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57张PPT)+练习(2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57张PPT)+练习(2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9 10:35:09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作家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擅长画山水、 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 《万山红遍》《井冈山》等,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 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中心意旨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以古诗词为例,层层阐述,思路清晰,不仅论述了 何为意境,而且论述了意境的意义、价值以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山水画的意境?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表达技巧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 出解读。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入观察对象以 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融入到 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同时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 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结构思路相成的山水画创作要素,即意匠。
另外,文中段落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的运用,也进一步增强了文章 的层次性,使读者对意境的认识跟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2.以古诗词为例,具体准确。
为了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作者以古诗词的意境获得过程为例,化抽象 为具体,准确又形象。
重点难点1.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 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 来,从而形成意境。2.作者主要想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 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 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读者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 情。描写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 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中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 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 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 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 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几乎只 有松树傲然青翠,松针贯穿积雪且依然挺直,此刻,我们才会更为深刻地 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的真实。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 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 料。但同时,它们又融合了写作者、绘画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他 们又必然高于现实。也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作还是画作,都会创造 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从现实中得到升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同:二者都含有观察不细致的意思。
异:“浮光掠影”指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比喻 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指骑在奔跑的马 上看花,比喻大略地观察一下。“浮光掠影”偏重印象不深,“走马观 花”偏重观察粗略。例句:①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 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②这次参观博物院,只是 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没有时间细看。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解(jiě)   惆怅(zhànɡ)  身临其境(jìnɡ)
B.片面(piàn) ????差异(chā)  情寓于景(yù)
C.真挚(zhì) ????落空(lào) ????朝朝暮暮(zhāo)
D.渲染(xuān)  暮霭(ǎi)  浮光掠影(lüè)答案????B A.怅chànɡ。C.“落”是多音字,此处应读luò。D.渲xuà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灵魂  天际  歌颂  缘物寄情
B.感悟  消失  扬州  千方百计
C.标本  崇高  惨淡  苦心经营
D.孤帆  遥望  气势  英雄气慨答案????D “英雄气慨”中的“慨”应为“概”。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 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 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 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 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答案????A “身临其境”指亲自来到那个境地,一般指向具体的环境、 场所。句中要求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或处境中,替别人着想。因 此应用成语“设身处地”。················1.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四川人说????é ????眉天下秀,夔(  )门天下险,剑gé ????天下雄,青城天 下yōu ????????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  )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 皇,给人金碧辉huánɡ ????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在????中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
(4)解释加点词。
富丽堂皇:????······答案 (1)kuí yí (2)峨 阁 幽 煌 (3):“ 。”
(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解析????(1)结合语境确定字音。注意声调书写要规范。(2)根据拼音,结 合语境确定字形。注意同音异形误写。(3)注意语段中“说”字后面用 冒号;“这话”前的句号应在引号内。
(4)根据“颐和园风景”及“金碧辉煌”推测词义即可。2.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关于“人”一句也不写,????  ????,通过写景,  ????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答案 虽然 但是 却解析????根据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关联词。“关于‘人’一句也不 写”与后面的内容之间是转折关系。据此填写后采用通读法验证答案 是否正确。3.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答:????
????
????答案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解析 细读文章,根据题干的提示“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原话”作答即 可。要注意,既然是问什么是“意境”,答案就应该是个判断句,即为 “意境是……”的形式。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 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 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 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 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 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 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 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 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 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 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1.作者认为,“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需要做好哪几点?
答:????
????
????2.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3.读选文第二段,有的同学认为删掉“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会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简要阐明理由。
答:????
????
????4.选文第三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
????1.答案 (1)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2)观察、认识现实要站得高于现 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内容的能力。细读选文,根据对文意的理 解,结合选文第二、三段中的关键语句“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 可能全面深入”进行归纳即可。2.答案 承上启下,引出并总领下文。承接上文对意境含义及意境的意 义的论述;引出下文对获得意境的方式方法的阐述;采用设问句形式,自 问自答,总领下文内容。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要结合全文,从该段文字与上 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该段所用句式的特点等角度分析作答。3.答案 (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段内容引用近义成语、短 语,一方面增添了文采,丰富了文章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 使前句“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中的“认识全面”的程度具体、形 象化,突出了“认识全面”的重要性。故不能删去。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据即可。4.答案 举例论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为例,具体有力地 证明了“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以及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回 顾常用论证方法及其特点、作用;然后根据“例如”确定为举例论证; 接着,明确本段中作者要阐明的观点——“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 得高于现实”;最后,可采用“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 证明了……观点”的基本模式作答。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二两段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 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答:????
