雁向衡阳飞去。湖南衡阳有回雁峰,相传秋季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 飞。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④千嶂:层 峦叠嶂。⑤闭:关闭。
[评析] 上阕描写边塞环境的凄凉。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勒①归无计。羌管②悠悠霜满
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
地,人不寐③,将军白发征夫泪。
地,征人难以入睡,将军战士头发花白,流下热泪。
[注释]????①燕然未勒: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勒,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②羌 管:羌族的一种乐器。③寐:入睡。
[评析] 下阕抒发忧国思乡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①聊②发少年狂,左牵黄③,右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
擎④苍⑤,锦帽貂裘,
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
千骑⑥卷⑦平冈⑧。为报⑨倾城⑩随
众多从骑席卷小山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
太守?,亲射虎,
相随,我要亲自拉弓射虎,就像当年的孙权一样(,英姿
看孙郎?。
勃发,意气豪放)。
[注释]????①老夫:作者自称。②聊:姑且,暂且。③黄:黄犬。④擎:托,举。会⑧挽雕弓⑨如满月,
让我像魏尚一样再次受到重用呢?我终将把有彩绘的弓拉得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⑩。
面向西北,平定来扰的西夏军队。
[注释]????①酒酣:酒意正浓。②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③微 霜:稍白。④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⑤云中:古郡名,治所 在现在内蒙古托克托东北。⑥何日:什么时候。⑦冯唐:人名,汉文帝时 的一位郎官。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云郡守魏尚抵御匈奴 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 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有一 天皇上能再次重用他。⑧会:终将。⑨雕弓:饰以彩绘的弓。⑩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这里喻指自西北来进扰 的西夏军队。
[评析] 抒写作者猎后的酣畅和报国的壮志,将自己满怀壮志、报效国 家的激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①
醉梦里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
连营②。八百里③分麾下④炙⑤,五十弦⑥翻⑦塞外
众多军营。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响亮雄壮的军乐(鼓
声⑧,沙场⑨秋点兵。舞士气),这是秋天时在战场上阅兵。
[注释]????①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②连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 营。③八百里: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 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④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⑤ 炙:烤肉。⑥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⑦翻:奏。⑧塞外声: 悲壮粗犷的军乐。⑨沙场:战场。
马作的卢①飞快,弓如霹雳②弦惊。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了却③君王天下事④,赢得生前身后名⑤。可
完成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只可惜
怜⑥白发生!(我壮志未酬)白发已生了许多!
[注释]????①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 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②霹雳:特别响的雷声,这 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③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④天下事:这里 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⑤名:美名。⑥可怜:可惜。
[评析] 此词开篇至收尾,全写军营与沙场的战斗生活,上下贯通,一气 呵成。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①京华②,早又是中秋佳节。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④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
当磨折。莽红尘⑤何处觅
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
知音?青衫湿⑥!
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①列:属类,范围。②烈:刚正,不轻易屈服。③因人常热:为别人 而屡屡激动。热,激动。④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 的境地。⑤莽红尘:莽莽人世。⑥青衫湿: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 唐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评析] 思虑前途。走近“仁”文化
素养呈现 “仁”“义”不分家。“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以孔子和 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仁”即“仁爱”,它是孔子社会 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走近“仁” 文化,便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最佳传承与理解方式。(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解读????“仁”,由“人”和“二”两个字组成,两个人在一起,不分 等级,不分地位,不分你我,亲密无间,就是“仁”。孔子说,仁是“爱 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说,“仁者无敌”,即 有仁爱之心的人会无敌于天下。因为他们的爱心爱行,足以感天地、泣 鬼神、服人心。“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本单元所学课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诠释了“仁”字的内涵,但了解这些还不够,因为儒家思想 博大精深,尤其是其“仁”文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走近它的地方。
走近“仁”文化,了解真正的真善美,提升审美鉴赏力;走近“仁”文化, 在活动中训练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走近“仁”文化,相信只要人人都 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获得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动力与热情。
典例剖析????
