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69张PPT)+练习(2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69张PPT)+练习(2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9 10:31:47

文档简介

课件69张PPT。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 的言论和行动,后经汉代刘向整理,成为一部国别体史书。刘向(约前77 —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 劝;“齐王”,指齐威王;“纳”,接受;“谏”,臣对君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邹忌规劝齐王,齐王纳谏。
中心意旨
本文生动记述了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表达技巧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字数不多,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 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 亲切有味。本文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着重刻画形 体,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文章只通 过齐王的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 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做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 做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通过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齐国的 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 等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3.设喻说理,说服力强。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 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 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 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 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谏更好 的效果。偏爱。
[句式] 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即“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评析]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领悟出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 因。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
皆以美于徐公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妇②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四境之内③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④甚矣。”
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注释]????①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 “我”。②宫妇:宫里侍妾一类女子。③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④蔽: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句式] 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评析] 写邹忌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①寡人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老百姓能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
能谤讥②于市朝③,闻④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
时时⑤而间进;期年⑥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⑦齐。此所谓
燕、赵、韩、魏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战胜于朝廷⑧。
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注释]????①面刺:当面指责。②谤讥: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 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③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 合。④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⑤时时:不时,常常。⑥期
(jī)年:满一年。⑦于:介词,到。⑧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 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句式]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应为“能于市朝谤讥”。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状语后置,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评析] 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妾(qiè)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皆朝于齐(cháo)
C.窥镜(kuì) ????期年(jī)  门庭若市(tíng)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进(jiān)答案????B A.昳yì。C.窥kuī。D.寝qǐn,间jiàn。············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确实)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偏爱)臣
C.群臣吏民能面刺(指责)寡人之过者
D.时时而间(暗中)进答案????D “间”在此处应解释为“间或,偶然”。····3.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答案????B 翻译“今齐地方千里”一句时应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 “今”,应译为“现在”,不能译为“今天”;二是“地方”,为古今异义 词,按古义应译为“土地方圆”。故选B。1.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A.面刺:当面指责   B.过:过错
C.市朝:公共场合  D.闻:听到答案????D “闻”在句中是“使……听到”的意思。····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答案????B 应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以美于徐公。(省略句,“以”后省略了“我”)
译文:????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译文:????
(3)忌不自信。(倒装句,应为“忌不信自”)
译文:????答案 (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3)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解析 解答本题,要根据括号内的提示,或补充省略成分,或调整语序。 另外要注意落实关键词,如“孰”“自信”等。1.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  ????》。“讽”的意思是????         ????。
(2)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的启发的句子
是????
????。
表示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在国内收到效果的句子是       ????            ????。
(3)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答:????答案 (1)战国策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也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
(3)(示例)门庭若市、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答出两个即 可)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需在深入理解课文 的基础上作答。2.这篇文章通过叙述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强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的好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   ????;一个 人要不断进步,必须有   ????。(用四字词语填空)答案 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自知之明(自省之心)解析 “治理好国家”必须怎样,可从齐威王的成功做法(善于纳谏)方 面思考;“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具备什么,可从邹忌没有陶醉于别 人的溢美之词,而是“窥镜而自视”,后又“暮寝而思之”的自省精神 方面作答。3.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 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示例1)欣赏邹忌。因为他善于讽谏,说话讲究技巧。同时,他能 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能力。
(示例2)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气度,有胸怀,也不失 为一个明君。解析????本题考查人物评价能力。首先要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选 择其一,表明态度;然后列举人物的优秀品质如有智慧、有气度等进行 阐述。用词要准确,理由要充分。根据成语分析,在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竽充数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后 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 里面充数。横线处应填“滥”。
B.破 ????沉舟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项羽与秦军打仗,过河后砸锅沉船,表示与秦军决 一死战的故事。后用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横线处应填 “斧”。C.闻鸡起 ???
分析:这个成语讲的是晋人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 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后用来指志士及时奋发。横线处应填“舞”。
D.门 ????若市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邹忌讽谏齐王后,门前和院子里向齐王进谏的人 很多,像市场一样。现在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横线处应填“庭”。答案????B 横线处应填“釜”。“釜”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 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 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的“锅”的前身。(2018江苏如皋一模,7—10)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7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 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①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邹忌子推户入 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 善也?”