????
????答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 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 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细读第一、二两段,从中摘取表明山水 画独特性的语句,对其进行加工后即可作为答案。2.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课文 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答:????
????
????答案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 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 了空。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提示读课文最后两段,明确作者在 这两段中指出了何为“意匠”、“意境”和“意匠”的关系,重点强调 了“意匠”的重要性。据此,从文中摘取语句组织作答即可。(2018安徽名校押题卷二,10—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1分)
让每朵玫瑰都能向阳生长
陈 凌
①1919年10月,由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杂志刊登了一篇文 章,作者感慨,现代女子受压迫“已到极点了”,“凡有觉悟的女子,切不 可再藏名隐姓、含羞怕辱,不敢出来与黑暗势力奋斗”。近百年过去 了,作者的感慨也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成为历史。女性“离不开锅台, 上不了讲台,登不上舞台”的状况早已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妇女能顶 半边天”的信念与实践。
② A????不妨把目光转向正在召开的两会。从用一个个“沾着泥土芳香”的议案提案传递百姓呼声的女性代表委员,到以认真负责态度赢得 各方礼赞的警花,再到为“抓新闻活鱼”而敬业奔跑的女记者,会场内 外,一道道亮丽的“两会风景线”,生动注解着时代的进步、文明水准 的提升。
③ B????去年的今天,一张照片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一个双手 叉腰、眼神无畏的小女孩铜像,被放在华尔街著名的铜牛雕塑前,小女 孩脚前刻写着这样的说明:“了解女性领导的力量。她创造不同。”男 女平等,并不是要抹杀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而是要让社会理性正视这 一差异,并让女性拥有同男性一样公平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照片引 发如此大反响的原因,并不在于瘦小的女孩与健硕的铜牛两相对比所形 成的戏谑感和强烈视觉冲击,而在于小女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自作主宰”的价值观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④ C????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 会变革。”我们期待玫瑰自由绽放,绝不是因为她们的美丽能够点缀世 界,而是因为女性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民小 酒”的“代言人”余留芬,带领群众与贫困较劲,以“不惜命”的奋斗 精神彻底改变了当地“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的贫困局 面;“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去”的“北斗女神”王淑芳,用20多年的 青春奉献让更多国人用上了“自己的导航系统”;“宝贝回家”公益活 动的志愿者夏雪,帮助8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为 一部奏鸣曲,那女性的作用,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
⑤然而,要让每一朵玫瑰都能“自如地”向阳生长,并非易事。就在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令人喜忧参半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 告》。喜的是,全球性别差距呈现出缓慢缩小趋势,且越来越多的人认 识到,改善性别平等状况可带来巨大经济红利;忧的是,女性在经济机会 和政治参与上,仍与男性有不小差距。报告甚至略带无奈地预测,按照 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这也从一个侧 面警示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好地倾听女性的声音,重视她们的诉求, 保障女同胞的权益。
⑥梁启超对女性抱有这样的期待,“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 子立于同等地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每一步向前都离不开“她们” 的参与,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她力量”和“她智慧”。打破落后 观念和陈规旧俗,培育更深厚的社会土壤,筑牢完善的制度根基,“她们”必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08日04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2.(★★★)根据文意,请在第④段的省略号处再补写一个事例。(2分)
答:????3.(★★☆)分析第④段画波浪线语句的作用。(2分)
答:????
????
????5.(★★☆)“今天的女性,不仅有‘男女都一样’的自信,更有‘握住自 己命运’的自觉。”这句话应还原到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 么?(3分)
答:????
????
????4.(★★☆)第⑤段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中的“这”指代????
