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2011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成套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2011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成套专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04 09: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
必修一专题一
一、选择题
1、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A.大哥,时年30岁,为周王妾一(俺室)所生 B.二哥,时年28岁,为周王正妻所生
C.三哥,时年25岁,为周王妾二(侧室)所生 D.四哥,时年23岁,为周王正妻所生
2、(2008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2008年7月宁夏会考2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4、(2008年山东会考2题)“自秦始设翠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5、(2009年江苏会考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6、(2009年浙江会考2题)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 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行省制度的创立
7、(2009年6月福建会考1题)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8、(苏北三市一模)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二、非选择题
9、(10年上海历史卷)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必修一专题二
一、选择题
1.(2007年江苏会考2题)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
A.赔款 B.割地 C.开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2.(2008年1月福建会考2题)丘逢甲《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相关联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08年7月宁夏会考3题)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因素包括:
①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②英国已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③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08年7月宁夏会考4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6.(2009年6月福建会考3题)《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故事脍炙人口,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它们主要取材于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组图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发生在列强侵略中国的什么战争?(3分)
(2)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中国历史影响如何?(3分)
(3)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2分)
(4)简单谈一谈你对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2分)
必修一专题三
一、选择题
1. (2008年江苏会考6题)“……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数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2.(2008浙江会考4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2009年江苏会考题)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4.(2009年江苏会考题)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5. (2009年浙江会考5题)“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 B.辛亥革命 C.抗战胜利 D.新中国成立
6. (2009年浙江会考10题)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阔”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7.(2009年广东会考8题)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非选择题
8.(2009年6月福建会考31题)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毛泽东与新中国诞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组一 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问题: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1分)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1分)
(2)经过查找资料,有人认为选择这条道路是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有人认为取决于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农民占大多数。你认为哪种观点最准确?(1分)
小组二 围绕“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展开调查:
(3)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
小组三 围绕“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
有人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3分)
必修一专题四
一、选择题
1.(2008年1月福建会考5题)图片、实物与文字一样也承载着历史。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开国大典 D.中美建交
2.(2008年海南会考15题)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它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直接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2008年山东会考4题)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4.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 ②民主集中 ③社会主义   ④民主协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2007年江苏会考8题)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6.(2008年1月福建会考6题)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7.(2009年江苏会考题)“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8. (2009年浙江会考8题)“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9.(2009年山东会考5题)某网站准备在2009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
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 D.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
二、非选择题
10. (2008年江苏会考37题)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材料二中《人民日报》报道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1分)这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1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3分)
(4)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2分)
必修一专题五
一、选择题
1.(2008年1月福建会考7题)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E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中国领导人是
A.朱德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陈毅
2. (2008年江苏会考9题)“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死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008年山东会考5题)“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 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 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4.(2009年6月福建会考9题)图3《乔的笑》拍摄于1971年,让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事件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5.(2008浙江会考5题)图2场景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
A.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B.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6.(2008年7月宁夏会考8题)以下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分析这组图片,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D.“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7、 到2006年底,有1478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之一是: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C.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两次重大外交活动的场景:
请回答:(10分)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这些原则”对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有何意义?(2分)
(3)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新中国参加的哪两次国际会议?参加这两次国际会议对新中国外交发展有何意义?(4分)
必修一专题六
一、选择题
1.(2008年6月福建会考8题)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         B.是近代法制的渊源
C.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D.使雅典城邦最终形成
2.(2007年江苏会考10题)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十将军委员会 C.责任内阁 D.陪审法庭
3.(2009年6月福建会考10题)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波斯
4. (2008年江苏会考10题)对右图所示法律文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这部法律文献是由梭伦颁布的
B.它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人
C.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D.它促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5.(2008年1月宁夏会考4题)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A.判处奥赫死刑          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不予受理
6.(2008年7月宁夏会考5题)法律制度历来就具有阶级性。罗马法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二、非选择题
7. (2009年浙江会考34题)学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后,小明结合最近看过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罗椰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哥斯完成农活,自己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会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一项决定是设立雅典最高法院——由十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第二项决定是根据“自然法”,将一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请你指出上述这段文字表述中有误之处四例,(4分)并说明理由。(4分)
必修一专题七
一、选择题
1、(10年山东卷)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2、有人说17世纪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 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
C. 形成责任内阁制 D. 进行议会改革