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②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③者,相也;攫之深④, 醳之愉⑤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⑥者,四时也:吾是 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邹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 弭人民皆在其中。”
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⑦,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⑧人民,又何为乎丝桐⑨之间?”
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 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 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⑩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 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邹忌说琴谏齐王》)
[注]????①说:喜欢。②浊以春温:缓慢而且温和。③廉折以清:高亢明快 而且清亮。④攫之深:指勾弦用力。⑤醳之愉:放开舒缓。⑥回邪而不 相害:曲折不正之声不相干扰。⑦纪:调理。⑧弭:安抚。⑨丝桐:指琴 弦。⑩连而径:连贯而轻快。1.(★★☆)解释下列加点部分文字。(5分)
①臣之妻私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③舍之右室       ????
④善语音       ????
⑤琴音调而天下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
译文:????3.(★★☆)根据乙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5分)
答:????
????
????
????
????4.(★★☆)下面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 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B.乙文邹忌巧妙抓住威王喜爱弹琴这一点借机讽谏、威王弹好琴和治 理好国家在原理上是相通的,从而达到劝谏目的。
C.甲文“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用夸张手法表现进谏取得的效 果;乙文威王两次“勃然不说”正是邹忌采用婉言劝谏这种方式的重要 原因。
D.两文中邹忌敢于进谏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一是他言不在私而在 公;二是他欲擒故纵,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以五音协调 喻国家和谐安定。4.答案????D “二是他欲擒故纵”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欲擒故 纵”说法不妥,可以说“以小见大”。
[参考译文]
[乙]????邹忌由于善弹琴而进见齐威王,威王很喜欢他,并让他住在宫中的 右室。没多久,威王正在弹琴,邹忌推门就进来说:“琴弹得好极了!”威 王发怒,放下琴手按宝剑说:“先生只看到我的样子,还没有认真观察,怎 么能知道弹得好呢?”
邹忌说:“大弦缓慢而且温和,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而且清亮,象征宰 相;手指勾弦用力,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发出的琴声和谐,声音大小配合 美妙,曲折不正之声不相干扰,象征四时:我由此知道您弹得好。”威王 说:“你很善于谈论音乐。”邹忌说:“何止是谈论音乐,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都在其中啊!”
威王又发怒说:“如果谈论五音的调理,我相信没有比得上您的。如果 是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又怎么能在琴弦之中呢?”
邹忌说:“大弦缓慢而且温和,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而且清亮,象征宰 相;勾弦用力但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弹出的琴声和谐,声音大小配合美 妙,曲折不正之声不相干扰,象征四时。回环往复而不乱,是由于政治昌 明;连贯而轻快,是由于保住了将亡之国:所以说琴音和谐就能保天下太 平。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没有比五音的道理(和它)更相像的了。”
威王说:“好。”(2018山东德州平原十二中模拟,13—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14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 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无丝竹之乱耳。
C.王曰:“善。”乃下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者········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 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 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 整治。
C.选文第③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 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 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5.(★★★)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4分)
答:????
????
????(2018四川绵阳中考,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 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 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 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止谤》八年级下)·····(二)
  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 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 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故《表记》云:“事君,远而谏,则谄 也;近而不谏,则尸利[注]也。”《论语》曰:“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 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尸利,比喻受禄而不尽职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不堪命矣       堪:忍受
B.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弭:消除
C.行善而备败   备:准备
D.事君,远而谏,则谄也  事:侍奉···········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4分)
译文:????
②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4分)
译文:????4.(★★☆)“谏”在古代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君臣对待 “谏”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请根据两则文言文材料,简要回答。(2分)
答:????
????
