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03 11: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20世纪的大实验大调整民主社会主义实验(瑞典,1932)法西斯主义实验(德国,1933)资本主义调整实验(美国,1933)社会主义实验(苏联,1936)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考点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和“斯大林模式” 一 明确目标 考点链接 1)俄国十月革命
2)罗斯福新政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 基础夯实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历史的对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 重、难点突破 问题1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P64
(一)艰难的起步材料2:列宁的困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全球通史》 问题2 根据上述列宁的话并结合教材,列宁当时面临哪两大难题? 一、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二、现实问题:“生存斗争”,苏维埃政权被列强包围有被颠覆的危险。材料3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二)充满挫折的探索问题3 列宁采用什么政策来实践马克思的设想? 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从这一政策中,你是否“嗅”到共产主义的“味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4:领袖与人民的对话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
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我了解农民的生活,我热爱他们,我尊敬他
们。我请求农民再稍微忍耐一下,我请求他们清醒过来
并帮助自己的政权。 ——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问题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到1921年差不多实行了三年。这样苛刻的政策,人民为什么能忍受三年?尤其农民为什么能忍受?原因何在? 材料5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问题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人民反对后,列宁等人用什么政策再次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新经济政策问题6 结合材料和教材,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变”在何处? “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变”:政策、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理论认识列宁的实践:新经济政策问题7 学习历史无疑要启发我们的智慧。以上的四变,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三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材料6:列宁的彷徨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8 列宁的“退一步”指什么?“前进两步”又指什么?列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退步”。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 “退一步”:允许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前进两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材料7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节选):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三)沉重的步伐问题9 关于农业问题,斯大林与布哈林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他们的分歧在哪里?他们各自有何理由? 主要分歧:是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斯大林的实践:斯大林模式材料8:领袖与作家的对话
肖洛霍夫: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在暴力征粮。   斯大林: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第45号全宗 问题10 根据上述材料作家揭露了哪些现象?斯大林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材料9 “四个一”——历史的回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四)历史的回音问题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斯大林模式成为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但这个经典的社会主义国家却以这样的结局在历史上画了一个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呢? 材料10:邓小平论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
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
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问题12 邓小平如何评论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对照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邓小平强调什么 ?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验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体制建立……四 课堂小结 1.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2题)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五 真题演练 √2.(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22题)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