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 (40张PPT+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 (40张PPT+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9 10:49:58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ɡ)旗十万斩阎罗。
B.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C.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suí)洞里蜗行摸索。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wān)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1.答案 C “隧”应读suì。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疲惫 装饰 搏大 绯红
B.干瘪 寂莫 海鸥 簇新
C.淤滩 谎言 隽永 喷薄
D.烽烟 飞窜 悲哀 笑蜗
2.答案 C A.搏→博。B.莫→寞。D.蜗→涡。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在困难面前,我们如果能够从容乐观地看待生活,就能心安理得地鼓起勇气战胜困难。
B.网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说包罗万象,既让人大开眼界,又令人眼花缭乱。
C.“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D.当利比亚遭受军事打击时,人们不妨将目光向伊拉克的城镇乡村转移一下,伊拉克8年来的血雨腥风和广大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既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警示。
3.答案 A “心安理得”是指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和“鼓起勇气”没有关系,因此使用不恰当。
4.(2018山东泰安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4.答案 B A.缺少主语,可删掉“看着”。C.语序不当,应先“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因此“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应为“提出并解决了这个问题”。D.“支持”与“运动”搭配不当,应在“不可抗拒的运动”后面增添“这一理论”。故选B。
5.(2018湖南长沙中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循。
④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
⑤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让它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④①②⑤③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④①⑤②③
5.答案 A 通读所有句子,明确语段重在介绍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其中,第④句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为总领句;第①句承接第④句,说明核心素养的职能;第②句中的“这种期望和要求”承接第①句中的“期望”和“要求”;第⑤句中的“教育目标”承接第②句中的“教育目标”;第③句中“在这一目的指引下”承接②⑤句,由此可以判断A项正确。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B.《断章》的作者卞之琳,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C.《统一》一诗的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其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高尔基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6.答案 D “其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有误,应为“其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
7.(2018河北中考)下面图表是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预报。请概括从图表中获取的主要信息。(4分)
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城 市
白 天
夜 间
天气现象
风向风力
最高气温
天气现象
风向风力
最低气温
石家庄
雷阵雨
北风
3~4级
22℃
小雨
北风<3级
12℃
唐 山

东风
3~4级
23℃
阵雨
北风
3~4级
11℃
廊 坊

东北风
3~4级
25℃
小雨
北风<3级
12℃
沧 州

东北风
3~4级
22℃
小雨
北风
3~4级
12℃
衡 水

北风
3~4级
24℃
阵雨
北风
3~4级
13℃
邢 台

北风<3级
23℃
阵雨
北风
3~4级
13℃
答:?
?
?
7.答案 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预报:白天以阴天为主,夜间为小雨或阵雨;风向多为北风,昼夜风力大多3~4级;白天最高气温在22℃至25℃之间,夜间最低气温在11℃至13℃之间,昼夜温差在11℃左右。(“时间地点”“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气温”,四个方面要答全,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预报”分为“白天”和“夜间”两大组数据信息。每大组又包含三组数据,从这六组数据中比较概括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即可。
8.(2018重庆中考A卷)综合性学习。(7分)
近日,重庆某中学开展“诵读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重庆市的诵读名家来校进行诵读示范和指导。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诵读我宣传]
(1)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0字以内。)(2分)
答:?
[节目我主持]
(2)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将朗诵朱自清的《背影》。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2分)
答:?
?
?
[活动我策划]
(3)在名家诵读感染下,你班决定持续开展诵读活动。请你设计两种与诵读有关的活动,写出活动的名称。(3分)
活动一:?
活动二:?
8.答案 (1)(示例1)名家示范入耳 经典作品润心 (示例2)学名家诵读 赏经典魅力 (示例3)跟随名家读经典 启迪智慧悟人生
(2)(示例)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香,看见了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含蓄的父子之情。有请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3)(示例)课文诵读大比拼 诵读技巧分享会 诵读好处大家谈 古典诗词朗诵会(写两个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抓住活动主题“诵读名家进校园”,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作答。主要采用对仗的手法,同时要考虑标语的简洁性和感召力,另外,也不能超过题干中对字数的要求。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题目要求拟写节目串词,两个节目依次是诗歌朗诵朱自清的《春》和《背影》,这两篇文章我们都学过。在拟写时注意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分别简要概述每篇文章的内容,做到既总结上一个节目,又引出下一个节目,要衔接自然,具有感染力,并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
(3)本题考查策划活动并拟写活动名称的能力。需要设计的活动是关于诵读的,在语言表述上要简洁明了,同时还要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切合性。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海燕》节选,完成9—12题。(12分)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9.请你概括选文所描绘的画面。(2分)
答:?