例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 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
(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答:????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 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解析 (1)“二”是平行的两横,意为“平等”,加上前面站着的“人”, 能看出这个字的本义是“人人平等”。“(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 的“仁”用的是引申义,意为“博爱”“慈善”等。(2)①“孝”指还 报父母的爱,“悌”指敬爱兄长。此句写出了对亲人的爱。②从“曰: ‘伤人乎?’不问马”可知孔子对他人的关爱。③“听萧萧竹”“疑
是百姓疾苦声”是郑燮对于百姓的关爱。④“仁术”是“仁爱之道” 的意思,与后面“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相联系,写出了对万物的爱。⑤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 姓而爱惜万物”,写出了对亲人、民众与万物的爱。(3)所提倡议要与 “‘仁’行世间”有关,符合中学生实际,具有可行性,有积极意义。答案 (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 恤)
(2)(示例)a.爱亲人;b.爱他人;c.爱民众;d.爱万物。(或a.亲亲;b.仁民;c.爱 物。或a.血缘之爱;b.人际之爱;c.物我之爱。)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 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 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等)。
[参考译文]
①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②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到家,赶忙问:“有没有伤到 人?”却不去问马匹的损失。  ③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怀疑是百姓啼饥 号寒的怨声。
  ④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 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
⑤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塞外(sài)   千嶂(zhànɡ)  ????麾下炙(huī)
B.羌管(qiāng) ????的卢(dí) ????燕然未勒(Yān)
C.不寐(mèi) ????弦惊(xuán)  锦帽貂裘(qiú)
D.了却(liǎo) ????擎苍(qínɡ)  俗子胸襟(jīn)答案????C 弦xiá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千嶂里(     )
(2)老夫聊发少年狂(     )
(3)酒酣胸胆尚开张(     )
(4)八百里分麾下炙(     )
(5)五十弦翻塞外声(     )
(6)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答案 (1)层峦叠嶂 (2)姑且,暂且 (3)还 (4)军旗下面,指部下 (5) 演奏 (6)我解析 词句中的重点词语要联系整个句意识记。········3.文学常识填空。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   ????,   ????代著名文学家、政治 家。
(2)《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   ????,   ????代词人、文学 家。苏词境界开阔,气象雄伟,是   ????词派的代表。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   ????(朝代)词人????   ????。他与   ????并称“苏辛”。
(4)《满江红》的作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她号竞雄,别署    ????。答案 (1)范仲淹 (宋)北宋 (2)苏轼 (宋)北宋 豪放 (3)南宋 辛 弃疾 苏轼 (4)秋瑾 鉴湖女侠解析????此类文学常识可以分类识记,务求准确,答题时不要写错别字。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寐(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鬓微霜(   ) ????麾下炙(   )  殊未屑(   )答案????mèi qíng qiú bìn huī xiè解析????注意“擎”字读二声。另外注音时要注意字母书写及声调标注 的规范性。······2.默写填空。
(1)四面边声连角起,   ????,       ????。
(2)老夫聊发少年狂,   ????,   ????,     ????,     ????。
(3)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     ????  ????,     ????。
(4)算平生肝胆,     ????。       ?????答案 (1)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2)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3)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4)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解析 注意字的正确写法,如“嶂”“苍”“锦”“冈”“襟”等。避 免写成同音字或形近字。3.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是?(  )
①辛弃疾 ②范仲淹 ③温庭筠 ④柳宗元 ⑤苏轼 ⑥白居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③⑤答案????C 辛弃疾为南宋词人,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③④⑥同为唐代诗 人,苏轼是北宋词人、文学家。1.下面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俗子/胸襟谁/识我?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答案????B????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A.俗子胸襟/谁/识我?C.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根据对诗词的理解填空。
(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     ???? ????,      ????。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 句子是      ????,      ????。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报国、守卫边疆的 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     ????。
(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4)秋瑾在《满江红》中写自己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 襟的句子是      ?????      ????!答案 (1)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 未勒归无计 (2)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3)长烟落日孤 城闭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默写能力。根据篇名和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句,以及 标点符号确定所填词句。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句有“边地荒凉”“戍边 难归”“对家乡的眷念”“杀敌报国”“意境相似”“知音难觅” “泪湿衣襟”等。3.请分别写出下列词句中词人借“酒”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
(2)《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答案 (1)思乡之情 (2)渴望从军杀敌解析 本题考查词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中“秋容如拭”反衬了词人内心的苦 闷。
B.“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是相同 的。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典故,把自己比作冯唐。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是作者“醉”的 主要原因。答案????C “把自己比作冯唐”有误,应是“以太守魏尚自比”。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答案????C C项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秋瑾,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志士,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我们还学过他的《醉 翁亭记》。
C.《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他和哥哥苏洵、父亲苏辙同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 他和词中所提到的陈同甫同为抗战派。答案????A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C.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D.辛弃疾是南宋人。3.李清照的《武陵春》,运用新奇的比喻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 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这一句化虚为实,化抽象 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词。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写愁名句。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             ????——   ????