????。(2分)1.答案 让女性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通读全文,首先基本了解作者 的观点;然后关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找到能概括作者观点的最佳 语句,直接摘取作答即可。2.答案????(示例)药学家屠呦呦,经过上百次实验,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 新疗法,于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通读第④段,首先明确该段所举 事例证明的观点是“女性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选择事例,采用“何人+何事+结果”的基本模式组 织语言作答。3.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国家发展”比喻成“奏鸣曲”,把 “女性的作用”比喻成“不可或缺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女性是 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的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根据“把国家发展 比喻为一部奏鸣曲”“女性的作用,绝对是……的旋律”可确定采用了 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作用,一要指出比喻论证方法的基本作用(生动 形象地证明了……),二要答出所证明的观点或道理(即本段论点)。4.答案 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指示代词的能力。通读全段,尤其注意加点词前后 的语句。根据后面语句“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好地倾听女性的声音,重视 她们的诉求,保障女同胞的权益”中的“需要”“倾听”“重视”“保 障”等词语,可确定“这”指代的内容应该是包含对女性不平等之意的 句子。据此分析,关注加点词之前的语句可确定答案。5.答案 放在B处,因为第③段交代瘦小的女孩与健硕的铜牛两相对比 图引发如此大反响的原因在于小女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自作主宰” 的价值观,与所给句子相互印证。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通读第②③④段,从各段内容 与题干中语句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角度思考,选择最恰当的位置,并 结合对语段内容的概述阐明理由。(2018河北保定一模,12—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8分)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 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 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 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 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 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侯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困中坚持写作,终 于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 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 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且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这些例子都说明 了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思考 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 醉金迷之中。譬如,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 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 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 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 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2.(★★☆)文章开头引用一幅漫画有什么作用?(3分)
答:????3.(★★☆)第③段中作者列举的四个事例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3 分)
答:????
????
????1.答案 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 力。解析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 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是题目,或者会出现在文首或文 末。本文第①段中最后一句话就是中心论点。2.答案 引用漫画,增添趣味性,吸引读者;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做中心 论点的事实论据。解析 从结构(与下文的关系)、内容(与论点、论题的关系),以及对读 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3.答案 不能去掉。因为作者选取古今中外四个事例,能更具体、充 分、有力地论证“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这一 观点,并和第②段中“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 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相照应。解析 通读第③段,明确四个事例分别为古代外国、现代外国、古代中 国、现代中国的事例,它们共同从不同时代、国度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 本段中心论点——段尾句,所以不能去掉其中一个。另一方面,联系上 下文可知,第②段是过渡段,其中第二句话引出下文可知,与第③段中的 四个事例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因此不能去掉其中一个。回答此题,要 先明确表态,再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2018江苏泰州中考,15—17)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3题。(10分)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 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晫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 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 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 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 “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敲越快,各种诱惑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 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 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 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 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 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攒力量,抵抗“不自 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 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 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 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魏寅)
1.(★★☆)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2.(★★★)第②段列举《今世说》中的两则故事,顺序不能调换。请说 明理由。(4分)
答:????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     ????              ????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       ????的观点。(4分)1.答案 (示例)谈自如、保持“自如”、守住“自如”的心境等解析 拟标题可以抓住开头和结尾。结合本文开头“倘若一个人始终 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和结尾“守住‘自如’的心 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同时联系文章其他部分,可以看出文章 主要来谈“自如”是什么、怎样做到“自如”、“自如”对人具有怎 样的作用等等。由此,紧扣“自如”这一核心词语进行提炼概括即可。2.答案 因为第②段罗贤、汪汝蕃这两人的故事分别说明了“歌啸自 如”“粗粝自如”两个方面内容,同时与第③段先写“歌啸自如”后写 “粗粝自如”形成对应关系。解析 根据第②段两则故事的分析,为官者罗贤怀才不遇却毫不介怀, 作为有功名者的代表,仍然“歌啸自如”;富有者汪汝蕃拿出自家的米 赈济别人而自己吃粗茶淡饭,作为有财富者的代表,表现了其“粗粝自 如”的精神追求。由为官到为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同时,第③段 中按照“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 啸自如’? ”“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 衡,何谈‘粗粝自如’? ”的顺序来写,与第②段形成对应关系。3.