10.找出选文中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答:?
?
?
11.在选文第5段中,“大海”最终战胜了“闪电”,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意?(2分)
答:?
1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意的理解。(4分)
答:?
?
?
9.答案 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呼唤暴风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选文描绘了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的画面。
10.答案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作用:象征愈来愈激烈的革命风暴,为刻画海燕的形象创设典型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筛选及对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筛选出描写暴风雨的句子,体会暴风雨对海燕形象的烘托作用。
11.答案 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大海”最终战胜了“闪电”,表明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12.答案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是革命的最强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3.诗中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指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2分)
答:?
14.为什么说“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2分)
答:?
?
15.诗中“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语的使用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
16.结尾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
?
13.答案 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鄙弃的、否定的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短语含义和作者态度的理解。读完全诗就会明白作者对祖国的情感是真诚质朴的,而对“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就是反对空洞无意义的“爱国感情”。
14.答案 对“祖国土”太习以为常了,以至毫无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含意的理解。“从不记起”,这是从习以为常的角度来讲的,太熟悉就会忘记其本身的存在。
15.答案 说明“祖国土”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同时也为“祖国土”受到儿女们的“践踏蹂躏”而感到酸楚。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说明了“祖国土”的卑微的状态,隐含着作者为之而痛苦的情感。
16.答案 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因为是最后一句话,其作用往往较重要。“不拘礼节”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亲近,“自己的土地”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认同和热爱。这些内容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三)(2018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7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7.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分)
答:?
?
18.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6分)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答:??
?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
?
19.第⑩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分)
答:?
?
?
20.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
?
?
17.答案 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能力。阅读全文,明确第⑦⑧⑨段分别描写了早晨、午间和傍晚的炊烟。抓住其中的语句“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可概括出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18.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2)“缠绕”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炊烟怎么能不湿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1)根据“炊烟”“晨钟暮鼓”可定采用了比喻修辞;然后结合句中的“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体会此句在于表现炊烟如同“晨钟暮鼓”一样,指导了人们的作息。据此概括即可。(2)先解释词语的本义,根据“缠绕”二字的偏旁可推知其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炊烟是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的。根据所给句子的前一句“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以及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可知在作者眼中,炊烟是故乡和母亲的象征,炊烟和思念交织,即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母亲之情浓郁而不可摆脱。
19.答案 通过诗句中炊烟的美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炊烟的喜爱之情,引用诗句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雨余渔舍炊烟湿”引出作者的疑问,为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伏笔。
解析 本题考查对引用诗句作用的理解能力。首先读第⑩段,找出所引用的关于“炊烟”的诗句;然后理解诗句大意;最后结合全段内容体会这诗句写出了炊烟怎样的特点,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与后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20.答案 文中“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代表了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涵的分析探究能力。首先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即联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内涵。最后一段“这幅画”在第段中提到过,作者将“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在作者的眼里,炊烟与“乡村”、故乡一直联系在一起,“这幅画”写出了作者的乡情。“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联系文章第⑤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可知“炊烟”与“饭香”的关系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灶台上开出的花”“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心愿——一家人饱暖无忧。母亲是炊烟的缔造者,炊烟里含着浓浓的母爱和乡情,因此说母亲是这幅画的作者,这幅画的色调是暖的。据此概括即可。
三、写作(40分)
21.(2018海南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记叙文。(40分)
听说省博物馆展出了一艘从海底打捞出来的古沉船,我和妈妈前往参观。一进展厅,这艘传说中的古沉船就映入我的眼帘。我驻足凝望,思绪飞扬,心也随船起航,穿越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如梦境般,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这段旅程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妈妈的催促下,我离开了。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1.[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发挥想象,扩写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写作时要围绕材料中的情境进行补充和扩展。“古沉船”“回到了几百年前”和“奇幻之旅”是想象的关键点,要抓住这些关键点,通过想象,补充背景、叙述经历和故事、抒写感受。
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总体来说要积极向上,想象要合理,表达要顺畅。
人们常说“想象是创作的翅膀”,其实,想象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写作此文,其选材的时间范围、内容范围大体是可以确定的。对“回到了几百年前”“古沉船”和“奇幻之旅”加以想象,可以想象这艘“古沉船”因何而沉没,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本题中提供的材料中有“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这段旅程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妈妈的催促下,我离开了”的限制,只能是在这段材料的中间扩写,插入这段奇幻之旅。总体来说,想象要合理。
写作思路一:“我”回到了几百年前,亲身参与了这次事件,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古沉船是如何的从威风凛凛走向没落,“我”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奇幻之旅。最后回到现实。
写作思路二:“我”回到了几百年前,见证了这次沉船事件,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回到现实。
写作思路三:“我”本身没有回到几百年前,只是从沉船的现状,联系历史,想象当时的情景,思绪被打断,回到现实。
[例文]
东平历险记
听说省博物馆展出了一艘从海底打捞出来的古沉船,我和妈妈前往参观。一进展厅,这艘传说中的古沉船就映入我的眼帘。我驻足凝望,思绪飞扬,心也随船起航,恍惚间,我的眼前开启了一扇门,门里好像传来一个声音,“想进来看看吗”。我循声推开门一看,一道紫烟腾起,在紫烟消失之后,我眼前的景象已变,路的两边早已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而是一排排、一幢幢的古代茅屋和瓦房,人们的穿着大多是轻而薄的衣衫和青裙,而且石榴花的颜色格外惹人注目,我心里一惊:这是哪里呢?难道我穿越了?
