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两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两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9-04-29 15: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大块:1. 信息技术及其悠久的历史,主要是描述通信技术的发展史;神奇的计算机技术,阐述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丰富的因特网,让我们了解网络对人们工作、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2. 制作电子作品,通过完整的电子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了解基本的文字编辑软件的操作,并扩展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加工表达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节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史和趋势;第二节制作电子作品并交流评价。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认识到信息及网络社会的现状。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信息及网络的历史、发展趋势、作用,学会制作电子作品。
2、 过程、方法目标:能结合实际理解信息的应用及因特网的应用,能利用软件加工文本、图像等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辩证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学习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及发展趋势
2、制作电子作品
五、教学难点:通过实践完成电子作品的制作,并对它们进行评价、交流。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信息有哪些基本特征,举例说明?
(二)新课导入: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信息的含义,那么通过大家平时的观察,能否总结人类是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的?
1. 信息获取:阅读、交谈、书信往来、电视、因特网等。
2. 信息记录:书写、印刷、照相、录音、录像等。
3. 信息管理:目录卡片、文件夹、数据库等。
4. 信息传播:旗语、信号灯、钟声、电报、电话等。
5. 信息加工:描述、分类、转换、压缩等。
信息技术的概念: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目标的技术。
教师:
1. 请同学们阅读5个背景资料,体会信息传播技术经历的5次发展历程。
2. 阅读教材四个案例,感受计算机世界的强大,了解我国家算计水平的现状。
3. 了解因特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用于军事实验,发展到现在成千上万甚至无法计算的用户。TCP/IP协议将全球范围内成千上万个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
Internet应用:信息获取、信息发布、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虚拟社区。

第二课时
制作电子作品
(一)了解制作过程
1. 策划主题与内容
2. 选择工具、制作作品
3. 润色作品
4. 修改与完善作品
5. 交流与评价
(二)布置任务、选择主题、搜集内容、选择软件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主题或自定题目,小组内分工完成任务,注意纪录制作过程。
(三)动手制作、润色、完善作品
组内合作,每位学生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明确分工。
(四)学生展示
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本组作品,要阐明主题、作者、成员分工、信息来源、作品风格等等。
(五)交流与评价
制定统一标准评价表,对各组作品进行评价,可采取自评、互评,教师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