答案 航天员邓清明20年间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仍自如无悔 君 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画线句子属于举例论证,需要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结合文章主题,可以采用“人物(邓清明)+ 事件(与飞天梦失之交臂仍自如无悔)”的形式。列举事例是为了证明 前面的观点,这需要找到本段的中心句“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即 分论点)。(2018四川攀枝花中考,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 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 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 “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 重大发现的时刻都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 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 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 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 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 “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 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 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 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 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 走,随着研究的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 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 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 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 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 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 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你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 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 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 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 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 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 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1.(★★☆)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 答。(2分)
答:????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 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分)
答:????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 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 败。1.答案 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 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或者答“加上‘据说’一词,语言才 准确、严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据说”的意思是根据别人 所说,表明此信息的来源并非发言人,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作者并不 肯定阿基米德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据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 性,不能删去。2.答案 “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 刻。解析 细读文章,找到关键语句——第⑤段倒数第二句。直接使用原句 作答。3.答案 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或“牛顿借鉴前人成果,发 现万有引力”);②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或“门捷列夫 借鉴前人成果,制成元素周期表”);③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 明大王(或“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④法 拉第要做大量试验才能有所发现。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概括能力。从第③段中找到题干中的观 点;然后细读其后的文字,采用“何人+何事”的模式概括回答四个人物 的事例即可。4.答案????C 依据第⑦段,“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是 一般人的错误认识,不是作者观点。(2018江苏盐城中考命题组二组样题)盐城市博文中学将开展以“美丽 盐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人物美]在活动中,团支书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 容。(15 个字以内)
4 月6 日下午,在苏州市第十七届健美比赛中,来自盐城的姑娘单康平,在 苏州市工人体育馆内的舞台聚光灯下,完美展示了她秀美而充满力量的 形体,并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女子组健美冠军。
答:????
(2)[自然美]盐城工学院孙华金教授拍摄的《国宝麋鹿传奇》获得摄影 大赛自然及环保新闻类组照金奖,同学们找来了两幅照片,图一题为《与日同晖》,请你用四字短语为图二拟写一个恰当的名字。
? ?????
图一:《与日同晖》   图二:《   ????》
(3)[蓝图美]盐城城市建设总规划师李伟将来校开设讲座。作为校报记 者,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向他提出一个问题。
近年来,盐城交通、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盐城已被纳入长江 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正在启动的南海未来城,未来人口将达到 15~20 万,相当于一个县城的规模。
答:????答案 (1)盐城姑娘单康平获健美冠军。
(2)(示例)鹿王争雄
(3)(示例)总规划师,您好!我是校报记者,请问南海未来城建成后,对盐城 的就业市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解析????题(1),概括新闻内容要先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 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模式是:时间+人物(事物)+ 地点+事件。要抓关键词语,关注重要句子,如果有导语就要抓住导语进 行归纳,因为导语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题(2),根据两头鹿的姿态 特点,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拟题。注意内容要贴切,有意境美。题(3),首先 要有称呼和问候语,然后进行自我介绍,最后就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 题来提问。(2018天津中考)近年来天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某班将开展以“津城 换新颜”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 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1)—(2)题。
[材料一]????为了让津城的夜晚更加明亮、美丽,天津市把深入推进“城 市亮化工程”作为市容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一步完善城市照明 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为街区、道路增设了功能性照明设施,优化了广 场、桥梁、临街建筑的景观性照明。
[材料二]????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洁净、卫生,天津市有关部门进 一步加强了生活垃圾的清运管理工作,对城区老旧公厕集中进行了改造 提升,还加大了封闭市场建设、道路保洁维护、排水系统修缮等工作的落实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净化进程。
[材料三]????2018年,天津市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加大有 机蔬菜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体系、创建“明厨亮灶” 餐饮示范单位等措施,保证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
[材料四]????天津城市绿化情况统计表(1)上面四则材料中与“津城换新颜”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  ???? ????。
(2)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括天津在市容建设过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工 作。
答:????
????