这是哪里?
正在我疑惑之间,忽然远处传来了嘈杂声,我循声走去,眼前出现一个大牌坊,上书四个鎏金大字——“东平港村”。我在哪里知道了,那我在什么时代呢,眼前这些人没有留辫子,肯定不是清朝了。再往前走,一座特别的院子出现在我的面前,门前招牌上写着“瓦子”,瓦子不是宋朝的娱乐场所吗,先去体验一下宋代的娱乐生活吧,跟现在的明星演唱会一样吗?
走进瓦子,里面真是热闹极了,勾栏里面卖艺的、演出的、说书的。仔细一听,那唱曲的正在唱古时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繁盛景象呢。我正想细细听个够……突然门外响起了鞭炮锣鼓声,有什么大事吗?
店小二吆喝起来,大家快去看啊,咱们这里最大的海船——“东平号”要出海了。“东平号”这个名字好熟悉啊,好像在哪里听过还是见过,我一时想不起来了。管他的呢,先去看看热闹,也好回去跟同学们显摆显摆,自己见过宋代海船出海。
随着人流,我来到港口码头,只见一艘大海船停靠在码头边,哟,好家伙,居然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船上旌旗招展,宋代的大海船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我得去看看。
看着我穿着奇装异服,船长还是很热情地允许我上船参观。船长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由于今天要出海远航,船长特意系上了象征船长身份的金腰带。
我对这船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
目送“东平号”远去,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管它呢,我还是到瓦子去听听书吧,看看跟现在的单田芳先生比怎么样,正听着,院子外传来急促的敲锣声……
“你怎么还在这里呢?赶紧走了。”耳边响起了妈妈的催促声。
这段旅程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妈妈的催促下,我离开了。
[点评] 作者展开想象,将古沉船跟宋代历史状况合理嫁接。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古沉船的原貌,并在结尾制造悬念,给读者设置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选材方面用大家熟悉的事物点出了穿越的年代为宋代,交代了穿越的地方为东平港,东平港是古沉船的出土地。作者通过地点的转换,很好地表达了行文思路,文末的对大海船似曾相识的感觉、那阵急促的敲锣声,是怎么回事呢?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给大家留下想象的空间。
课件40张PPT。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ɡ)旗十万斩阎罗。
B.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C.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suí)洞里蜗行摸索。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wān)蜒游动,一晃就 消失了。答案????C “隧”应读suì。····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疲惫 装饰 搏大 绯红
B.干瘪 寂莫 海鸥 簇新
C.淤滩 谎言 隽永 喷薄
D.烽烟 飞窜 悲哀 笑蜗答案????C A.搏→博。B.莫→寞。D.蜗→涡。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在困难面前,我们如果能够从容乐观地看待生活,就能心安理得地鼓 起勇气战胜困难。
B.网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说包罗万象,既让人大开眼界,又令人眼花缭 乱。
C.“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 的体育活动。
D.当利比亚遭受军事打击时,人们不妨将目光向伊拉克的城镇乡村转移 一下,伊拉克8年来的血雨腥风和广大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既是一面镜 子,更是一种警示。答案????A “心安理得”是指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和 “鼓起勇气”没有关系,因此使用不恰当。················4.(2018山东泰安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 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 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 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提供了证据。答案????B A.缺少主语,可删掉“看着”。C.语序不当,应先“提出”问 题,后“解决”问题。因此“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应为“提出并解 决了这个问题”。D.“支持”与“运动”搭配不当,应在“不可抗拒的 运动”后面增添“这一理论”。故选B。答案????A 通读所有句子,明确语段重在介绍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 作用。其中,第④句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为总领句;第①句承接第④句, 说明核心素养的职能;第②句中的“这种期望和要求”承接第①句中的 “期望”和“要求”;第⑤句中的“教育目标”承接第②句中的“教育 目标”;第③句中“在这一目的指引下”承接②⑤句,由此可以判断A项 正确。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B.《断章》的作者卞之琳,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 《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C.《统一》一诗的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 奖,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其作者 是俄国作家高尔基。高尔基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 间》《我的大学》等。答案????D “其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有误,应为“其作者是苏联作 家高尔基”。答案 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预报:白天以阴天为主,夜间 为小雨或阵雨;风向多为北风,昼夜风力大多3~4级;白天最高气温在22 ℃至25℃之间,夜间最低气温在11℃至13℃之间,昼夜温差在11℃左 右。(“时间地点”“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气温”,四个方面要 答全,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 市天气情况的预报”分为“白天”和“夜间”两大组数据信息。每大 组又包含三组数据,从这六组数据中比较概括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即可。8.(2018重庆中考A卷)综合性学习。(7分)
近日,重庆某中学开展“诵读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重庆市的诵读名 家来校进行诵读示范和指导。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诵读我宣传]
