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品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体验看法
模拟演练
作者作品
作者: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红星照耀中国》是他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作者作品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为了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苏区。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于1936年6月满怀喜悦之情,
作者作品
带着一封用隐显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像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在斯诺访问期间,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作者作品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本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但当时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后来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作者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在阅读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作者作品
1.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全书共12篇,分别为: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又是白色世界。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
作者作品
2.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作品中运用了白描、对比、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生动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精神风貌及性格魅力。
作者作品
3.品读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政论
读懂作者对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的高度肯定和赞誉,理解与正确评价作品的结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
作者作品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周恩来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造反者》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③揽着红小鬼胳膊在乡间散步。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贺龙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贺龙二三事》
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
④军神出鬼没。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毛泽东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②剪辫子、参军。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④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⑤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毛泽东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佳。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 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地步行。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毛泽东 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共产党领导。 ⑧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彭德怀 他是个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 ※《彭德怀印象》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彭德怀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勇士,也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⑥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披给小号手。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徐海东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强烈反抗精神,善良真诚,阶级意识很强。 《红色窑工徐海东》①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③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⑤他是国民党重金悬赏的中共军事领导人。
人物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朱德 沉默谦虚,爱惜部下,深受爱戴,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他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关于朱德》
①定出自习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
②积极主动戒脱鸦片烟瘾。
③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④在柏林参加共产党卫生院五卅运动被捕。
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⑥指挥全军打过大大小小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过敌人五次围剿。
⑦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 ①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②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③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④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①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特别是很多采访,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正是在奔走了解红军、党政机关、经济、文化、教育、宣传等各方面情况,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在同革命领袖、普通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作了无数次谈话的基础上,才有了本作品的问世。作品中还蕴含着斯诺周密思虑的见地,渗透着正义的火花和激情。斯诺站立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入木三分的预见性结论,理性的思辨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思考。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②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将领:气度恢弘、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嫉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当益壮的徐特立,信仰坚定、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热情真诚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难忘。