????4.答案 ①君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②臣子:尽职尽责、勇于进谏。
解析 第一则文言文主要讲述周厉王拒谏被逐的故事,第二则主要从臣 子的角度阐述勇于进谏的职责。由此,可从为君应善于纳谏、为臣要勇 于进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参考译文]
(一)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 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他去监视批评君王的 人。一经巫师报告,就杀掉被告发的人。百姓没有人敢说话了,在道路 上相见,(只能)用眼睛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 声了!”召穆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不让百姓说话,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堵塞后一旦决堤,伤人一定很多,堵 住百姓的嘴,后果也是如此。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 要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老百姓有嘴,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 样,财富由此产生;就像土地上有原野沼泽一样,衣食皆从中出;人们用嘴 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 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财富衣食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 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责他。过了 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二)
向君主上书陈述意见,这种事起自战国时代,到了两汉,这种风气更加流 行。直言进谏的人,在于纠正国君的过失,一定要处在能够讲话的位置, 然后才尽其匡正辅佐的职责,不容许苟且偷安,低着头,塞着耳朵,对政事 不闻不问;至于侍奉国君,应该有自己的方法,考虑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 职务范围,如果干涉自己职责以外的事,那就会成为朝廷的罪人。所以 《表记》上说:“侍奉国君,如果与国君关系疏远却去进谏,那就形同谄 媚了;如果与国君关系密切却不去进谏,那就是无功受禄。”《论语》 上说:“(如果)没有取得信任就去劝谏,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毁谤他。”答案????A 神话中,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人就将太阳称为“金 乌”,也称为“赤乌”。“曦和”代指太阳。2.(2017江苏宿迁中考,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客见赵王①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 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 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 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 “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曰: “然则买马善而若②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 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 “所谓柔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 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①赵王:赵孝成王。②而若:或者。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 民灭绝。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⑤便辟:亲近宠爱者。⑥贼:害,此处 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故至今不遣   太后即遣人随其往
B.未得相马之工也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买马而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D.然而王之买马也  辍耕之垄上········(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然 而 王 不 待 工 而 与 建 信 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2分)
译文:????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3分)
译文:????
(4)(★★★)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 什么。(2分)
答:????答案 (1)A
(2)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
(3)①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索 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②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 爬行那样弯曲,隐隐约约,或隐或现。
(4)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不 仅要防备自己憎恶的人,更要防备自己亲近的人)。解析 (1)A.两个“遣”都是派遣的意思。B.观看/相互。C.好的,强健 的/擅长。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动词,去,到。(2)根据上下文可 以推出,句子的意思是“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 交给建信君”。根据句意划分即可。(3)注意“乘”“欲”“西南” “斗”“蛇”等关键词的翻译。(4)首先要结合注释读懂二人的对话, 然后结合第二段的议论句“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 祸在于所爱”(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 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来理解“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即劝说赵王不 能偏听偏信,要防备自己宠信的人。
[参考译文]
有人拜见赵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 “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 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 说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 得相马。”说客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 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又问:“那么买来了 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 什么危害。”说客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 处或危害。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现在大王治理 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说客继续说道:“郭偃治国的方法中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您知 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说客说:“所谓‘柔痈’,是指您左右 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优者和美女等等。这些都是能趁大 王您酒酣耳热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这些人的欲望 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 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仍然有黑点。人们 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 上。”  邹忌善于进谏,齐威王虚心纳谏。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下面的 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         ????解析????上联从邹忌的角度说“进言”,下联可从齐威王的角度写“纳 谏”。答案 (示例)威王纳谏悬赏从谏如流  文中邹忌发表观点、劝谏君主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学习。阅读下 列材料,就国内这所大学的做法,跟帖评论,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的影视传媒学院成立。被聘为该学院教授的某明星 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没上过大学,对做教授很“惶恐”。对此,网友们也 有话说——
@清新:明星们还是先教好自己的孩子吧。
@小雯:好开心!我一定要努力考进去,做偶像的学生。
@abc:美国明星有当总统的,但没有做教授的。基辛格曾想去某大学当 教授,被该校的校长一口回绝。
答:????答案 (示例1)我不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大学需要的是有专业知识 的教授,而不是有名气的人。
(示例2)我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因为明星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能 给学生更直接的指导。解析????先表明你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理由要充分, 语言要简洁。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测试时间:4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cháo)    谤讥(bànɡ)
B.时时而间进(jiàn) 暮寝(qǐn)
C.期年之后(jī) 纳谏(jiàn)
D.弗如远甚(fú) 昳丽(yì)
答案 A “朝”是多音字,在句中是“早晨”的意思,应读zhāo。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朝廷,朝堂) 何能及君(比得上)
B.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王之蔽甚矣(遮蔽)
C.明日徐公来(明天) 修八尺(长,指身高)
D.私臣(偏爱)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答案 D A.“朝”是“早晨”的意思。B.“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C.“明日”是“第二天”的意思。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答案 B B项中的“美”是“认为……美”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美”都是“美丽”的意思。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C.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答案 D “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
5.《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请你为下面的对联写一个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        ?