(2)             ????——   ????答案 (示例)(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相见欢》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解析????本题为名句积累题,要默写那些经典的写愁名句,还要注意书写 正确,不添字,不漏字。1.(2018山东青岛城阳一模,4,★★☆)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是?(  )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 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虚写了一幅空明、悠远的 画面,为引发诗人报国无门的郁闷设置了铺垫。
C.刘禹锡在《秋词》中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否定了 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个对仗极工整的句子,突出 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答案????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是实写眼前看到 的景物,不是虚写。答案 选手甲答案更加合理。理由:图片画面是月圆之夜,人物对着明 月而举杯饮酒。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而作《水调歌头》,画面 正切合“把酒问青天”;李白《静夜思》没有提及饮酒。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 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几个方面来 分析。理解两位选手的答案,可以看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 句中“明月、把酒”更符合画面内容和意境。答案 (1)梦中回想战前的雄壮场面和战中的激烈酣奋,情感激越,气概 豪迈,满怀报国雄心壮志。由理想的梦境转到可悲的现实惨境“可怜白 发生”,心情直转而下,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抑郁 之情。(2)(示例)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种种情境都勇 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杀敌立功 的慷慨决心。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解析????(1)结合词句内容分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身 后名”等句是写激越豪迈的报国之志。“可怜白发生”使情感斗转,表 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抑郁之情。(2)可从不同的角度 分析。如描写的是梦中战前的雄壮场面;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 志;语言风格壮丽而豪迈。这些都是“壮”的体现。4.(2018安徽巢湖汇文实验学校一模,19—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 题。(6分)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3分)
答:????
????
(2)(★★☆)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答:????答案 (1)在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 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流露出词人由衷的欢喜之情。(意思相同,亦可给 分)(2)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出环境气 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三、四句勾勒出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 的神态。下片描写了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 天真活泼的神态。(答案不要求统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给分,如答案不 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点,可酌情给分)解析 (1)读懂词句,思考“无赖”的本义和语境义。本义是“放刁撒 泼,蛮不讲理”;语境义是“顽皮”。手法:贬义褒用。作用答题模板:该 词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2)描述诗歌画面,要 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 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 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 江南农村的特色、老人生活安详、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写出来。1.(2018湖南岳阳十二校联考,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B.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依次对应 的节气是:春分、雨水、惊蛰、立春、清明、谷雨。
C.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 洵、苏辙。
D.《诗经》也称“诗三百”,收录诗歌305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 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答案????B 第一个“春”指的是立春,第二个指的是春分。答案????A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诗人从大自然里得到 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不知怎样表达,并不是“忘记说 了”。3.(2018江苏泰兴实验初中二模,7—8)阅读翁绶的《陇头吟》一诗,完成 后面小题。(4分)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①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②。
[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 代指朝廷。
(1)(★★☆)首联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荒凉、萧条之景,表现了征人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 作者对朝廷统治阶层的愤怒、不满之情;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 朝廷,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解析????题(1),首先理解首联和颔联的大意,根据这四句诗表面写景,实则 抒发“思乡”之情可确定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分析其作用,即 具体回答借助什么景,抒发什么情。题(2),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 根据关键词“横行”,以及该联采用的是反问句式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1.(2018山东泰安中考,18—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6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2分)(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2)(★★☆)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 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 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 真切感人。(3)(★★☆)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 一项是(2分)(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解析 题(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词景物的特点。下面具体描写塞 下秋景之“异”,即“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 衡阳飞去,毫无稍事逗留之意。故A项“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 季节特点。题(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难 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这里 的悲怆情调重在“思乡思亲”方面,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 重边功的愤懑不平表达得很含蓄。因此C项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 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有误。题(3),首先分析例句,“羌管悠悠 霜满地”表现了边地的寒冷,侧面表达了戍守将士们艰苦的生活,渲染 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同时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可以确定采用的是寓答案 (1)A (2)C (3)D情于景的表现手法。D项,“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也是寓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故选D。2.(2018湖南娄底中考,15—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 作用?(4分)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 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4分)
答:????