答案 (1)材料三 (2)深入推进“城市亮化工程”;进一步推动城市净 化进程;逐年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解析 (1)活动的主题是“津城换新颜”,而材料三是从食品安全角度 介绍的,与活动主题不相符。(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先概 括出相关材料的要点,然后归纳整理即可。材料一,从推进“城市亮化 工程”角度加以介绍;材料二,天津市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净化 进程;材料四,从表格数据看,天津城市绿地面积在逐年增加。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测试时间:4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柏树(bǎi) 浮光掠影(lüè)
B.惆怅(chóu) 茂盛(shèn) 朝朝暮暮(zhāo)
C.赋予(fù) 渲染(xuān) 缘物寄情(yán)
D.夔门(kuí) 暮霭(ài) 身临其境(líng)
答案 A B.盛shèng。C.渲xuàn,缘yuán。D.霭ǎi,临lí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B.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北京故宫是一个富丽堂皇、举世无双的宫殿群,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观光。
D.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朝朝暮暮,从不迟到早退。
答案 D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D项中与“每天早出晚归”连用不恰当。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B.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宗师。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买菜方便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和菜农发了愁。
D.一个学生成绩好的关键在于他上课时是否认真听讲。
答案 A B.否定不当,“王羲之不是”改为“王羲之是”。C.语序不当,关联词用错位置,“虽然好天气”改为“好天气虽然”。D.两面失衡,应去掉“是否”。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B.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
C.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D.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
答案 D A.冒号应改为逗号。B.“画花”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C.“青城天下幽”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做大胆的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邈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答案 A 首先通读语段及所有语句可知语段第一句中的“概括、剪裁”与③之间存在总分关系,可确定首句应为③;再根据②⑤④⑥具体介绍《寒江独钓图》,以及①与②⑤④⑥之间的总分关系,可确定后五句顺序为①②⑤④⑥。根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A。
6.请你为下面的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曲靖日报》 继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委会花树脚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经专家评审、公示公告,近日,曲靖市又有多个民族村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曲靖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
答:?
?
?
答案 曲靖市多个民族村新增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先通读这则新闻,了解其内容重点;然后从新闻材料中摘取语句,采用“何人(或单位)做何事”的基本模式作答即可。注意新闻标题末尾不必用标点符号。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 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 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7.“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
?
答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关于“意境”的阐述,开启下文关于“怎样获得意境”的论述。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从该句与前后文内容的关系角度思考作答。
8.请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
?
?
答案 文段首先提出意境的产生需要长期观察,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的观点;然后以齐白石经过长期观察,做到“造化在手”,才把虾画活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强调指出“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的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能力。通读该段,了解其内容层次,然后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语连接对每一层次具体内容的概括即可。
9.选文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
?
答案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没有长期观察,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回顾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然后细读选文第四段,根据“拿画松树来说”可确定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根据“一个山水画家”与“有的画家”进行比较可确定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的作用在于证明某一观点,该观点要根据对该段内容的理解进行归纳。
10.什么是意匠?它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答:?
?
?
答案 意匠是传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段,它与意境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山水画家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没有意匠,意境会落空。一个山水画家的优秀作品,意境和意匠缺一不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根据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确定答题区域为选文最后一段;然后细读最后一段,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具体阐述“意匠”的含义以及意匠与意境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二)(2018四川达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谢绝”的智慧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则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词,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钟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自认为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
⑦那么,就请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做秀,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不妨学学钱钟书先生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词和不妥协态度。
(陈鲁民 《人民文摘》2017年第8期)
11.在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认为“谢绝”与“拒绝”有什么区别?请归纳。
答:?
?
?
答案 谢绝,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拒绝,明确地表示不愿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审题,找准答题范围,提炼出关键语句作答。按要求,着眼于第②自然段,文中有对“谢绝”与“拒绝”的具体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即可。
12.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
?
答案 开头通过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谢绝书,引出本文的论点;同时这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顺利展开论述。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要结合段落位置和主要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该段引用了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谢绝书作为事例,一方面引出中心论点,一方面作为事实论据,起到了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结构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顺利引出下文。
13.第④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
?
?
答案 不能删去。第④自然段举出茅盾的例子,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以致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和第③、第⑤两段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谢绝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作答时,要着眼于第④自然段,联系前后段落,来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很明显,第③自然段和第⑤自然段列举钱钟书和凯尔泰斯·伊姆雷拒绝的事例,是从正面来进行论述的,而第④自然段则是从反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14.不少同学假期一边努力地做功课,一边不时地发信息谢绝同学的邀约。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类现象的看法。
答:?
?
?
答案 (示例)要珍惜假期的学习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要适时关闭手机,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让自己全神贯注地学习。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结合题干创设的语境,要把文中所谈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考生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谢绝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明确要学会谢绝,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结合题目中的语境,针对这种现象,表达自己鲜明的看法。可以提炼文中关键语句作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四川人说 é  眉天下秀,夔(  )门天下险,剑gé  天下雄,青城天下yōu   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  )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huánɡ  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在 中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
(4)解释加点词。
富丽堂皇:?