答案 威王下令改过失(或威王纳谏成伟业)
解析 根据对联上下联词词相对、内容相关的特点,联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采用“人名+做事”的基本模式作答即可。一定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
6.春节家人聚会,表弟表妹都在低头玩手机,你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你如何劝说他们?(限60字以内)
答:?
?
答案 (示例)表弟表妹,聚会本来是为了交流感情、增进情谊的,玩手机不但对健康不利,而且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让我们放下手机,用心沟通吧!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做到目的明确,即劝说表弟表妹放下手机;二要理由充分,即对个人、对他人的危害;三要注意采用客气的语气,便于对方接受;四要注意有恰当的称呼;五要注意字数要求。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与徐公/孰美
D.盖/石性坚重
答案 A 此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朗读节奏要根据语法、语意以及关联词的停顿进行划分。A项,主语是“齐地”,谓语是“方”,这里的“方”是方圆的意思,“地方”是两个词,与现代汉语不同,因此,要在“地”和“方”之间停顿。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视之(仔细)
B.臣之妻私臣(偏爱)
C.皆以美于徐公(在)
D.不以物喜(因为)
答案 C C项,“于”是介词,可解释为“比”。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答案 (1)邹忌身高八尺多,身材、容貌光艳美丽。(2)诸位大臣、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解析 (1)句要注意“修”是“长”的意思,文中指身高;“形”是“形体,身材”的意思;“昳”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这里是“光艳”的意思。(2)句要注意“面”是“当面”的意思,“刺”是“指责,批评”的意思。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威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威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选文第③段最后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答案 C “夸张手法”判断错误,因为这是基于事实改编的故事,燕、赵、韩、魏朝于齐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判断也错,这是“侧面衬托”的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 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1.选文(乙)出自西汉    编订的史书《    》。?
答案 刘向 战国策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选文(乙)选自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意,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前句句意为:使我听到的人。“闻”,使……听到。后句句意为:孔子听说后说。“闻”,听说。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前句句意为:有时偶然还有人来进谏。“间”,间或、偶然。后句句意为:站了一会儿。“间”,一会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前句句意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受蒙蔽。后句句意为: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蔽”,遮蔽。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前句句意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但”,只是。后句句意为:只是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1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之古之贤君
答案 C A.“而”依次为:连词,表示顺承/连词,表示转折。B.“于”依次为:对于,向/在。C.“者”意思都是“……的人”。D.“之”依次为: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助词,的。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译文:?
答案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2)(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解析 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注意这句是疑问语气,“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2)注意“知”,知道;“劳”,劳苦。
1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丙)      。?
答案 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注,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意见,去除蒙蔽 希望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
解析 第一空,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来体会其字里行间的情感。本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江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写渔民驾着小船,冒着风雨去捕鱼。由此可见,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江岸上人的规劝。第二、三空要求分别写出人物劝谏的目的。(乙)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进而奉劝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丙)文晏子劝谏齐景公,可通过对文意的理解,尤其抓住相关语句,如“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寡人闻命矣”“晏子能明其所欲”等及由齐景公听劝后“出裘发粟与饥寒者”等做法,可知晏子劝谏是希望齐景公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1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答:?
?
?