3、(2008年6月福建会考9题)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4、(2009 山东会考4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下列文献与政体对应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联邦共和制 B.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C.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君主立宪制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共和制
5、新华网快讯:英国首相布莱尔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下列对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名义的象征,统而不治
B.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C.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6.(2008年6月福建会考10题)2008年又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共和党的麦凯恩和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呼声最高,他们中的一位有望成为新一届总统。当选者任职期间
A.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B.主持国会工作
C.行使最高司法权          D.掌握最高行政权
7.(2009江苏会考24题)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列法律文献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是
①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②美国1787年宪法
③法国1875年宪法 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①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国会被提案弹劾。其中包括泰勒、哈里森、克里夫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它体现出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中央集权 B、责任内阁制 C、分权制衡 D、联邦制
9、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二、非选择题
10、(2008年1月宁夏会考21题)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在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1842年6月,道光皇帝发了一道密谕,命令有关大员赶快与英国议和。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几乎无人知晓。紧接着,林则徐被革职,清廷大员伊里布等人与英国议和。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
(2)分别列举两国建立上述政治制度的重大事件。(4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国王和中国皇帝在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同。(4分)
必修一专题八
一、选择题
1.(2007广东,20)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2.(2008年1月福建会考11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巴黎公社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2008年海南会考8题)“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这首唱响全球的《国际歌》中所蕴涵的共产主义理论诞生于
A.《共产党宣言》 B.《法兰西内战》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
4.(2009年广东会考43题)据下列材料推断,“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是
A.资产阶级政权 B.工人阶级政权 C.军国主义政权 D.政教合一政权
5.(2009年江苏会考题)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6.(2008年6月福建会考32题)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谁?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请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上述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2分)
必修一专题九
一、选择题
1.(2008年6月福建会考11题)“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两大阵营的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的建立            D.华约的建立
2. (2008年江苏会考11题)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
A. 雅尔塔体制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3. (2008年江苏会考12题)下列关于欧洲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于1967年 B.欧共体是美国主导下的经济政治集团
C.欧共体的成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 D.欧共体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为欧盟
4.(2009年浙江会考13题)“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十月革命 B.二战爆发 C.美苏冷战 D.苏联解体
5.(2009年广东会考13题)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终结于20世纪
A.50年代末        B.60年代末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6.(2009年广东会考46题)20世纪50~80年代,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
A.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欧洲与美国关系决裂
C.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D.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7. (2009年1月福建会考1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经互会的成立
8. (2009年1月福建会考12题)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组成的机构包括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 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④欧洲军事共同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2009年6月福建会考12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是
A.俄罗斯走出低谷        B.中国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D.日本、西欧的崛起
二、非选择题
10.(2009年山东会考24题)(16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依据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2分)选择其中的一幅,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实。(2分)
(2)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2分)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
必修一专题一
一、选择题
BBBCA CBD
二、非选择题
9、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34.(2)8226;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8226;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必修一专题二
一、选择题
DCDAD B
二、非选择题
7、(10分)
(1)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3)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或中国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香港回归)(2分)
(4)清末腐败无能,中国落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香港的回归证明了中国综合实力的日渐增强,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也可结合香港回归的现实意义作答,言之有理,就可给分)(2分)
必修一专题三
一、选择题
CCBAB BC
二、非选择题
参考答案:
(1)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1分。答井冈山根据地或井冈山亦可)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答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亦可)
(2)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1分)
  (3)中共七大。(2分)
(4)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建立新中国;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形成毛泽东思想。(3分。任答其中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必修一专题四
一、选择题
CADAB AADD
二、非选择题
(1)三权分立原则;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2)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修一专题五
一、选择题
BABCB CD
二、非选择题
8.(10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分)
(2)标志了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分)
(3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2分)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1分)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分)
必修一专题六
一、选择题
CAACD A
二、非选择题
7.参考答案:
①有误之处:“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哥斯。”(1分)理由: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本邦男子不可能是债务奴隶。(1分)②有误之处:“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1分)理由:妇女在雅典不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1分)③有误之处:“公民大会决定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1分)理由:早在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就已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1分)④有误之处:“由十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1分)理由:雅典的陪审法庭由民众组成。(1分)⑤有误之处:“根据‘自然法’,将一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1分)理由:自然法是罗马法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一种法律观念。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1分)(指出错误1分,理由1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8分。)
必修一专题七
一、选择题
ABBCD DACC
二、非选择题
10、(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2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2)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2分)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2分)
(3)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2分)
中国皇帝至高无上,个人独裁,总揽行政、司法、军事等一切大权。(2分)
必修一专题八
一、选择题
DCABD
二、非选择题
6、(1)马克思和恩格斯(2分) 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1分)
(2)历史文献:《共产党宣言》(1分) 中心内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分)
(3)俄国(或苏俄) 中国(2分)
必修一专题九
一、选择题
BABCD DCAC
二、非选择题
10、(1)主题:冷战或两极格局。(2分)
说明:图l杜鲁门主义出台或冷战的开始;图2两极格局形成。(2分。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2)多极化趋势。(2分)
欧共体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6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
(3)动荡原因: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恐怖主义;在原来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2分)
和平原因: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增强。
(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若答出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