(1)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 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0字以内。)(2分)
答:????
[节目我主持]
(2)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著名播音 员陈老师将朗诵朱自清的《背影》。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 (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2分)
答:????[活动我策划]
(3)在名家诵读感染下,你班决定持续开展诵读活动。请你设计两种与 诵读有关的活动,写出活动的名称。(3分)
活动一:????
活动二:????答案 (1)(示例1)名家示范入耳 经典作品润心 (示例2)学名家诵读  赏经典魅力 (示例3)跟随名家读经典 启迪智慧悟人生
(2)(示例)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 香,看见了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 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含蓄的父子之情。有请著名播音员陈老 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3)(示例)课文诵读大比拼 诵读技巧分享会 诵读好处大家谈 古典 诗词朗诵会(写两个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抓住活动主题“诵读名家进校 园”,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作答。主要采用对仗的手法,同时要考虑标 语的简洁性和感召力,另外,也不能超过题干中对字数的要求。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题目要求拟写节目串词,两个节目依次 是诗歌朗诵朱自清的《春》和《背影》,这两篇文章我们都学过。在拟 写时注意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分别简要概述每篇文章的内容,做到既总结 上一个节目,又引出下一个节目,要衔接自然,具有感染力,并用简洁流畅 的语言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
(3)本题考查策划活动并拟写活动名称的能力。需要设计的活动是关于 诵读的,在语言表述上要简洁明了,同时还要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切 合性。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海燕》节选,完成9—12题。(12分)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 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 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 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12.答案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它表达了无 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 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 热情呼唤着暴风雨,是革命的最强音。(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16.答案 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因为是最后一句话,其作用往往较重要。 “不拘礼节”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亲近,“自己的土地”则表达了作者 对土地的认同和热爱。这些内容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三)(2018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7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 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 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 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 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 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 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 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 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 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 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 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 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 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 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 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 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 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 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 “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 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 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 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
“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 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 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
