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_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_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03 11: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他差点未能逃脱1866年的那次暗杀;1873年,有人向他开了五枪;1879年又有人要炸他的专列,但炸弹未爆;1880年,他的豪华餐厅被炸毁,当时仅由于半小时之差,使他幸免于难; 他呼喊:“是
什么使这些无耻之徒反对我呢?为什么他们像追猎野兽一样追捕我呢?”“解放者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者
——亚历山大二世孰是孰非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作用)--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的近代化第七单元 课程标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推动俄国的近代化 俄国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近代化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经济领域:工业化、全球化政治结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理性化、科学化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一、经济的近代化1、农业的近代化(19世纪80年代完成)
史料链接: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 ●更多的农民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史料链接:… …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 …产品大量销往世界市场,一些地主也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一、经济的近代化2、工业的近代化(19世纪后期完成) ●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新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新型交通工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俄国的一座炼铁厂19世纪后期,巴库油田兴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一、经济的近代化
1、农业的近代化(19世纪80年代完成)
●更多的农民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2、工业的近代化(19世纪后期完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新工业部门迅速崛起●新型交通工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局限:总体水平仍然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发展很不平衡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地方和城市的实权仍然掌握在行政官僚手里废除了等级审判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二、政治近代化: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三、军事近代化: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军队的近代化 建立了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四、教育近代化: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 推动教育近代化,促进思想近代化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推动教育近代化五、思想上: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
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变革的
愿望日益强烈
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教育上: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建立了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允许引进西方书籍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进步性: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存在问题:改革后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解放者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者
——亚历山大二世孰是孰非 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被民粹派投掷的炸弹炸死 由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农奴主自上而下进行的,因而极不彻底,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通过改革,沙皇专制制度仍然保留下来了,地主依然掌握着种种特权,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照旧存在,并继续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
另一方面,这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对于广大农民一次公开的、野蛮的掠夺。地主阶级通过牺牲农民的办法壮大了自身的经济办量,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因此,从1861—1863年的两年之间,就发生了两千多次农民骚动,其中有四百多起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局限: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日
益激化
性质: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

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
专制统治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 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如何扫除农奴制残余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反封”资产阶级:政治上无权,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号召推翻沙皇专制
统治
农民阶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改革的局限性激化了社会矛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
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
暗杀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⑴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的无权状
况,又要依附于 地主阶级 ③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主张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2)表现①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背景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2、结果: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学史
明鉴 结合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你对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建议?提示:
从背景看:
从目的看:
从过程看:
从结果看:改革是时代的必然,只能迎不可拒 改革要体现民生需求,得到人民的支持要化解改革中出现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改革必须是系统工程,有序稳定协调开展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缓慢变革单元总结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缓慢变革材料: “……这场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回答:这场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它直接催动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缓慢变革材料: 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思考: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定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缓慢变革材料: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解放农奴宣言》回答:改革的首要举措是什么?废除农奴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缓慢变革材料: 1861年改革草案终于在国务会议上通过。在这次会议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再三强调说:“诸位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了 。”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回答:改革是在维护哪些人的利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缓慢变革材料: 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沙皇制度,也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号召在知识分子的领导下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回答:这是俄国社会哪一派别的观点?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缓慢变革材料: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掠夺性:农民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思考:对于沙皇的解放,农民似乎并不领情,为什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缓慢变革材料: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恩格斯回答: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什么道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缓慢变革材料: “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拉津斯基《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 评价:1861年改革的两重性。进步性局限性: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民粹派
封建地主
农奴/农民俄国的近代化俄国1905年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缓慢变革进步性局限性: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改革的背景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掠夺性:农民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废除
农奴制单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