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第三部《骆驼祥子》全解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第三部《骆驼祥子》全解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9 13:5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者作品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体验看法
模拟演练
作者作品
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作者作品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骆驼祥子》所描述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城市买办阶级、乡村豪绅阶级对工农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作者作品
特别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水、旱、虫灾的不断发生,不仅加剧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破产,也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因而成批的破产农民为了谋求
生路纷纷涌入城市。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这千百万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作者作品
《骆驼祥子》是一部京味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阅读作品时,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祥子是旧北京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作者作品
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充军,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人和车厂”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作者作品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文章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热情赞美了祥子原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
作者作品
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
2.仔细体味祥子心理活动的变化
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而心理描写又是紧紧结合人物的行动与故事情节的。如在祥子第一次买车时,“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
作者作品
拍出九十六块钱来”,反映了他激动的心情;“我要这辆车,九十六!”表明他憨厚背后的心计。
3.注意作者的语言艺术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最为精彩,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京口语的原汁原味,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打盹”“爽性”“水往上漾”“腻烦”“攥”“响晴”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进行换词练习,也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段落朗读,力求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作者作品
我要观察的不仅仅是车夫的一点点的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言语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我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社会。
——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青年知识》1945年第1卷第2期
作者作品
《骆驼祥子》就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通常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作者作品
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入的意蕴,这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祥子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老实、健壮、善良、淳朴、木讷、勤快、吃苦耐劳,有美好的理想。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车被没收。理想第一次破灭。 坚韧中带着一些软弱。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祥子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目标明确,有理想,有行动。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对生活的无奈与心死。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祥子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从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慢慢向软弱、颓废、麻木转变。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经过“三起三落”后,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祥子 被迫结婚:祥子认命了,把自己交给刘家父女,刘四爷对祥子并不满意,虎妞离开父亲,用自己的私房钱与祥子在一个四合院里完婚。 老实、软弱、认命。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祥子 彻底堕落:虎妞去世,祥子对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已经失去信心,小福子自杀,使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从此,祥子染上恶习,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人。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虎妞 性格特点 大胆泼辣但有点变态,敢于追求幸福,真诚地对待祥子,又贪吃懒惰、好逸恶劳,总想控制祥子,是一个善于玩弄心计、粗俗市侩的人。
相关情节 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刘四爷 性格特点 残忍霸道、自私自利、阴险狡猾。
相关情节 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他处处阻拦祥子和虎妞的婚事。
人物形象
人物 关键情节 性格特点
小福子 性格特点 美丽、年轻、要强、勤俭,她曾是黑暗的社会现实留给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
相关情节 她善良热情,关心并爱上祥子,但因生活所逼沦为娼妓,最后含恨而死。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 ①人物个性突出,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如外貌、心理、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采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来写,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③构缜密、线索分明。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①人物个性突出,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如外貌、心理、环境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外貌描写:作者通过祥子前后外貌的对比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他性格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小说的开头(小说第一章):刚从乡下来的祥子给人的印象是年轻、健壮、憨厚、朴实,像一棵成长中的树,虎虎而有生气。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他体面,要强,吃苦耐劳。小说的结尾(小说第二十三章):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沉重打击之后,祥子变成了一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 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反映祥子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如第一次买车时(第一章):“他手哆嗦得厉害、几乎要哭出来”这是以动作、情态写心理。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抢走以后(第十一章):他攥紧了拳头,说了一句话:“我招谁惹谁了?”这是从语言写心理。环境描写: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的第十八章用了大量篇幅写北平的六月:“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单调的丁丁当当”这部分就是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酷热难耐的天气,烘托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和祥子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②采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来写,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者用独创的“京味儿”语言艺术,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地区的自然风景画和底层社会的风俗画,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如:①作者描写祥子身体的健壮,就用了“结实硬棒”和“挺脱”这样带有地方色彩的字眼。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②作者描写祥子的第一辆车时,就用了“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的字眼,使人感到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活泼流畅,朗朗上口。