????答案 (1)上阕描绘了壮观(威武)的打猎场面;“狂”字贯串全词(是词 眼),奠定了奔放、豪迈的感情基调(描绘了词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其 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2)运用典故(比喻),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解析????题(1)考查对意境的把握与用词的赏析能力。第一问,“左牵黄, 右擎苍”“射虎”的描写,可见写太守出猎;“少年狂”“千骑卷平 冈”“倾城随太守”描写出了壮阔场面。第二问,全词写出猎的装备、 随行、队伍、胆气、愿望,都表现了“狂”,因此,“狂”字统率全词,既 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奠定了感情基调。题(2)考查赏析 修辞手法及内容的能力。第一问,这几句话运用了典故或比喻手法,指 代敌人。第二问,作者认为“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他表示, 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弦 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1.(2018山西中考,1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明地域和季节,其中一个 “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C.“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 上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道理论 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答案????D “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错误,此句 列举了“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举例论述了“义重于 生”的道理。2.(2017河南中考,18—1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2分)
答:????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2分)
答:????
????答案 (1)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 分)
(2)(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 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 蓄势。(一点1分,共2分)解析 (1)先确定题材,这是一首写边塞的词,这类诗词往往表达思乡之 情;然后抓住句中关键词“家”“归”确定写了思乡情;再综合其他信 息,完整作答。“燕然勒功”是典故,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 石记功。“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功业未建,归期无法估计,表达的是 对建立功业的渴望。(2)从手法角度来说,视听结合;从景物特点来说,写 出了黄昏边塞空旷凄清的特点;从结构作用来说,此句位于上阕末尾,为 下阕抒情做铺垫。答案 (1)遣冯唐 射天狼 (2)C解析 (1)本题考查这首宋词里面的典故使用情况。用典是古诗词中常 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平时积累一些典故知识,了解一些史实,对鉴赏古 诗词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鬓微霜”及下一句“又何妨”体现的是两鬓斑白也无妨,表明作 者对年龄的不在乎,老当益壮,希望可以重新得到重用,为国效力,再战沙 场。(2018河南新乡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获如潮好评, 节目当中的歌曲在多个音乐平台上高居榜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 更多的经典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全国政 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 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郑晓龙、奚美娟、巩汉 林、戚建波等政协委员也都大力支持。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 副主席贾平凹,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也大力点赞节 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经典咏流传》时解读了“咏”字。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 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希望经典能够永远流传。看完节目后,陈宝生 力赞节目是央视打造的一个品牌,教育部能为《经典咏流传》一炮打响 提供一点支持,参与到里面贡献一点力量,感到特别高兴,希望节目里的 诸多经典诗歌能够进入校园,成为大课间啦啦操的配乐,成为学生们平 时随口道来、张口就唱的作品。
(1)将上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答:????
????(2)为有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举办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请 你为活动设计一个宣传标语。
答:????
(3)你作为中学生代表,请对《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走进校园的 提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答:????