③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作者善设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叙述。作品一开头,斯诺就以人们对于红色中国的种种疑问入文,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亦擅长场景刻画。书中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却立显笔底,读来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现场感。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理解记忆(结合原文) ④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作者将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描绘得亲切生动:比如小脚老太太坚持杀鸡招待客人时与同伴的应答,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另外,斯诺在行文中也不时表现出风趣幽默的特点:如对“红小鬼”向季邦的描写就非常幽默。
体验看法
作品主题 ①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作品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伟大斗争,以及中共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体验看法
作品主题
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阅读启示 ①斯诺对新闻采取公正、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斯诺精神的核心就是“用事实说话”,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是美国人民的骄傲。
体验看法
阅读启示 ②我们要学习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英勇爱国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模拟演练
(一)
(A)李长林是湖南人,大革命开始时还是个中学生。他加入了国民党,一直留在党内,到二七年政变后才加入共产党。他在香港时在邓发领导下做过一段时期的工会组织者,后来到江西苏区,成为游击队领导人。他在一九二五年时曾奉国民党之命同一个宣传队去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去见“土匪头子”贺龙,贺龙现在在国民党报纸上被称为“劣迹昭著的贺龙”,
模拟演练
但当时却是个极力要争取的领袖人物。李长林奉命同他的宣传队去把贺龙争取过来,参加国民党的国民革命。
“即使在这个时候,贺龙的部下也不是土匪,”有一天,我们坐在一条清凉的溪流旁边几棵树下休息时,李对我说。“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湖南人都传说他年轻时的许多英勇故事。”
模拟演练
(B)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湖南苏区还没有处在共产党的全面控制之下。在何键“农民大屠杀”时期许多农民有亲友牺牲,或者反动派在何键统治下夺回权力后,本人遭到地主的殴打和压迫,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模拟演练
有一次贺龙带了一个名叫波斯哈德的瑞士传教士,军事法庭因他从事所谓间谍活动——大概不过是把红军动向的情报传给国民党当局,许多传教士都是这样做的——“判处”他监禁十八个月。贺龙开始长征时,波斯哈德牧师的徒刑还没有满期,因此奉命跟着军队走,最后刑期满了以后才在途中释放,给旅费前往云南府。使大多数人感到意外的是,波斯哈德牧师对贺龙并没有讲什么坏话。相反,据说他说过,“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模拟演练
1.联系选文及原著,简要说说贺龙参加共产党的原因。(3分)
因为贺龙目睹了国民党军阀进行的“农民大屠杀”,以及处决共产党人、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屠杀激起他的愤怒。于是贺龙才毅然投向共产党。
模拟演练
2.结合选文和原著,分析贺龙的人物形象。(4分)
从选文(B)中:他仇视地主和士绅,善待俘虏说明他爱憎分明同时守纪律,识大体。从原著中的其他情节:①贺龙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这体现了他谦虚、忠诚的性格特点。②他在长征路上背着部下行军,不计较个人财物,生活和部下一样简单,这体现了他关心部下、大方节俭的性格特点;③他为了夺回战马又去攻打敌军,说明他性格急躁、英勇善战。
模拟演练
3.选文(B)中叙述的波斯哈德瑞士传教士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
波斯哈德瑞士传教士出卖红军的情报给敌军被捉后,红军非但没有难为他还善待他,侧面衬托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宽宏大量,善良仁厚,同时也让贺龙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模拟演练
(二)
“白军来了怎么样?”他问道。“他们要多少多少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如果我们不给,就把我们当共产党逮起来。如果我们给他们,就没有钱缴税。反正不论怎么样,我们都没有力量缴税。那么怎么办呢?他们就拿我们的牲口去卖。去年,红军不在这里,白军回来了,他们拿走了我的两头骡子,四头猪。骡子每头值三十元钱,猪长足了值二元钱,他们给了我什么?”
· ·
模拟演练
“啊哟,啊哟!他们说我欠了八十元的税和地租,我的牲口折价四十元,他们还要我四十元。我到哪里去弄这笔钱?我没有别的东西给他们偷了。他们要我卖闺女,这是真的!我们有的人只好这样!没有牲口没有闺女的只好到保安去坐牢,许多人给冻死了……”
……
他开始一一说村子里的人的罪名。他们参加了贫民会,他们投票选举乡苏维埃,他们把白军动向报告给红军,
模拟演练
他们有两家的儿子在红军里,另一家有两个女儿在护士学校。这不是罪名吗?他向我保证,随便哪一个罪名都可以把他们枪决。
这时一个赤脚的十几岁少年站起来,他一心注意讨论,忘记了有洋鬼子。“老大爷,你说这是罪名?这是爱国行为!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不是因为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咱们的权利在打仗?”
模拟演练
他热烈地继续说:“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人,这就不算苦!”
模拟演练
1.选文中加点“白军”是指谁?结合原著说说“白军”是一支怎样军队?(4分)
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②从中可以看出“白军”是一支冷酷残暴,滥杀无辜,不得民心的军队。
模拟演练
2.本文是一篇采访录,斯诺为什么想要和这些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①斯诺想要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欢迎和支持的原因。②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避免因受访者单一导致的以偏概全,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模拟演练
3.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红军在苏区施行怎样的政策,请结合原著简要说说。(3分)
①在经济方面:重新分配土地,开展合作化运动,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②教育方面:编著字典,实施大众化的教育,建立专业的学校。
③政治方面:设立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组织,尽可能地使苏区的每一个男女老幼是某组织的成员并有一定的工作。
模拟演练
(三)
(A)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模拟演练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B)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他被几个少年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信说。“你得有个路条。”
模拟演练
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模拟演练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模拟演练
1.(A)(B)两文各自表现出少先队员怎样的形象特点?(3分)
选文(A)表现出少先队员高度的个人自尊心和宽容大度。
选文(B):①耿直认真、讲原则。执行任务时不让没有路条的彭德怀过路。
②乐观好学、积极进取。不管行军疲乏,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并且努力学习,被斯诺认为是国家的希望。
模拟演练
2.联系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红小鬼”全文,请你简要分析“红小鬼”喜欢红军的原因(至少3条)。(3分)
家里原先很穷,红军来后,家里分到了土地,不用再缴税缴租了;生平第一次受到了人的待遇;拥有自己的活动自由,有自己的组织保护他们;受到了初步的教育,对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口号有了一种信仰。
模拟演练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谈选文中的“红小鬼”对你的启示。(4分)
少先队员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并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被视为国家的希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今生活在条件优渥的新中国,也要继续发扬他们的乐观积极、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争取早日成才,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