答案 (1)kuí yí (2)峨 阁 幽 煌 (3):“ 。”
(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解析 (1)结合语境确定字音。注意声调书写要规范。(2)根据拼音,结合语境确定字形。注意同音异形误写。(3)注意语段中“说”字后面用冒号;“这话”前的句号应在引号内。(4)根据“颐和园风景”及“金碧辉煌”推测词义即可。
2.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关于“人”一句也不写,   ,通过写景,   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虽然 但是 却
解析 根据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关联词。“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与后面的内容之间是转折关系。据此填写后采用通读法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3.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答:?
?
?
答案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解析 细读文章,根据题干的提示“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原话”作答即可。要注意,既然是问什么是“意境”,答案就应该是个判断句,即为“意境是……”的形式。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二两段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答:?
?
?
答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细读第一、二两段,从中摘取表明山水画独特性的语句,对其进行加工后即可作为答案。
2.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课文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答:?
?
?
答案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提示读课文最后两段,明确作者在这两段中指出了何为“意匠”、“意境”和“意匠”的关系,重点强调了“意匠”的重要性。据此,从文中摘取语句组织作答即可。
拓展训练
(2018河北保定一模,12—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8分)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侯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困中坚持写作,终于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且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文章开头引用一幅漫画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第③段中作者列举的四个事例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3分)
答:?
?
?
1.答案 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解析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是题目,或者会出现在文首或文末。本文第①段中最后一句话就是中心论点。
2.答案 引用漫画,增添趣味性,吸引读者;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做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解析 从结构(与下文的关系)、内容(与论点、论题的关系),以及对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
3.答案 不能去掉。因为作者选取古今中外四个事例,能更具体、充分、有力地论证“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观点,并和第②段中“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相照应。
解析 通读第③段,明确四个事例分别为古代外国、现代外国、古代中国、现代中国的事例,它们共同从不同时代、国度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本段中心论点——段尾句,所以不能去掉其中一个。另一方面,联系上下文可知,第②段是过渡段,其中第二句话引出下文可知,与第③段中的四个事例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因此不能去掉其中一个。回答此题,要先明确表态,再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拓展训练
(2018四川攀枝花中考,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都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的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你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
?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
?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分)
答:?
?
?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1.答案 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或者答“加上‘据说’一词,语言才准确、严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据说”的意思是根据别人所说,表明此信息的来源并非发言人,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作者并不肯定阿基米德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据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不能删去。
2.答案 “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解析 细读文章,找到关键语句——第⑤段倒数第二句。直接使用原句作答。
3.答案 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或“牛顿借鉴前人成果,发现万有引力”);②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或“门捷列夫借鉴前人成果,制成元素周期表”);③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或“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④法拉第要做大量试验才能有所发现。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概括能力。从第③段中找到题干中的观点;然后细读其后的文字,采用“何人+何事”的模式概括回答四个人物的事例即可。
4.答案 C 依据第⑦段,“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是一般人的错误认识,不是作者观点。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2018天津中考)近年来天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某班将开展以“津城换新颜”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1)—(2)题。
[材料一] 为了让津城的夜晚更加明亮、美丽,天津市把深入推进“城市亮化工程”作为市容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一步完善城市照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为街区、道路增设了功能性照明设施,优化了广场、桥梁、临街建筑的景观性照明。
[材料二] 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洁净、卫生,天津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生活垃圾的清运管理工作,对城区老旧公厕集中进行了改造提升,还加大了封闭市场建设、道路保洁维护、排水系统修缮等工作的落实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净化进程。
[材料三] 2018年,天津市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加大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体系、创建“明厨亮灶”餐饮示范单位等措施,保证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
[材料四] 天津城市绿化情况统计表
时间
绿地率(百分比)
人均绿地面积(平万米)
2015年
33
10
2016年
35
12.2
2017年
39
15.6
(1)上面四则材料中与“津城换新颜”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    。?
(2)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括天津在市容建设过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
?
答案 (1)材料三 (2)深入推进“城市亮化工程”;进一步推动城市净化进程;逐年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解析 (1)活动的主题是“津城换新颜”,而材料三是从食品安全角度介绍的,与活动主题不相符。(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先概括出相关材料的要点,然后归纳整理即可。材料一,从推进“城市亮化工程”角度加以介绍;材料二,天津市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净化进程;材料四,从表格数据看,天津城市绿地面积在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