答案 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的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解析 一要分别提炼出二人劝谏的方式:(乙)文,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类比,以小见大,暗示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丙)文,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二要多角度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劝谏的对象、性质等角度分析。
[参考译文]
  (甲) 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你看那捕鱼的一叶小舟,在风波浪涛里时隐时现。
(丙) 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您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说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A.面刺:当面指责   B.过:过错
C.市朝:公共场合 D.闻:听到
答案 D “闻”在句中是“使……听到”的意思。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案 B 应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以美于徐公。(省略句,“以”后省略了“我”)
译文:?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译文:?
(3)忌不自信。(倒装句,应为“忌不信自”)
译文:?
答案 (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3)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
解析 解答本题,要根据括号内的提示,或补充省略成分,或调整语序。另外要注意落实关键词,如“孰”“自信”等。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根据成语分析,在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竽充数?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后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横线处应填“滥”。
B.破  沉舟?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项羽与秦军打仗,过河后砸锅沉船,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故事。后用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横线处应填“斧”。
C.闻鸡起 ?
分析:这个成语讲的是晋人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后用来指志士及时奋发。横线处应填“舞”。
D.门  若市?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邹忌讽谏齐王后,门前和院子里向齐王进谏的人很多,像市场一样。现在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横线处应填“庭”。
答案 B 横线处应填“釜”。“釜”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的“锅”的前身。
拓展训练
(2018山东德州平原十二中模拟,13—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无丝竹之乱耳。
C.王曰:“善。”乃下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者
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选文第③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5.(★★★)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4分)
答:?
?
?
1.答案 ①偏爱 ②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③使……听到
解析 根据句意推测词义。因为是课内阅读题,也可以根据积累直接作答。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私”在这里是“偏爱”的意思,“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2.答案 B B.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表并列/表转折。C.于是,就/竟然。D.在/到。
3.答案 ①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②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解析 要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修”“昳丽”“面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答案 C 仔细审题,注意文章细节与选项的比较。C.“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有误,应为“意在点明纳谏成效之大,从侧面表现邹忌的治国之才”。
5.答案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解析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设喻,由己及君(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拓展训练
1.(2017山东德州中考,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答案 A 神话中,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人就将太阳称为“金乌”,也称为“赤乌”。“曦和”代指太阳。
2.(2017江苏宿迁中考,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客见赵王①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②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柔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 ①赵王:赵孝成王。②而若:或者。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⑤便辟:亲近宠爱者。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故至今不遣   太后即遣人随其往
B.未得相马之工也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买马而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D.然而王之买马也 辍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然 而 王 不 待 工 而 与 建 信 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2分)
译文:?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3分)
译文:?
(4)(★★★)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
?
?
答案 (1)A
(2)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
(3)①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②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隐隐约约,或隐或现。
(4)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不仅要防备自己憎恶的人,更要防备自己亲近的人)。
解析 (1)A.两个“遣”都是派遣的意思。B.观看/相互。C.好的,强健的/擅长。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动词,去,到。(2)根据上下文可以推出,句子的意思是“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根据句意划分即可。(3)注意“乘”“欲”“西南”“斗”“蛇”等关键词的翻译。(4)首先要结合注释读懂二人的对话,然后结合第二段的议论句“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来理解“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即劝说赵王不能偏听偏信,要防备自己宠信的人。
  [参考译文]
有人拜见赵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说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说客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又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说客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
说客继续说道:“郭偃治国的方法中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说客说:“所谓‘柔痈’,是指您左右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优者和美女等等。这些都是能趁大王您酒酣耳热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仍然有黑点。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文中邹忌发表观点、劝谏君主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就国内这所大学的做法,跟帖评论,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的影视传媒学院成立。被聘为该学院教授的某明星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没上过大学,对做教授很“惶恐”。对此,网友们也有话说——
@清新:明星们还是先教好自己的孩子吧。
@小雯:好开心!我一定要努力考进去,做偶像的学生。
@abc:美国明星有当总统的,但没有做教授的。基辛格曾想去某大学当教授,被该校的校长一口回绝。
答:?
?
?
答案 (示例1)我不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大学需要的是有专业知识的教授,而不是有名气的人。
(示例2)我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因为明星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能给学生更直接的指导。
解析 先表明你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理由要充分,语言要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