????解析 (1)可抓住关键句进行整理。本题抓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 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 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更多的经典走进 校园”压缩整理即可。(2)宣传标语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经典 诗词诵读”这一活动主题。(3)所谈看法要有自己的见解,观点要明 确。建议要具体明白,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答案 (1)《经典咏流传》获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教育部部长希望经典 进校园。(2)(示例)走进诗词乐园,书写诗意人生。(3)(示例)《经典咏流 传》式的美育教育进校园,能让青少年受到美的熏陶,可以陶冶情操,提 升审美能力,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2.秋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3.金秋九月,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展开想象,描绘那 时你心中的秋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
答:????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
测试时间:6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拭(shì) 塞下(sài) 千嶂(zhànɡ) 人不寐(mèi)
B.浊酒(zhuó) 燕然(Yān) 胸襟(jīn) 鬓微霜(bìn)
C.未勒(lè) 羌管(qiānɡ) 貂裘(qiú) 右擎苍(qín)
D.霹雳(pī) 蛾眉(é) 千骑(qí) 麾下炙(huī)
答案 C 擎qíng。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B.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完成)
C.燕然未勒归无计(刻石记功)
D.身不得,男儿列(列队)
答案 D 列:属类,范围。
3.下列词句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答案 B 正确的诵读节奏如下: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南宋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辛弃疾→南宋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满江红》→秋瑾→清代末年
答案 C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词人。
5.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句是(  )
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答案 B A项中“孙郎”、C项中“燕然未勒”、D项中“的卢”均用典。
6.根据提示默写。
(1)在《渔家傲·秋思》中,词人范仲淹揭示守边将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        ,       ,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又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愿望的句子是:        ,        。?
(4)《满江红》中使用典故暗示词人和国家的危难处境的句子是:       ,        。?
(5)《满江红》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4)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5)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理解与默写能力。根据篇名和提示语中的关键词确定词句即可。注意避免写错别字。
二、阅读理解
(一)(2018山东济宁曲阜一中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起句用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B.上阕使用“新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作者要像孙郎(孙权)那样建功立业。下阕“何日遣冯唐”这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C.词的上阕“卷”字凸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苏轼“聊发少年狂”,表现了他仕途顺利、意气风发的一面。
答案 D “表现了他仕途顺利、意气风发的一面”有误,应为“表现了作者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抑郁心情”。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
?
答案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通过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解析 首先理解词句大意: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然后进入作者的角色,体会该句蕴含的豪情,再联系“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勾勒出的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体会作者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二)(2016江苏苏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1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答:?
?
?
答案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解析 要抓住词的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词句的内容来描绘画面。
10.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常见的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想象联想、欲扬先抑等。本题中“可怜白发生”是将“白发生”的处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11.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D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写心头的离愁像三月的春雨,抒发的是对于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描写了李白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然存有极大的期望。C.“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通过描写作者晚上做梦回故乡,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题目中的诗句“梦回吹角连营”,通过描绘作者在梦境中回到军营,表现了作者高昂深沉的爱国之情,所以很明显,本题选择D。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2.下列句子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词牌名,作者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答案 C “别号‘易安居士’”有误,应为“别号‘鉴湖女侠’”。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解析 要结合课内学习中对这首词写作背景的了解作答。
14.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
?
?
答案 这两句引用典故,抒发了作者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这两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可从写作手法入手,具体分析采用此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2018山东济南槐荫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宋]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④,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修建超然台。②壕:护城河。③咨嗟:叹息声。④故国:故乡。
15.描绘上片作者“上超然台”所见之景。
答:?
?
答案 护城河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家家屋舍笼罩在蒙蒙春雨中。
解析 要在读懂诗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词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作答此题时要注意抓住春水、春花和房屋几个意象。
16.下片表达了作者       、       的复杂的情感。?
答案 思念家乡 超然豁达
解析 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词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还要注意联系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下片的意思是: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写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的思念之情;“诗酒趁年华”表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五)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苏 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 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7.词的上阕“柳花飞”“    ”“小舟飞棹”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境界,烘托出苏轼和苏辙昔日游湖时    的心情。?
答案 麦摇波 欢快(愉悦、休闲、惬意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概括及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根据“柳花飞”和“小舟飞棹”,可确定第一处横线处应填内容在二者之间,填写含有动词“摇”字的“麦摇波”。根据上阕所描绘的是一个“自在轻盈”的境界,可以体会词人的心情应该是欢快、惬意的。
18.请赏析“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答:?
?
?
答案 傍晚的云彩遮住眼睛,看不见济南,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见的实景,又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借此抒写离愁曲折有致、深切动人,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词句赏析能力。首先要结合词句进行恰当翻译,并点明诗歌手法,最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阕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有,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12 词四首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寐(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鬓微霜(   ) 麾下炙(   ) 殊未屑(   )
答案 mèi qíng qiú bìn huī xiè
解析 注意“擎”字读二声。另外注音时要注意字母书写及声调标注的规范性。
2.默写填空。
(1)四面边声连角起,    ,        。?