③写祥子忍受病痛为人家打伞旗或举花圈的情况时,他“迈不开步,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一个“蹭”字刻画出了祥子穷途末路、潦倒邋遢的悲惨景象。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③结构缜密、线索分明。小说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希望——奋斗——幻灭”为主线,以祥子与各种人物的关系为副线,采用纵向结构和多侧面立体式结构相结合的方法,自然地把市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和社会的黑暗腐败图景错落有致地交织起来。(从车厂到大宅院;从军阀混战到车夫受苦;上至绅士阔佬,下至市井无赖,都在描写范围内。)
体验看法
作品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祥子一生中的三起三落最后沦落末路的经历,揭示了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告诉人们单靠个人的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罪恶社会的痛恨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批判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人民的愚昧、保守、落后的国民性。
体验看法
阅读启示 ①小说描写了老实、健壮的祥子经历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②写作时要学会运用丰富、细腻、多样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模拟演练
(一)
(A)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第一步他应当,他想好了,去拉包车。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他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角的,也许是三头五块的,一年就能剩起五六十块!这样,他的希望就近便多多了。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
模拟演练
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工夫,他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不要旧车见过新的。
(B)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
模拟演练
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
模拟演练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也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模拟演练
1.上述两选文中的“他”是谁?他前后有什么不同?(4分)
祥子。选文(A)中的祥子没有不良嗜好,健康、上进、要强、勤劳;选文(B)中的祥子潦倒、狡猾、好占便宜、麻木、自暴自弃。
模拟演练
2. 请结合原著简述:“他”为什么会发生前后判若两人的巨大变化?(2分)
祥子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三起三落”对他的沉重打击,使他的精神世界最终被摧毁。根本原因则是在黑暗的旧社会的残酷压迫之下,底层劳动人民单靠个人奋斗是没有出路的。
模拟演练
3.请以选文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4分)
作者善于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化的语言,如选文(A)中的“饭局”“主儿”“块儿八角”,选文(B)中的“争竞”“烟卷头儿”,使小说的语言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模拟演练
(二)
(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模拟演练
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样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模拟演练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B)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地慢慢地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
模拟演练
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做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也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
模拟演练
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模拟演练
1.文段(A)中是祥子第几次买车,请联系原著说说后来这辆车的去向。(2分)
文段(A)是祥子第一次买车;有一天,为了多赚些钱,祥子冒险把车拉到清华,途中连人带车被宪兵捉了去。
模拟演练
2.联系原著,说一说祥子经历了哪些事件,使其从“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沦落到“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4分)
(1)军阀乱兵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祥子做苦力;(2)被孙侦探勒索,把自己积攒的用来买车的血汗钱全部交给了孙侦探;
模拟演练
(3)被虎妞欺骗,和虎妞结婚,承受家庭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
(4)虎妞难产而死,为了办丧事,祥子卖了车,同时因生活的压力,拒绝了心爱的小福子。(5)小福子上吊自杀。(能够答出三点即可答满分)
模拟演练
3.联系原著,结合选文(A)(B)分析祥子这一人物形象。(4分)
(1)从“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可以看出祥子想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具有奋斗精神;从“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可以看出祥子对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
模拟演练
(2)从“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地蹭。”“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可以看出祥子对生活的希望完全破灭,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开始自暴自弃,彻底堕落。(需要从两方面分析祥子的形象。每一方面2分;答出性格点得1分,结合文段分析得1分。)
模拟演练
(三)
(A)“那么先生,我走吧?”祥子急于去找小福子,报告这个连希望都没敢希望过的好消息。
祥子出了曹宅,大概有十一点左右吧,正是冬季一天里最可爱的时候。这一天特别的晴美,蓝天上没有一点云,日光从干凉的空气中射下,使人感到一些爽快的暖气。鸡鸣犬吠,和小贩们的吆喝声,都能传达到很远,隔着街能听到些响亮清脆的声儿,像从天上落下的鹤唳。
模拟演练
洋车都打开了布棚,车上的铜活闪着黄光。便道上骆驼缓慢稳当的走着,街心中汽车电车疾驰,地上来往着人马,天上飞着白鸽,整个的老城处处动中有静,乱得痛快,静得痛快,一片声音,万种生活,都覆在晴爽的蓝天下面,到处静静的立着树木。
(B)祥子没等她说完,就晃晃悠悠地走出来。走到一块坟地,四四方方的种着些松树,树当中有十几个坟头。阳光本来很微弱,
模拟演练
松林中就更暗淡。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鹊扯着长声悲叫。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的往下落。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他是要强的,小福子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
模拟演练
1.(A)选文中的“好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原著可知,(B)选文中小福子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死。(2分)
曹先生要祥子回他家拉包月,并答应给祥子和小福子安身之处
被父亲卖到白房子,不堪娼妓的生活上
吊而死
模拟演练
2.(A)(B)选文所描绘的环境气氛恰成对比。结合选文分别说说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A)选文段描绘了“晴爽”、暖和的天气,“整个的老城处处动中有静”的生活场景,渲染轻快的气氛,烘托祥子从曹宅出来后愉快的心情,表现其内心的兴奋及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与下文形成对比。
(B)选文描写“暗淡”、寂静的松树林环境,渲染了悲伤的气氛,烘托祥子得知小福子死讯后内心的悲怆,表现其对生活彻底失去希望的心理,为其下文的颓废作铺垫。
模拟演练
3.(B)选文写小福子死了,祥子发出“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的感慨。结合原著,说说祥子为何有此感受。(4分)
小福子的死彻底击垮了祥子,“好人没有好报”的事实使祥子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历经三起三落打击后的他,悲愤地否定自己的奋斗,意识到自己企图通过努力来改变处境,只是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