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 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 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 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 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1)根据“炊烟”“晨钟暮鼓”可定采 用了比喻修辞;然后结合句中的“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体会 此句在于表现炊烟如同“晨钟暮鼓”一样,指导了人们的作息。据此概 括即可。(2)先解释词语的本义,根据“缠绕”二字的偏旁可推知其本 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 “炊烟是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的。根据所给句子的前一句“直到离家 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以及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 者是母亲”,可知在作者眼中,炊烟是故乡和母亲的象征,炊烟和思念交 织,即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母亲之情浓郁而不可摆脱。20.答案 文中“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 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 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 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 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代表了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 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 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涵的分析探究能力。首先认真阅读题目要求, 即联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内涵。最后一段“这幅画”在第?段中提
到过,作者将“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 上空”,在作者的眼里,炊烟与“乡村”、故乡一直联系在一起,“这幅 画”写出了作者的乡情。“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 是母亲”,联系文章第⑤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 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可知“炊烟”与 “饭香”的关系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灶台上开出的花”“日日 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心愿——一家人饱暖无忧。 母亲是炊烟的缔造者,炊烟里含着浓浓的母爱和乡情,因此说母亲是这 幅画的作者,这幅画的色调是暖的。据此概括即可。和扩展。“古沉船”“回到了几百年前”和“奇幻之旅”是想象的关 键点,要抓住这些关键点,通过想象,补充背景、叙述经历和故事、抒写 感受。
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 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总体来说要积极向上,想象要合 理,表达要顺畅。
人们常说“想象是创作的翅膀”,其实,想象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写 作此文,其选材的时间范围、内容范围大体是可以确定的。对“回到了 几百年前”“古沉船”和“奇幻之旅”加以想象,可以想象这艘“古沉 船”因何而沉没,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本题中提供的材料中有“经 历了一场奇幻之旅。这段旅程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妈妈的催促下,我离开了”的限制,只能是在这段材料的中间扩写,插入这段奇幻 之旅。总体来说,想象要合理。
写作思路一:“我”回到了几百年前,亲身参与了这次事件,经历了一场 奇幻之旅。古沉船是如何的从威风凛凛走向没落,“我”经历了一段怎 样的奇幻之旅。最后回到现实。
写作思路二:“我”回到了几百年前,见证了这次沉船事件,经历了一场 奇幻之旅。回到现实。
写作思路三:“我”本身没有回到几百年前,只是从沉船的现状,联系历 史,想象当时的情景,思绪被打断,回到现实。[例文]
东平历险记
听说省博物馆展出了一艘从海底打捞出来的古沉船,我和妈妈前往参 观。一进展厅,这艘传说中的古沉船就映入我的眼帘。我驻足凝望,思 绪飞扬,心也随船起航,恍惚间,我的眼前开启了一扇门,门里好像传来一 个声音,“想进来看看吗”。我循声推开门一看,一道紫烟腾起,在紫烟 消失之后,我眼前的景象已变,路的两边早已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 而是一排排、一幢幢的古代茅屋和瓦房,人们的穿着大多是轻而薄的衣 衫和青裙,而且石榴花的颜色格外惹人注目,我心里一惊:这是哪里呢?难 道我穿越了?
这是哪里?
正在我疑惑之间,忽然远处传来了嘈杂声,我循声走去,眼前出现一个大牌坊,上书四个鎏金大字——“东平港村”。我在哪里知道了,那我在
什么时代呢,眼前这些人没有留辫子,肯定不是清朝了。再往前走,一座 特别的院子出现在我的面前,门前招牌上写着“瓦子”,瓦子不是宋朝 的娱乐场所吗,先去体验一下宋代的娱乐生活吧,跟现在的明星演唱会 一样吗?
走进瓦子,里面真是热闹极了,勾栏里面卖艺的、演出的、说书的。仔 细一听,那唱曲的正在唱古时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繁盛景象呢。我正想 细细听个够……突然门外响起了鞭炮锣鼓声,有什么大事吗?
店小二吆喝起来,大家快去看啊,咱们这里最大的海船——“东平号” 要出海了。“东平号”这个名字好熟悉啊,好像在哪里听过还是见过, 我一时想不起来了。管他的呢,先去看看热闹,也好回去跟同学们显摆 显摆,自己见过宋代海船出海。随着人流,我来到港口码头,只见一艘大海船停靠在码头边,哟,好家伙,居 然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船上旌旗招展,宋代的大海船里面是什么样子 的呢?这个我得去看看。
看着我穿着奇装异服,船长还是很热情地允许我上船参观。船长是一个 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由于今天要出海远航,船长特意系上了象征船长 身份的金腰带。
我对这船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
目送“东平号”远去,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管它呢,我还是到瓦子 去听听书吧,看看跟现在的单田芳先生比怎么样,正听着,院子外传来急 促的敲锣声……
“你怎么还在这里呢?赶紧走了。”耳边响起了妈妈的催促声。这段旅程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妈妈的催促下,我离开了。
[点评] 作者展开想象,将古沉船跟宋代历史状况合理嫁接。作者用平 实的语言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古沉船的原貌,并在结尾制造悬念,给读者 设置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选材方面用大家熟悉的事物点出了 穿越的年代为宋代,交代了穿越的地方为东平港,东平港是古沉船的出 土地。作者通过地点的转换,很好地表达了行文思路,文末的对大海船 似曾相识的感觉、那阵急促的敲锣声,是怎么回事呢?文章到此戛然而 止,给大家留下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