(2)老夫聊发少年狂,    ,    ,      ,      。?
(3)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        ,      。?
(4)算平生肝胆,      。        ??
答案 (1)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2)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3)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4)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解析 注意字的正确写法,如“嶂”“苍”“锦”“冈”“襟”等。避免写成同音字或形近字。
3.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是(  )
①辛弃疾 ②范仲淹 ③温庭筠 ④柳宗元 ⑤苏轼 ⑥白居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 C 辛弃疾为南宋词人,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③④⑥同为唐代诗人,苏轼是北宋词人、文学家。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答案 C C项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秋瑾,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志士,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我们还学过他的《醉翁亭记》。
C.《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他和哥哥苏洵、父亲苏辙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他和词中所提到的陈同甫同为抗战派。
答案 A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C.父亲苏洵、弟弟苏辙。D.辛弃疾是南宋人。
3.李清照的《武陵春》,运用新奇的比喻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这一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词。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写愁名句。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              ——    ?
(2)              ——    ?
答案 (示例)(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解析 本题为名句积累题,要默写那些经典的写愁名句,还要注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拓展训练
1.(2018湖南岳阳十二校联考,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B.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依次对应的节气是:春分、雨水、惊蛰、立春、清明、谷雨。
C.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D.《诗经》也称“诗三百”,收录诗歌305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 B 第一个“春”指的是立春,第二个指的是春分。
2.(2018山东青岛莱西一模,4,★★☆)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饮酒》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想辨别出来,却又忘记说了。
B.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重新受到皇帝重用的愿望。
C.《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了必要的铺垫。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杜甫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诗人登临泰山峰顶的意愿,体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A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诗人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不知怎样表达,并不是“忘记说了”。
3.(2018江苏泰兴实验初中二模,7—8)阅读翁绶的《陇头吟》一诗,完成后面小题。(4分)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①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②。
[注] 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
(1)(★★☆)首联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
?
答案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荒凉、萧条之景,表现了征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作者对朝廷统治阶层的愤怒、不满之情;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解析 题(1),首先理解首联和颔联的大意,根据这四句诗表面写景,实则抒发“思乡”之情可确定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分析其作用,即具体回答借助什么景,抒发什么情。题(2),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关键词“横行”,以及该联采用的是反问句式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拓展训练
1.(2018山西中考,1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明地域和季节,其中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C.“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
答案 D “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错误,此句列举了“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举例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
2.(2017河南中考,18—1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分)
答:?
?
答案 (1)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一点1分,共2分)
解析 (1)先确定题材,这是一首写边塞的词,这类诗词往往表达思乡之情;然后抓住句中关键词“家”“归”确定写了思乡情;再综合其他信息,完整作答。“燕然勒功”是典故,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功业未建,归期无法估计,表达的是对建立功业的渴望。(2)从手法角度来说,视听结合;从景物特点来说,写出了黄昏边塞空旷凄清的特点;从结构作用来说,此句位于上阕末尾,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3.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1)—(2)题。(5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      ”“       ”三个典故。(2分)?
(2)(★★☆)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
答案 (1)遣冯唐 射天狼 (2)C
解析 (1)本题考查这首宋词里面的典故使用情况。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平时积累一些典故知识,了解一些史实,对鉴赏古诗词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鬓微霜”及下一句“又何妨”体现的是两鬓斑白也无妨,表明作者对年龄的不在乎,老当益壮,希望可以重新得到重用,为国效力,再战沙场。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古诗词中不乏“秋”字。班内开展与“秋”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四幅“秋”字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2.秋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3.金秋九月,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展开想象,描绘那时你心中的秋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
答:?
1.答案 B 本题考查书法。隶书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画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隶体字一般容易识别。
2.答案 重阳节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节日的了解。秋天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但中秋节没有赏菊和登高的习俗,有这种习俗的应是重阳节。
3.答案 (示例)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到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表达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围绕中心,运用修辞,70字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